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道教爲什麼能在張三丰這裏再一次得到大發展?

道教爲什麼能在張三丰這裏再一次得到大發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教派,但是隨着他國教義的不斷向內傳播,道教在中國宗教界的地位不斷下降。

首先道教不像儒教,在漢朝就已經確立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其次道教也不似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經過不斷的發展,很快就取得了一大批信衆。於宗教信仰一方來說,儘管佛教遭受過幾次大打擊,而道教甚至得到過統治者的依賴,佛教卻始終壓着道教。

佛教宣教義的重點在於今生來世的因果關係,所謂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活着的時候多做好事,死後才能順利轉入輪迴。活着的時候如果壞事做盡,那麼等死後定然就會遭受審判,而不能登西天極樂世界。今生如果能多行善事,那麼來世定然生活富足。今生如果做了壞事,那麼來世就會淪爲牲畜,亦或是受盡苦難。

道教爲什麼能在張三丰這裏再一次得到大發展?

網絡配圖

相比於道教的超脫無爲,飛昇之道,佛教的教義明顯更爲廣大勞苦民衆所接受。那麼自然佛教漸漸蠶食道教的地盤,將道教打壓。

公元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此次論道大會,由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進行論道,結果在這次論道大會之中,道教慘敗而歸。此次論道的失敗,讓本就生存日益艱難的道教遭受打擊,

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日漸衰沉。

到過了差不多一個世紀之後,張三丰在武當山創武當,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誕生。三豐派橫空出世,很快迅速傳播,進而引發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次大爆發。張三丰爲什麼能以一己之力帶動衰微的道教,得到最後一次大發展呢?

從思想觀點上來說,儒佛道三派實際上在唐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合流的趨勢,但是三派中人仍然互相攻訐,不服其他三派教義。到了張三丰這兒,卻提倡三教同一的說法。張三丰認爲,雖然三教分屬不同的派系,各有各的教義,但實際上都是“修身利人”。“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雖然教義偏頗但也有良做,道家“藏道度人”,同孔子一樣,老子所傳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

雖然三道的道路不同,但是強調的都是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那麼人就能得到提升。

道教爲什麼能在張三丰這裏再一次得到大發展? 第2張

網絡配圖

不僅僅如此,他還親自解釋教義,將儒教教義與道教教義相結合、他將儒教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用道教教義闡釋,爲“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經,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已絕,而木爲之槁枯;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已絕,而金爲之朽鈍;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真心已絕,而火爲之衰熄;無智者必無清澄之意,其腎已絕,而水爲之昏涸;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脾已絕,而土爲之分崩。所以說“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爲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經,德失經失,德成身成,身成經成,而後可以參贊天地之五行”

就是在這種大結合的觀點,讓他所宣揚的道教思想得到大衆的認可,進而得到廣泛傳播,促進了道教的新發展。不得不說,張三丰是有遠見的。三教合一已經成爲必然,他所宣揚的思想是符合歷史發展實際的。

除了教義的新發展,在宣傳手段上,張三丰也做了努力。

相比於佛教和儒學思想的宣傳,道教一直以來都落後一大截。儒學本來就有極強的歷史基礎,每一個讀書人都會讀儒家經典,這已經是根植在骨子裏的了。而佛教通過各種小故事,宣揚自己的教義,也能被大衆所接受。而道教呢?他們的教義和經典,一直以來都是晦澀難懂的,要不是潛心專研之人,甚至都不知道在說些什麼。這也就導致了道教信徒的越來越少。

道教爲什麼能在張三丰這裏再一次得到大發展? 第3張

網絡配圖

而張三丰卻將艱澀難讀的道教經典,如魏伯陽《參同契》、陳轉《無極圖》、張伯端《悟真篇》的煉形、保精、調神、運氣、歸真還原等修真理論以通俗易懂的歌詞形式表現出來,著成《無根樹》。這一傳播方式,很快就被大衆接受,並且備受推崇。聽的人多了,瞭解了道教思想,自然信仰的人也就多了。

正是從教義本身和傳播方法着手,張三丰才能促進道教的發展,帶來道教最後一次道教發展的高潮。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