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史上英名蓋世的唐宣宗爲何無法挽救自家天下?

史上英名蓋世的唐宣宗爲何無法挽救自家天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宣宗李忱,是大唐王朝倒數第五位皇帝。宣宗辭世後四十二年,唐即滅亡。可是史家對宣宗的評價卻很高。《舊唐書》說他執政沒幾天,就把權貴、奸佞和宦官,全都鎮住。結果,是“刑政不濫,賢能效用”;五湖四海,如沐春風;官民朝野,一片讚頌。難怪《資治通鑑》說,晚唐的人都稱他爲“小太宗”。但是這位“小李世民”,卻原本不可能當皇帝。

宣宗原名李怡,是憲宗皇帝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被封爲光王。不過這位光王,卻是庶出。依照“嫡長子繼承製”,接班人根本輪不到他。何況憲宗之後,已經有了四位皇帝。穆宗李恆,是憲宗的嫡子。敬宗李湛,是穆宗的長子。這叫“父死子繼”。文宗李昂,是敬宗的弟弟。武宗李炎,是文宗的弟弟。這叫“兄終弟及”。父死子繼最正規,兄終弟及也對付,宣宗卻是前面三任皇帝的叔叔。叔叔接替侄子,這算哪門子事?更麻煩的是,這位皇叔被公認爲智力有問題。《新唐書》的說法委婉一些,道是“宮中或以爲不慧”。《資治通鑑》卻不客氣,竟雲“宮中皆以爲不慧”。其實,“不慧”已是客氣話。話外音,是癡呆、智障,至少也是弱智。

史上英名蓋世的唐宣宗爲何無法挽救自家天下?

然而正是這種印象,幫了宣宗的大忙。因爲本朝自憲宗皇帝被謀殺後,誰當天子,就實際上是宦官說了算。不過宦官雖然能夠廢立,卻不能代替。這就沒譜了。比如文宗,居然打算剿滅宦官,宦官們只好把他軟禁起來。又比如敬宗,簡直是個魔王。宦官們被折磨得死去活來,最後只好把他殺掉。這樣看,“弱智”的光王,纔是最合適的人選。讓這樣一個傻子坐在龍椅上,起碼不必再擔驚受怕。至於朝臣,儘管驚詫錯愕,卻也無可奈何。一代英主小太宗,就這樣走到了前臺。這可真是帝國的惆悵!

  霹靂手段,菩薩心腸

事實證明,宣宗不但不癡呆,而且聰明過人。他也很像一個皇帝,甚至很會當皇帝。他對帝國的政事,有一種近乎虔誠的認真態度。比方說,接到大臣的奏章,一定要焚香洗手,然後才閱讀。每次臨朝,無論事務何等繁雜,臉上也永無倦容。結果,儘管在御前會議上,皇帝陛下總是客客氣氣,彬彬有禮,也虛心納諫,從善如流,非常開明的樣子,羣臣仍然覺得他“威嚴不可仰視”。宰相令狐綯甚至說,我在政府十年,最受恩寵。但每次在延英殿奏事,沒有一回不是汗流浹背。

其實,這恐怕也是所有臣僚的共同感受。《資治通鑑》說,有一次朝會,講完正事,宣宗忽然輕鬆愉快地說,呵呵,可以說點閒話了吧?於是便家長裏短地聊起來。等到羣臣緊張的心情剛剛放鬆,準備“君臣同樂”時,宣宗忽然正色,嚴肅地說:衆卿好自爲之!朕最擔心的,就是諸位辜負了朕,那可就再也沒有這麼好玩的事,只怕是面都見不着了!說完,便起身退朝回宮,一任殿中猝不及防的大小臣工自己去細細玩味。這樣具有戲劇性的事,時有發生。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十月,建州刺史於延陵赴任前入京陛辭。宣宗問他,建州距離京師,有多遠啊?於答:八千里。宣宗說,不要以爲八千里很遠。此刻階前陛下,你我之間,就有一萬里。你到任之後,工作是好是壞,朕都清楚,你明白嗎?於延陵當時就嚇得魂飛魄散,語無倫次,經宣宗好言勸慰,纔算恢復正常。

