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代名臣彭時的家世如何?他在怎樣的環境下長大的?

明代名臣彭時的家世如何?他在怎樣的環境下長大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彭時,字純道,又字宏道,號可齋,明朝名臣、內閣首輔。他歷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爲天順、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傑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勤奮、忠於職守,輔政近三十年,持正不阿,與商輅齊名。《明史》評價道:“有明賢宰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梅下《彭氏家譜》中,“彭氏三字經”追述了彭時的家族祖源及後世的變遷情形:“我彭氏,宗彭祖。陸終氏,第三子。名籛鏗,無姓氏。堯封之,彭城都。國爲姓,自此始。歷有虞,夏商時。爲守藏,柱下史。壽七百,六一紀。殷末時,國亡去。子孫散,如星棋。傳至漢,宣公起。長平侯,字子佩。居淮陽,世城紀。自此傳,三六代。”

一、祖世與家庭

依此記述,則彭氏先祖是沿着從陸鍾一籛鏗一漢彭宣公(長平侯)的支脈順序延傳下來。根據《彭氏家譜》記載,彭時的祖籍在江西鄱陽,與宋代吏部尚書彭汝礪同宗,其始祖忠泰公,宋哲宗時中乙科,擔任安福縣的判官,後舉家定居於此。

他的曾祖父彭古清從小在其外祖母家長大,成年後歸家經理田產,其父芳遠素落魄,不事生產,貧窮無資,依靠外祖父任氏。古清先生善於書法,性穎敏,志氣不羣,嘗見晉唐人所書,閉戶臨習,不過幾年,下筆便出人意表。

明代名臣彭時的家世如何?他在怎樣的環境下長大的?

古清先生有孝心,對待父母,“朝夕既甘旨之養”,而對自己則“自奉泊如也”;兄弟之間也友愛甚篤,“一日以詿誤,當逮至京,季第復安力請代行,事既白,而卒,每語及,必流涕”;且爲人正直仁厚,“大姓周氏國叟者,無子,有二女,欲擇婿,得先生留贅於家,命長女事焉,悉屬以家事,事外父如所生,及沒,祭宜於禮”,而“有假貸不能償者”,則“焚其劵”,免其債務。先生視紛華市利如塵埃,嚮往陶淵明之樂,喜誦其辭,空閒時常與友人逍遙于山水間,休然自得。彭古清晚年纔有兩子,兩人卜築在中溪,其中一子名爲務威,爲彭時的祖父。彭務威孝友仁厚,志高識達,謹禮度,言簡而當。

他重視對子孫的教育,曾以厚禮聘請李古廉、胡退山先生爲師,分教子侄五經。後以其子彭琉貴贈翰林院編修,加贈廣東按察司僉事,又以其孫彭時貴贈至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死後翰林曾啟銘其墓,少傅楊士奇爲墓表。彭時的父親彭毓義闓敏有器度,仁厚謙謹。城南羅以昇孺人管氏,孀居乏嗣,育外孫女王氏,擇彭毓義爲贅婿,後開始定居城南。

彭毓義恭守父祖之訓,還曾於敬訓堂述先訓教其子,彭氏建有敬訓之堂以昭示於將來,又欲後世之人謹記其先祖之訓而不墜也,其堂箴爲彭氏哲祖之遺訓,並傳爲家規,“爾處者孝友是爲,而爾仕者清白是持,或不然者,庸俗之歸”。

彭時先娶安成李氏爲妻,李氏有淑德,習女工,通《書》、《傳》大旨,善理家務,使得“病者以悅,老者以安,繼者若親,親者益篤”,處理宗黨間關係,承尊有儀,撫卑有矩。彭時生有三子:、頤、顯,彭頤後官至尚寶司丞;二女,長女嫁於歐陽紳,幼女爲後娶許氏出。彭時之孫、曾孫也都承彭時之蔭而獲贈中書舍人之官品。彭氏家族長期形成的家規族訓及父祖輩的言傳身教會對彭時的成長及其個性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彭氏家族“世以詩書禮儀相承襲”,是一個詩書世家。前文所述彭時的父祖輩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的勤儉質樸、仁厚謙謹、重學崇教、剛毅正直、孝親睦友等風尚,可以說是他們在適應明代前期社會發展及思想文化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人格特色。而在與家庭或家族成員尤其是長輩長時間的密切交往與聯繫中,這些成員的人格特徵會以潛移默化的教化與薰染方式,或者通過循循善誘的引導方式規塑彭時及其他子孫的人格。

