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書生被和尚羞辱,20年功成名就他怎麼對和尚的?

書生被和尚羞辱,20年功成名就他怎麼對和尚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王播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唐德宗貞元時期,一位文人跌跌撞撞地從揚州惠昭寺木蘭院出來。雖然眼裏流露出迷茫,但更多的是憤怒,儘管他的口袋中盤纏無幾,但還是頭也不回地離開。也許,當時沒有誰會想到,這位臉上寫滿着屈辱的年輕人,還會以勝利者的姿態回到這裏。

這個人叫做王播,出生於唐肅宗乾元元年,那是安史之亂最慘烈的時期。他本是太原人,因爲父親王恕在揚州擔任倉曹參軍,所以一家都居住在揚州。可惜的是,在王播很小的時候,父母雙親就先後故去了,他由此成爲了孤兒。

書生被和尚羞辱,20年功成名就他怎麼對和尚的?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王播的生活自然是無比困頓。可他立志功名,絲毫沒有放棄學業。爲了能夠填飽肚子,混口飯吃,他便找到了揚州的惠昭寺木蘭院,寄居在僧舍之中。

在唐朝,佛教興盛,寺院有自己的僧田,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是一處世外桃源。書生因爲不事生產,在寺院中廝混的情況也很多。惠昭寺本身香火旺盛,產業豐碩,也就同意王播住下。王播也沒有別的要求,他在讀書之時,一聽到寺院敲鐘,就知道是飯點到了。這時候的他會放下手中的功課,擠進和尚堆中一同吃齋。

這樣的生活過了很久,然而有一天,王播卻很久沒有聽到鐘聲。他還不以爲然,繼續沉浸在讀書的樂趣之中。等到鐘聲大作之時,王播興沖沖趕去吃飯,卻看到已經滿地狼藉,和尚們早已吃完走人,只留下幾個小沙彌在收拾碗筷。

很顯然,和尚已經對這位讀書人厭惡至極,甚至改變了習慣,留下了“飯後鐘”的典故。王播是個聰明人,他清楚自己已經不受歡迎了。其實,下一餐他完全可以伺機守着飯點,置鐘聲而不顧。然而,他不是乞丐,他有着讀書人的清高骨氣。於是,王播憤然在住所的牆壁上寫下一首詩,收拾行李後咧咧嗆嗆出門而去,這就出現了本文開篇的一幕。

離開寺院的王播,從此卻交上了好運。他在唐德宗貞元十年考中進士,又在不久後的賢良方正科中成績突出,踏入仕途。他的起點雖然很低,也沒有什麼背景,但依靠着卓越的才幹和圓滑的處事態度,最終兩次出任宰相。

唐穆宗時期,王播第一次被罷相,出京擔任淮南節度使,住所就在揚州。這也是他在二十多年後,第一次回到揚州。王播一時興起,就想到當年自己寄居的惠昭寺木蘭院走走看看。

儘管是被貶,但他仍然是手握重兵的地方軍政長官,在當地無人敢與之爭鋒。寺院聽說後,趕緊將他居住過的地方修葺一新,而且還將當年王播題詩的牆壁擦去灰塵,並用上好的碧紗覆蓋起來。其實,和尚們心中後悔不迭,他們之所以讓落魄學子白吃白住,圖的就是他們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後可以得到照顧。然而,這一次是嚴重地走眼了,放過了王播這條大魚,而且還結下了樑子。

書生被和尚羞辱,20年功成名就他怎麼對和尚的? 第2張

王播威嚴十足,在前呼後擁之中來到了惠昭寺。當他看到那首牆壁上的詩都受到精心的保護,而自己當年卻吃不上一頓舒心飯時,感慨良多。於是,他讓手下取出筆墨,寫下了這首詩:

三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在這首詩中,王播顯然還是保持了風度,也相當剋制。他感慨當年和現在,二十年時間匆匆而過,物是人非。然而,一想起當年的屈辱,王播就越發生氣。多年來的環海沉浮,雖然比這些小事要驚險得多,但王播還是忘不了未發跡時受到的待遇,憤然又寫下了一首詩: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鐘。

三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在這首詩中,王播就毫不客氣了。他將當年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盡情嘲諷和尚的有眼無珠。這兩首詩合起來的名字,就叫做《題木蘭院二首》。其實,王播爲宰相後,官聲並不好,但他的遭遇也可以給我們以借鑑。人生多是起起伏伏,在低谷時,別人看不起自己是常有之事,我們不該自暴自棄,應該做出一番事業,以實際行動迴應這些輕視。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