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司馬遷歪曲史實?項羽究竟是不是棄軍而逃

司馬遷歪曲史實?項羽究竟是不是棄軍而逃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核心提示:在《高祖本紀》裏,司馬遷也隱晦提到了項羽之逃是楚軍最終失敗的原因而非結果,“以爲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

司馬遷歪曲史實?項羽究竟是不是棄軍而逃

網絡配圖

霸王別姬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千百年來很少有人對其進行深入分析。筆者《霸王別姬: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虛假報道》一文(以下簡稱《霸王別姬》)發表後,引來一些評論,其中鄭志強在《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5月19日發表的《項羽並非“棄軍而逃”的“懦夫”——兼與張劍鋒商榷》(以下簡稱《商榷》),認爲《霸王別姬》的論點與論據不當。通過對《商榷》的認真研讀,筆者認爲其中有許多不妥之處。

《商榷》中說《霸王別姬》的觀點是“驚天動地的論斷”。這實不敢當。筆者之外也有人提出過相近論點。如軍事科學院組織編寫的《中國軍事通史》就指出“(項羽)丟下楚軍殘部,僅率800騎兵,連夜突圍而逃……其餘漢軍圍殲楚軍殘部”。這實際上說明項羽是棄軍而逃,只是未作進一步分析。

 項羽是棄軍而逃嗎

項羽逃了是沒有疑義的,關鍵在於項羽逃的時候,垓下大營裏還有沒有相當數量的楚軍。雖然《史記》中迴避了對此的正面描述,但從相關史料分析,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從整場戰役的描述來看,項羽退守垓下前,只是“大敗”,既沒有楚軍被圍殲、也沒有重要將領被擒斬的記載,而楚軍還能在垓下設防固守——“壁垓下”。根據冷兵器戰爭的規律,楚軍此刻不可能傷亡殆盡。其次,若被困垓下時楚軍已所剩無幾,那麼正如《霸王別姬》中指出的“漢軍也不用唱什麼楚歌了,直接大軍一擁而上滅了項羽即可”,而不是“圍之數重”。再次,漢軍發現項羽突圍後,只派“灌嬰以五千騎追之”。擒斬項羽無疑是劉邦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而他卻只派瞭如此少的部隊去追,不能不說是冒了風險的。劉邦在坐擁數十萬大軍的情況下,爲什麼甘冒如此風險?唯一符合邏輯的解釋就是《霸王別姬》中說的“垓下大營中還有大量楚軍”。可能劉邦認爲消滅這支楚軍纔是當時最重要的任務,也可能他還不確定項羽是否已逃走。但不論是哪種情況,垓下大營都不可能是空的或只有少量殘兵。

在《高祖本紀》裏,司馬遷也隱晦提到了項羽之逃是楚軍最終失敗的原因而非結果,“以爲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

司馬遷歪曲史實?項羽究竟是不是棄軍而逃 第2張

網絡配圖

垓下楚軍命運如何

《商榷》中大量篇幅在討論垓下楚軍的命運,試圖論證他們大多投降了。從整體來看,項羽逃走當夜,不會有太多楚軍突圍。到第二天劉邦決策以5000騎追項羽時,垓下還有相當數量沒有投降的楚軍。項羽逃走後,“平明,漢軍乃覺之”。這隻有在少數人員突圍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若像《商榷》所述,楚軍在項羽逃走後一波又一波數以萬計的往外跑,“圍之數重”的漢軍怎麼可能不知道?

從具體事例來看,《商榷》的論述也漏洞頗多。

“還有一部分垓下楚軍當由楚內奸項伯、丁公所率,稀裏糊塗投降了漢軍,這部分楚軍當不在少數”,《商榷》的論據是“項伯‘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以及丁公找劉邦去邀賞。這一邏輯關係使人費解。其實《史記》對其“功勞”已有明確記載,在《商榷》引用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就說到“漢王與項羽有納於鴻門,項伯纏解難”,可見項伯封侯是因爲在鴻門宴救了劉邦。而據《季布欒佈列傳》,丁公當年在彭城之戰中曾饒了劉邦一命,所以才找劉邦去請賞。

再看《商榷》中“另兩部分在隨名將鍾離眜、季布從其他方向突圍中或死或降”,其論據是“汾陽侯靳強條載:‘擊項羽,以中尉破鍾離眜,功侯。’”以及“根據《史記》對季布、鍾離眜的記載看,他們兩人是成功突圍出去的”。這也缺乏邏輯關係,靳強完全可能是在其他的時間、地點擊破鍾離眜。而從《史記》來看,充其量只能推論出鍾離眜和季布未在垓下之戰中被擒斬。

《商榷》中認爲“投降了灌嬰軍”的“由‘左右司馬’率領的‘萬二千人’”是垓下楚軍的一部分,他們“沿項王的路線從西南角空隙突圍南出”。而從前述論證來看,這種可能性非常小,也毫無依據。從《樊酈滕灌列傳》來看這段描述與後面的下東城、歷陽聯繫更緊密,可能是東城、歷陽的守軍。又據《項羽本紀》,在垓下戰前“大司馬周殷叛楚”。這左右司馬也可能是周殷屬下,但未隨其叛楚,而是堅持到垓下之戰後才投降。

司馬遷歪曲史實?項羽究竟是不是棄軍而逃 第3張

網絡配圖

《商榷》還認爲《高祖本紀》中的“斬首八萬”不是垓下楚軍,理由是灌嬰的5000騎在垓下一戰中就斬首八萬未免有點太多。這是個誤讀。《史記》中“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和“遂略定楚地”並不是說後面兩項都是灌嬰和他的騎兵所爲。否則其他漢將也太過無能了。垓下之戰後,“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而魯後來也投降了,沒有發生大戰怎麼斬首八萬?垓下決戰時項羽全部主力也只有十萬,若別處還有這樣忠誠的死士,爲什麼不讓他們參戰?按《商榷》描述,項羽親率的主力紛紛投降,他根本瞧不上的“雜牌軍”卻在其死後還奮戰到底,豈不荒謬?

司馬遷寫《史記》的態度是否完全客觀

關於司馬遷爲何歪曲史實,《霸王別姬》認爲其有“受到漢武帝冤屈,而在史記中特意擡高項羽、貶低劉邦”的可能。《商榷》則認定《史記》是“‘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理由是其記載了一些劉邦的優點和項羽的缺點,而若《史記》貶低劉邦的話也通不過漢朝政府審查。

這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很難有絕對準確的答案。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首先,從基本邏輯來看,其所說的並不能證明《史記》的記錄是完全客觀的。其次,史學界持筆者觀點的人並不少,《史記》要通過審查也並非沒有辦法。如李長之先生在《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裏就說:“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纔是一個真正英雄,劉邦卻是一個流氓而已。”在通過審查方面,李先生列舉了司馬遷的九種手段,並總結說:“他(司馬遷)的方法是逃避和隱藏,這樣便瞞過了那時當局者的檢查,也瞞過了後來太忠厚以及太粗心的讀者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