此外,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教育也會對人的個性形成起顯性影響,彭時接觸到的思想資源是構建其精神特質的思想根據。在彭時的成長過程中,叔父彭琉也是對他影響很大的一個人物。彭琉是翰林學士李時勉的門生,自幼勤學,博通經史、詩古文詞,有志操,後考取永樂十六年進士,宣德年間少師楊士奇以其學行優異薦入翰林爲編修,後升至湖廣副使贊理廣西軍務。

彭琉性剛毅嚴肅,以古人自期,持躬操守,廉介居官,公正勤慎,但其待人接物卻意誠而禮至,孝友忠厚,尤謹於奉禮,可謂表著一時。且其尊祖敬宗之心,也可謂至矣,曾據宗圖修之以成譜,致仕後又恪敦孝悌建祠修譜。彭時自小端重寡言,勤勵讀書,19歲便跟着彭琉學習四書五經,彭琉也對他寄予厚望,稱其“他日畢爲宗工”。無論是在品行還是政治理想上,彭時與彭琉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後來,彭時也成爲時已升任國子祭酒的李時勉的學生。

李時勉亦安福人,永樂二年進士,“性鯁剛慨然,以天下爲己任”。且其“清德正學,追蹤古人”,“忠直之名震天下,雖庸人孺子皆知尊而慕之”,“不獨忠誠義氣爲世所稱,至其仁厚之心、廉潔正直之行、通達宏偉之才,雖一世名公巨卿亦無不推”。在兩人的教育與薰陶下,彭時進一步鞏固了其廉潔正直、仁厚的個性。

由以上情形可看出,雖然從族系淵源來看,彭時家世確可遠追陸鍾及漢彭宣公,至宋代也有居大官者。但至宋末,彭古清的曾祖諱六有者,國子生,還未上任而宋亡,遂隱而不仕,子孫相戒,因此終元之世無顯者。彭時出生前後,其家庭也僅相當於中小地主,很難稱得上顯貴。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種既不窮困,卻也並不富裕的家庭環境,對彭時父祖的個性、行事方式有着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給處在青少年時代正在成長的彭時以很大影響。而且,安成中溪彭氏有明一代,除了彭時入仕後地位極爲突出,整個家族總體上既不是數世相承的顯耀門第家族,也不是經營富足的豪族。

但在彭時所處的明代前中期,地方豪族地主勢力正在不斷膨脹,形成聲勢浩大的宗族,彭時本應憑其具有極高社會和政治地位的朝廷重臣身份來壯大彭氏家族,而彭氏家族的勢力卻依然處於較普通的水平,一方面說明彭氏族人都很清介,另一方面也說明即使在彭時位高權重之時,也依然能嚴謹持重,並沒有着力使其家族形成盛大氣象。而彭氏子孫包括彭時在內就是在這樣一般的封建地主家族條件和環境下,秉承家族處世風尚,並且尋求自己的人生出路

二、鄉里社會生活環境

除了家族自身內在的特性傳承,安福一帶的風土人情也會對彭氏家族風尚及彭時個人品性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從地理位置看,安福位列吉安西北襟帶險阻要地,處於當今江西省的中部偏西,大體在中國的中南部。

三國吳寶鼎二年設立安成郡,隋代,撤安成郡,並安成、安平(平都)爲安復縣,不久改安復爲安福,安福之名自此始。元元貞元年改安福縣爲州,明洪武二年復改安福州爲縣屬吉安府。《<安福縣誌>序》稱,“國家特建此邑以安民福民,欲斯邑安享太平福也”。

