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吏部尚書陳有年簡介:一生風節高尚,天下公認

明朝吏部尚書陳有年簡介:一生風節高尚,天下公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爲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陳有年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陳有年,字登之,號心谷,明朝浙江餘姚人。與餘姚孫鑨,平湖陸光祖並稱爲“浙中三賢太宰”。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吏部主事、驗封郎中、吏部尚書。他一生風節高尚,天下公認。

人物簡介

父親陳克宅,字即卿,正德九年進士,嘉靖中官御史,是一代名吏。陳有年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及第,授刑部主事。後改任吏部,歷驗封郎中。萬曆元年(1573)參與廷爭,奏不得張居正,告病退職。萬曆十二年(1585)起用任稽勳郎中,歷任考功、文選。“除目下,中外皆服”。遷太常寺少卿,以右僉都御史任江西巡撫。累遷吏部右侍郎,後改任兵部,又改回吏部。萬曆二十一年(1593),詔拜吏部尚書。萬曆二十六年(1598)正月,卒,享年六十八歲。四月,被詔任爲南京右都御史,但陳有年已經逝世。被加封太子太保,諡恭介。

明朝吏部尚書陳有年簡介:一生風節高尚,天下公認

人物生平

陳有年,字登之,號心谷,陳克宅第四子,嘉靖十年(1531年)出生於浙江餘姚縣雲樓鄉幹瀆村。嘉靖四十一年進士,初授刑部主事。

萬曆元年(1573),成國公朱希忠去世,其弟左都督掌錦衣衛事朱希孝賄賂宦官馮保爲其兄乞封王號,當時首輔張居正持贊成意見,時任吏部驗封司郎中的陳有年認爲朱希忠無功,這樣的封贈不合制度,即上疏反對,當時陳有年僅是五品官員,足見其膽略非凡。後詔下追封朱希忠爲定襄王,陳有年當天即以病乞休,張居正爲此大怒,此後十年不再起用陳有年。直到萬曆十二年,也就是張居正去世後二年,皇帝才下詔起用陳有年爲稽勳司郎中,不久調任文選司郎中。

陳有年任文選司郎中時,於清官海瑞有知遇之恩。文選司主要負責朝中官員的考察、選拔,是吏部最重要的權職機構,司郎中則掌文選司選授大權。海瑞爲官清正,曾打擊豪強,推行“一條鞭法”,人稱“海青天”,後因得罪權貴而辭官。萬曆帝登基後,海瑞欲求復出,但張居正認爲海瑞輕率躁進不值得起用。萬曆十三年,陳有年大膽舉薦海瑞,此時,海瑞在鄉閒居已達16年之久了。海瑞復官後先後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任職期間他力查循私受賄,嚴懲貪官污吏,朝野上下一時正氣浩然。

萬曆十四年,陳有年升爲右僉都御史,巡撫江西。當時江西每年貢京的陶瓷數以萬計,而宮廷尚方司官員需要的陶瓷多奇巧難成,陶工不堪其苦,後雖下詔允許減量,但每年實際所索數量仍如故,陳有年數次上疏請減,得到了內閣大臣申時行的支持,江西貢瓷終於減免了十分之三,此舉不但減少了鋪張浪費,也使陶工獲得了生路。萬曆十六年,江南大災,疫病流行,詔令江南諸省各爲其土謀其私禁。當時有很多商船集聚於江西,其中以徽商爲多,因禁私令而不能貿易,時江西寧州等十九州縣已是餓殍盈路,流民充斥,陳有年數次上疏力陳“濟急六事”,請皇帝下旨遲緩先前的禁令,允許徽商在江西貿易糧谷,以使江西數十萬災民得以保命。事後,南京御史方萬山卻以“違背詔令”之罪彈劾陳有年,陳有年被奪官職,返鄉歸田。

