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古代的垃圾是如何處理的?當時的環境問責政策是怎樣的?

古代的垃圾是如何處理的?當時的環境問責政策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與垃圾的千年惡戰,連漢唐都敗下陣來,古代垃圾處理有多難?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時至今日,《還珠格格》裏小燕子的一席對聯仍然讓我記憶反胃。

上聯是:花園裏,桃花香,荷花香,桂花香,花香花香花花香。小燕子本着一絲不苟的原則,由香想到了臭,因此脫口而出一神聯:大街上,人屎臭,豬屎臭,狗屎臭,屎臭屎臭屎屎臭。

嗬,讀完此聯,濃郁的氣味簡直穿透紙背撲鼻而來。小燕子的腦洞果然不一般,屎臭屎臭的也就算了,可爲什麼是在大街上?

經過了解之後才發現,小燕子對得一點沒錯,她纔是真正的不做作的寫實派。

清朝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到了影響帝國齒輪正常運轉的地步。

《燕京雜記》載:“人家掃除之物,悉傾於門外,竈燼爐灰,瓷碎瓦屑,堆積如山,街道高於屋者至有丈餘,人們則循級而下,如落坑谷。”

雖然朝廷三令五申不許百姓把生活垃圾倒在街上,可就是屢禁不止,不僅嚴重影響市容,還變相地重新規劃了道路:垃圾堆比房屋還高,老百姓回趟家,就像進山谷一樣。

先秦時期就已有了簡易廁所,但也僅僅限於“簡易”。《左傳》曾記載過倒黴蛋晉景公掉進廁所裏淹死了,是“陷而卒”,糞坑太深了,就沒爬上來。

王公之廁尚且簡陋如此,那些平頭百姓哪裏還有這種待遇呢?清朝的旱廁也沒好到哪去,結果就是小燕子說的那樣,大街隨意大便,各種屎味齊飛。

古代的垃圾是如何處理的?當時的環境問責政策是怎樣的?

其實,不光清朝遭到了垃圾的侵害,環境問題早已古來有之,它像牛皮癬一般寄生了歷史的整個身體。

商周時期,生產力低下,地廣人稀,就以爲沒有污染問題了?錯,我們來看看當時的環境問責政策。

《韓非子》載:“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

《漢書》載:“商君執法,棄灰於道者,黥。”

灰,是先秦時期刀耕火種農業模式下的產物,多來自焚燒薪柴、莊稼與雜草,灰是重大污染源,同時也是人們非常重要的一種肥料。這玩意兒扔在街上,一陣風吹來,那就是霧霾啊。

殷商簡單粗暴,你要棄灰,就給你過雙十一,讓你提前做個剁手黨。商鞅覺得勞動力不能隨意浪費,還是降低顏值吧,於是將懲罰改成了臉上刺字。

古代的垃圾是如何處理的?當時的環境問責政策是怎樣的? 第2張

由於宋代纔出現“垃圾”一詞,所以先秦的“灰”實際上代指的就是垃圾。鐵腕手段控污的背後,其實是對垃圾問題束手無措的心酸。

到了漢代,垃圾與人類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髒唐臭漢”雖然說的是作風問題,但應用於環境問題仍然適用。兩漢的八百年,幾乎把原來的長安城毀掉了。

《隋書》載:“且漢營此城,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願陛下協天人之心,爲遷徙之計。”

老楊家打下天下之後,打算繼續在長安建都發展,可經過一番考察卻發現,那地方已經不適宜人類居住了:地勢低窪,垃圾漫道,排水系統癱瘓,污水全部流入地下,以至最基本的用水都帶着鹹臭味兒。

文武羣臣一商量:搬吧!於是,隋朝遷都大興,也就是漢代長安城東南方向不遠處。但最起碼,大興城的水還能喝。

其實,老劉家也不是沒采取措施,考古發現漢代的排水系統已經比較完善,但對於固廢,還是以堆積或掩埋爲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長此以往,自然時要出事的。

到了唐代,李唐繼承了大興的地界,又改名爲長安。有感於漢長安的悲劇,唐廷制定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法令,如:“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

放在自己家可以,一旦你隔牆往外扔垃圾,就讓你屁股開花,至於水流出來,不追究。但是,掌管監察的官員如果不盡責,不好意思,那就同坐連罪吧。

宋代的垃圾處理做得比較好,專門成立了古代版環衛局——“街道司”整頓市容市貌。環衛工人是有工資拿的:“有每日掃街盤垃圾者,每支錢犒之。”

古代的垃圾是如何處理的?當時的環境問責政策是怎樣的? 第3張

《夢粱錄》載:“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所以,宋代還提供上門收馬桶服務,安排“傾腳頭”挨家挨戶地收糞,收來的東西被運送到田地做肥料。

到了明代,垃圾分類技術又倒退了,萬歷年間有人對開封城的景象描述是:“雨後則中皆糞壤,泥濺腰腹,久晴則風起塵揚,顛面不識。”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與你一起躲雨的屋檐……可在開封,別說美不美了,下雨天簡直就是人們的噩夢,含着糞土的泥濘沾滿了褲子。

你若安好,也不是晴天了,一陣風颳過,灰塵糊到臉上,髒得連親媽都不認識了。

垃圾處理問題一直是讓古人頭疼的存在,說起來簡直是一把辛酸一把淚。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做好垃圾分類,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使命。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