從自然環境來看,安福西北高,東南低,山環水繞,風景瑰麗,兼具山川河流之形勝,“東挹蒙山之秀,南據牛嶺之雄。山不瑋麗,東峙秀峯嶺,西屹文斾山,東陽白雲諸峯,獻秀出竒,不可名狀。瀘水折北而東,走勢若蒼龍,自瀘瀟連亙百二十里瀟水入楚;瀘水環注繞城,東折出螺川。白雲秀峯,北華孤源諸山,前後屏扆,麟鳳龜龍,蟠踞翔伏,阻塞江流;而層石詭異,巉絕狀類嶧山,形勝之奇,邃無與並焉”。其中武功山爲全省最高峯,山脈雄偉俊俏,“自萍鄉諸山蜿蜒而來,特起二峯,曰瀘,曰瀟,武功當二峯之中,號爲三奇”。

由於山清水秀,自古就有不少來此探幽取勝的文人名士,如《武功遊記》便是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於崇禎十年來此地遊覽寫下的。古籍中有不少關於安福風俗的記載。

安福地介吳楚,民俗不齊,但大致儉樸勤穡;民風淳樸且人多高壽,“藝文儒術爲盛”。清代乾隆年間的安福地方誌,較詳細地記載了這裏民風的歷史演變,漢時“俗重故家,尙詩書,安勤儉,比屋絃誦不輟良,子弟爭趨爲士,農夫辛苦力稼穡,田野無弗闢,商賈負販徧天下,工作堅緻,不爲奇技淫巧,漢興以來衣冠一大都會。”到了宋代,“士豪邁自負,戶口繁庶,土地饒裕,邇年物力漸耗減,俗亦侈靡”,尤其“至龍雲瀘溪以文章節義顯於宋,一時登仕籍者踵接.......後生晚學文詞,動師古昔,而不梏於專門矜名節、重然諾,一二豪傑更崛起,惟儉約之習、清謹之風不如往昔”。

但到了明代,民風又發生了改變,“正統中李祭酒抗師法,劉侍講死忠諫,嚴毅正直之氣,薰而成習。雖負販賤夫,句讀裏子居,然慕名教而恥非義,......故良知之學,安成獨精,流風所概莫不先仁義而後藝能,士不談道,即以爲非類......”。雖然隨着世事變遷,安福的民間風尚發生了改變,但以農耕爲本的經濟基礎未發生改變,因此受此影響的民風仍在很長時間保持着一種傳統與保守的傾向。

明代名臣彭時的家世如何?他在怎樣的環境下長大的? 第2張

從文化涵養來看,安福歷史上人文鼎盛,人才輩出。自唐宋以來,吉安文風興盛,並逐漸以“文章節義”聞名於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隸屬吉安府的安福縣文脈相承,承襲併發揚了此文章節義之風,且文事日盛。安福自吳寶鼎間遷城以來,“風氣日開,望於東南”;到了明代,“經學、忠節、文藝、科名甲於宇內,蓋不啻浙之餘姚、閩之晉江,幾於家絙戸誦猗歟盛矣”。

作爲文獻名邦的安福人物英華,蔚然秀錯,“理學文章,忠傑孝烈,可冠西江諸邑”。宋代三百年間,全縣中舉人650餘名,中進士127名,居全省第一;到了明代,宣德五年至嘉靖二年的94年中,朝廷共舉行32次廷試,其中有20次所取進士爲安福縣籍,同樣位居全省第一。在思想學術方面,宋代以來,以陸九淵爲代表的“江右心學”在安福興盛起來,“心學比屋風動,益光前聞”。

結語

到了明初,程朱理學在思想上居於一統地位,安福也深受其影響。而彭時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並逐步構建其人生方向。鄉里社會環境尤其是民風及人文氛圍對彭時的個性起着感染的作用。在以小農爲本的經濟基礎條件下,讀書與種田是安福民衆的主要出路,是安福民間相勵相勉的大事。

可以說,以彭時爲代表的衆多普通家庭子弟,大多都在“耕讀傳家”中尋求自己的出路。且安福民衆大都勤儉質樸,民風淳樸,尤其到了明代,“正統中李祭酒抗師法,劉侍講死忠諫,嚴毅正直之氣,薰而成習”。且安福重儒崇教,“理學文章,忠傑孝烈,可冠西江諸邑”。而身處在這樣的鄉里人家的彭時自然也濡染了這些個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