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我國古代就有冰淇淋?古代的冷飲都是怎麼做的

我國古代就有冰淇淋?古代的冷飲都是怎麼做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古代的冷飲

夏天吃冷飲,在我國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了。古時候沒有製冷設備,冷飲是從何而來的呢?

《詩經》中的《豳風·七月》雲:“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藏之凌陰。”凌陰,即藏冰之冰窯。原來,古人是在寒冬時鑿取冰塊,存放到夏天來飲用的。到了西周成王時,皇家還專門設立了掌管冰的機構,,古人稱冰曰“凌”,因此專門掌管藏冰和供冰事務的官員被叫做“凌人”。《週記·天宮冢宰》雲:“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供)其冰鑑。賓客共冰……”從這段文字還可以發見,冰從“冰庫”取出後,是放在藏冰儲食的容器——“冰鑑”裏,供祭祀和宴請賓客的。人們用冰塊鎮甜酒,並且還有一種用含樟腦香味的米和牛奶冷凍後製成冰糕的食譜,供皇室和達宮貴人一快朵頤。其時,不僅皇室儲存大量自然冰,一些大貴族之家也這樣做。《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就曾有記載,楚王想叫子馮當令尹(即後世之宰相),子馮看到當時政局不穩,對己不利,就用家藏的冰塊置室內裝病,後子南被殺,他認爲時機已到,才當上了令尹。

令人驚異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居然也有人造冰面世。據《列子》記載:“老子幼學於尹文先生,能翻駁(顛倒)四時,夏月造冰。”在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的春秋時代,夏月如何造冰,可惜史籍沒有記載,成了一個難解之謎。

秦漢時期,皇宮中建造專用貯藏冰物的“凌室”。由於它和統治者生活關係密切,史籍中留下了不少關於凌室的記載。如《漢書·惠帝本紀》:“未央宮凌室滅。“漢代朝廷每年盛夏都要舉行隆重的賜冰儀式,把凌室中的藏冰賜給文武大臣消暑。魏晉時、魏武帝曹操曾在漳水邊上建造了一個裝潢華麗、氣勢宏偉的冰井臺,專用藏冰來降溫。每逢酷暑天,曹氏父子常來此地“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冰”,大會墨客騷人,消暑且作詩賦,時人皆羨慕其風雅之舉。

我國古代就有冰淇淋?古代的冷飲都是怎麼做的

冷飲冷食發展到唐代,花色日趨繁榮。如被大詩人杜甫推崇的“槐葉冷陶”就十分流行。詩人這樣讚揚槐葉冷陶:“輕輕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迎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著,香飲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比珠。”在唐代長安街頭,更有做冰買賣的商人。宋人王銍的《雲仙雜記》中記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杜甫詩有“公子調冰水,家人雪藕絲”句。《杜陽雜編》一書中則專門具體介紹了冷飲製作法。當時的冷飲價格極其昂貴,除卻富貴人家,一般百姓是很難與之結緣的。

對於這種現象,野史上有記載說,這是因爲楊貴妃患有“消渴病”(糖尿病),夏日要飲冰水,致使長安冰價日貴。其實這只不過是小說家言罷了。須知,唐玄宗以及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都有用堆積如山的冰塊壘成“冰殿”消暑。可見朝廷的“冰庫”的藏冰,是遠非楊貴妃能夠飲用得完的。

由於當時冰作爲消暑商品出售的價格極爲昂貴,以致有一些商人以此囤積居奇。五代時王定保的《唐摭言》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盛夏天氣,蒯地有人賣冰於市,過路人熱不可耐,人人都想一食爲快。卻不料賣冰者自以爲奇貨可居,故意將冰價擡高,結果無人問津,不一會,冰反倒都融化了,終而異巧成拙,做了賠本買賣。

冷飲成爲普通食物,那是宋代以後的事情。據《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當時的一些冷飲,通常是在冷飲中加冰,其種類相當繁多。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滷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縮脾觀、冰雪、沉香水等等。其實還盛行一種“甘菊冷陶”,它的製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後放進一些經過加工的甘菊作爲香料,最後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飲了。另如“沙糖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冷飲,也很受一般市民的歡迎。在當時首都開封還可以看到“當街列牀凳堆冰雪”出售的商人,備有沙糖綠豆等,供人拌和飲用。一些古畫如宋劉松年的《茗閱賭市》、宋書家的《鬥茶圖》,還以冷飲入畫,可見我國宋代夏日冷飲已相當盛行,相當普及。

傳說,宋徽宗皇帝還因“食冰太過”搞壞了脾胃,經御醫多方治療無效,於是將民間名醫楊介召入宮內。楊介遂用大理中丸爲方,以冰煎煮,徽宗服後,病即豁然而愈。附帶說一句,把冰用於醫療,始於唐代名醫孫思邈,他在《千金方》中雲:“以冰凌頻熨”而“滅瘢痕”,其效爲“良”。明朝李時珍,則用“夏冰”治療“傷寒陰毒,熱盛昏迷者”,開創了冰敷降溫之先河。

元代在冷飲製作中又有了創新和突破,連冰淇淋這樣高級的冷飲品種亦初具雛型。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這就是冰淇淋的濫觴。爲了保守制作冰淇淋工藝的祕密,元世祖還頒佈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製造冰淇淋的敕令。有的學者還認爲,遠在宋英宗時,冰淇淋的雛型就業已出現。當時人們將果汁調和各種奶汁,放上冰塊,製成冰凍的飲品。宋代詩人楊萬里爲此還寫有一首五絕:“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米盤底碎,雪向日冰消。”從上述記述看,亦可算是冰淇淋雛型。

冰淇淋製作工藝的外傳是因了13世紀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他離開我國時,元世祖把冰淇淋製作方法傳給了他,並讓他帶回意大利。意大利王室將此種祕密保守了300年,後來從意大利傳到法蘭西,直到公元1550年,才由意大利一位婦女製成近代的冰淇淋。今天,在我國還有一些人以爲雪糕是自西方傳入的,其實這是一種歷史的誤會。

冷飲在明清時期亦頻具特色。在蘇州,閶門外設有24座冰窖。寒冬臘月,窖主僱人戽水蓄於蕩田,待冰結成敲鑿於窖內。等到來年盛夏,用以加工冷飲,滿足市民需要。還有其它天然冰用量很大的地方,每逢冬至三九“夜內鑿之聲如鏨石”,徹夜不停。在暑氣逼人之夏日,皇宮和大住宅內都陳設有“冰桶”,冰桶爲木製,錫裏,外有銅箍,約1.5尺高,2尺見方,上蓋木蓋,把天然冰擺在冰桶內降溫。清朝官府還在路邊施冰水,民間亦爭相效法,視爲善舉。

這一階段,還製作了不少冷飲名品,如北京的冰鎮酸梅湯,“調以玫瑰、木犀、冰水,其涼振齒”(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膾炙人口,連慈禧太后亦把它視作夏月喜愛之物。史載,1900年八國聯軍侵擾北京,迫使慈禧逃往西安。次年,在西安度夏日的慈禧,要吃冰鎮酸梅湯,由於當地沒有冰井,酸梅湯無法冰鎮。幸得有人情急生智,想起離長安城西南百餘里的太白山中有一巖洞,冰氣徹骨,深不見底,內有多年不化之冰,於是趕緊派人到太白山取冰,這才滿足了慈禧的需要。《燕京歲時記》還說,清廷在三伏天還給各級官吏廣泛賜冰,由於數量很多,須工部頒給“冰票”,讓各級官吏自行領取。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