明朝吏部尚書陳有年簡介:一生風節高尚,天下公認 第2張

萬曆十八年,皇帝終於知道了陳有年在江西救濟黎民的真相,下旨起用陳有年爲南京右僉都御史兼管巡江,第二年又提拔爲刑部右侍郎,不久改爲吏部右侍郎。萬曆二十一年,陳有年與溫純共同主持對京官的大察,所黜官吏都是貪鄙邪佞之輩,朝中羣臣均佩服他的作爲。這一年秋天,尚書孫鑨告歸,陳有年被推選爲吏部尚書。陳有年掌吏部事務後,平時就住宿在吏部官廨,會客也在吏部公堂,他不徇私情,拒絕請託,史載“片楮不及私門”,朝中權貴見此,就紛紛知難而退了。

歷史證明陳有年絕不是一個拘泥於權勢的人。一年後,陳有年居然把剛剛坐上的尚書職位給辭了,他的辭官僅是爲了給後來成爲“東林八君子”之首的顧憲成打抱不平。萬曆二十二年,首輔王錫爵年老引退,明神宗命吏部根據官員品望推選閣臣。陳有年與侍郎趙參魯、文選司郎中顧憲成合擬了七人名單上報給神宗親裁。不料,吏部所提名的人,大多是神宗所討厭的,尤其是曾因“爭國本”去職的王家屏及致仕吏部尚書孫鑨、左都御史孫丕揚三人,神宗認爲孫鑨、孫丕揚不是翰林出身,入閣不合先例。遂訓斥吏部有“徇私”做法,並在吏部的奏疏上硃批了“司官降雜職”五字,就把文選司郎中顧憲成的職務革掉了。朝中有不少官員上疏懇請皇帝恢復顧憲成的職務,不料,神宗卻一意孤行,將這些官員分別外放、降調、削職,顧憲成則以“忤旨罪”削職爲民。陳有年認爲顧憲成孜於國事,不應獲罪,即使吏部有所不當,責任也應當由他來承擔,他上疏道:內閣大臣由朝廷推舉,源於舊制,臣的家鄉以前就有二位閣臣,弘治時的謝遷與嘉靖時的呂本,都是朝廷推舉的,入閣前官銜也止於四品,此事並不是吏部今日所創,再說不拘資格品級,是出於皇上的聖諭,吏部怎敢不遵奉呢?隨後陳有年稱疾乞歸,請求皇帝在自己卸職後,能起用顧憲成一類忠賢的官員。神宗皇帝看到奏疏後,下諭旨再三挽留,並賜給食物、羊酒等,但陳有年歸心已決,他在吏部杜門不出,數月中上請辭疏十四道,皇帝只好准予他告老還鄉。《明史》“陳有年傳”記載了陳有年辭官時僅隨帶“書一篋、衣一笥”,回鄉後“身棲僧舍”等事,不禁令人稱奇。整天敝冠汗衣,若不瞭解他的人,斷然不會知道這就是曾經名振京城的尚書爺。

萬曆二十四年夏,驕陽似火,在雲樓鄉大江口壩上運河十八里,老弱的陳有年親自督工,這裏正在營建的是姚江運河大閘,這是由陳有年與同裏周思宸等人出資創建的,當時僅運河壩基的椿石就打了半年,共耗銅錢百二十千緡,數年後,壩閘俱成。壩以過船,閘以蓄水,上保運河,下衛潮路。《光緒餘姚縣誌》還記載:在雲樓新壩之南,曾有“姚江西界第一橋”,爲陳克宅初建,陳有年出資重修。從這些資料來看,我們就不難明白陳有年官俸的去處了,他畢竟是個官界的奇人。

萬曆二十六年,陳有年卒,贈太子太保,諡恭介,留有《陳恭介公文集》。《明史》記載:“有年風節高天下”,其像列入《越中三不朽圖贊》。對陳天官的過世,縣誌的記載帶有一些神祕色彩,據《乾隆餘姚縣誌》引《萬曆縣誌叢談》記載:萬曆二十六年正月既望,在陳有年寢屋旁居住的一位堂倌,在半夜三更時,聽到車馬雜沓聲,他起身從門縫向外偷窺,只見籠火隱隱,不下數十人馬從驄馬橋而來,上下橋址間呼聲甚澈,到了雞鳴前,又有車馬聲往返雜沓如初,堂倌不知是何路官人深夜過訪,第二天早上走問鄉鄰,鄉鄰都說沒有此事,後再打聽,才知老尚書陳有年去世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