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被傳誦千年的史學家司馬遷精神究竟是什麼

被傳誦千年的史學家司馬遷精神究竟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遷出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個小康之家,從小司馬遷就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之下學習讀書寫字,十歲的司馬遷就能夠閱讀《尚書》、《左傳》等。年長一些,司馬遷就離開了家鄉,來到了父親爲官的京城,之後父親就吩咐司馬遷去遊歷天下,蒐羅遺聞古事。司馬遷遊歷了大江南北之後回到京城,因爲父親的關係,在京中做了郎中。  

被傳誦千年的史學家司馬遷精神究竟是什麼

司馬遷塑像

公元前110年,司馬談重病,彌留之際要求司馬遷能夠秉承家族的傳統,發揚祖先的事業,要接着把編撰歷史的計劃完成。在長安任職的司馬遷,在這裏結識了天下的傑士,其中包括對司馬遷影響頗深的董仲舒和孔安國。董仲舒對司馬遷的影響,在《史記》中也都有體現。董仲舒的公羊學主張的有道伐無道的思想,是《史記》中反暴的基礎,而公羊家崇尚的讓、尚恥之義也成爲了《史記》中衡量褒貶歷史人物的主要道德標準。

公元前99年的時候,李陵自請五千步兵,涉單于庭以寡擊衆。但是李陵行軍至浚稽山時,遭遇單于突襲,援兵久久未到,匈奴越聚越多,李陵最後彈盡糧絕投降匈奴。羣臣皆聲討李陵,但是司馬遷卻與衆人不同,說李陵是個愛國的人,他以五千之數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投降,也有可能是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但是後來李陵沒有歸漢,於是司馬遷也被定了誣罔罪,按律當斬。但是司馬遷以腐刑贖身死,在此之後,司馬遷揹負屈辱,完成了著作《史記》。

司馬遷的資料

司馬遷是中國著名的史學家,他編寫的《史記》上到遠古時代的皇帝,下到漢武帝初年,這中間跨度3000餘年。司馬遷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到了對生命最遙遠的延伸,他書寫編撰無數人的資料,卻沒有整理他自己事蹟。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現在通過史書記載,我便彙總部分司馬遷的資料。  

被傳誦千年的史學家司馬遷精神究竟是什麼 第2張

司馬遷畫像

司馬遷從小便對歷史產生了興趣,這與他的出身息息相關,他的父親便是武帝時期的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由於未能隨行漢武帝的封禪大典,鬱鬱而終,最終有司馬遷結果父親的職責。編撰歷史不僅是父親的意願,也是司馬遷自己的追求。我在蒐集到的司馬遷的資料當中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史官,更是一個梳理了歷史脈絡的爲人。

編撰過程中,司馬遷風雨兼程,遊歷各個地方,還要憑藉自己的判斷和推理去除歷史中不可信的地方。對每一個人物並作出客觀的評價,可謂耗盡了心血。但這些司馬遷無怨無悔,可是人生最大的災難突然降臨。由於自身的耿直,在對李陵投降匈奴這件事的看法上與漢武帝產生分歧,武帝一怒之下處以宮刑,使司馬遷承受着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但他經過一系列的思想仍然編撰史記。如此之偉大,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有一半是屬於司馬遷的。

司馬遷的資料應該是歷史上所有史官當中最詳盡,因爲人們佩服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從司馬的資料中我看到了太多的心酸,太多的艱苦,但親身經歷這些事件的司馬遷堅強的站了起來。司馬遷的資料在向人們描述什麼是堅韌,什麼是死有重於泰山。

 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因爲李陵事件被漢武帝關入大牢,司馬遷的案子分到了當時一個名聲不好的酷吏杜周的手上,杜周絲毫沒有要手下留情的意思,對司馬遷嚴刑拷打,司馬遷就是不認罪。不久之後,公孫敖傳回了李陵在匈奴訓練軍隊,要出兵長安的的假消息。漢武帝盛怒之下,處死了李陵的家人,還給司馬遷定了誣罔罪。按照漢朝當時的律法,誣罔罪是要問斬的,但是律法中還有規定,受刑人若能交出五十萬的贖金或者受宮刑就免了死刑,司馬遷當着一個小官自然拿不出五十萬的贖金,但是爲了保住性命,司馬遷就選擇了宮刑。

被傳誦千年的史學家司馬遷精神究竟是什麼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宮刑是漢朝的五大酷刑之一,受刑之人除了要承受身體上的摧殘,還要承受心靈上的創傷,對人格是極大的侮辱。司馬遷也一度悲痛欲絕要到自殺,但是司馬遷卻有着異於常人的勇氣與毅力。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於是他選擇了重於泰山之死。

從《史記》後的文章《報任安書》中,後人也能知道,司馬遷當時是以前人的榜樣作爲自己繼續前進的動力,以周文王被拘,孔子一生困頓,屈原被放逐,左丘失明,孫子被臏腳等慘痛的經歷自比今日之遭遇,在逆境中強大起來,完成了父親和家族交付的使命,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爲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財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