還有一件事情也很能說明問題。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四月,宦官馬元贄將宣宗御賜的玉帶贈送給宰相馬植。馬植佩帶去上朝,結果被宣宗認出。皇上所賜,豈能隨便送人?朝臣與宦官勾結,更是犯了大忌。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第二天,馬植就被取消宰相資格,其親信董侔也被御史臺“雙規”,結果“盡得植與元贄交通之狀”。於是皇帝昭告天下,再貶馬植爲常州刺史。宣宗這樣做,顯然經過了反覆的掂量。馬元贄官居神策軍左軍中尉,掌握着天子警衛隊的部分兵權。宣宗自己,就是被馬元贄等人擁戴上臺的。這隻能拿馬植開刀,但效果並不差。宦官和朝臣,從此都各自收斂謹慎,不敢怠慢。《舊唐書》說,宣宗登基後“一之日權豪斂跡,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閽寺懾氣”,大約就因爲他有這種“霹靂手段”吧!

不過,這位可以翻臉不認人的“鐵腕皇帝”,卻還有內心柔軟的另一面。前朝皇帝武宗病重的時候,曾經問寵姬王才人:朕死之後,你打算怎麼樣?王才人說:願從陛下於九泉。武宗就遞給她一條絲巾,王才人在武宗駕崩後也只好自縊。宣宗聽說此事,十分同情。但人死不能復活,便贈王才人貴妃稱號,葬在了端陵的柏城之內。再比如,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九月,宣宗派出的某使者,在路過邊遠貧困地區驛站時,因爲嫌餅太黑,竟把驛吏打得出血。宣宗接到地方官員舉報,痛斥這個敕使說:深山之中,這樣的飯食,又哪裏是容易得到的?於是,將此人發配去守陵。

  “講政治”與講人情

同情弱者,可能與宣宗的身世有關。我們現在無法確切地知道,宣宗在憲宗去世之後,自己登基之前,是怎樣度過四朝二十七年的歲月。但可以肯定兩點。第一,至少在文、武兩朝,這位王爺和皇叔,很可能備受欺辱,甚至被人謀害。《資治通鑑》就說,拿“弱智”的他尋開心,是文宗與諸王聚會時的“保留節目”。甚至還有史料說,他曾經被武宗綁架,扔在廁所糞坑裏。所以,當着諸帝諸王、皇親國戚的面,他什麼話都不說。即便拿他開涮,他也面無表情,沉默得像個聾啞人。好在,十年的媳婦熬成婆,光王李怡終於貴爲天子。這是他的幸運。這位熬出頭的“媳婦”,並沒有像某些“新婆婆”那樣,用對“媳婦”的加倍虐待來找回心理上的平衡,反倒對弱者表示出同情,這是大唐臣民的幸運。

史上英名蓋世的唐宣宗爲何無法挽救自家天下? 第2張

第二,他一定去了很多地方,見了很多人,聽到了很多故事,因此深知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民間的疾苦。比方說,他居然知道在邊遠貧困地區,有口飯吃就不容易。這就完全不像一個養尊處優的王子或王爺。結果,宣宗在處理事務時,就比他的父兄和侄子高明,既講政治,又講人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宣宗是個明白人。

  皇帝也要守王法

說宣宗是個好皇帝,還因爲他一不亂法,二不枉法。其實,宣宗也曾有過“法外施恩”的想法。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三月,宣宗下詔,賜給右衛大將軍鄭光莊園,並免去其賦稅。鄭光,是宣宗生母鄭氏的兄弟,不折不扣的“國舅爺”。何況鄭氏原本只是憲宗皇帝的宮女,宣宗登基前又是不遭人待見的“癡呆兒”,鄭家應該並不富裕。宣宗希望給他們一點補貼,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這事卻遭到宰相聯席會議的抵制。唐代制度,宰相相當於“國務委員”,不止一人。但有決議,由他們在政事堂開會討論。皇帝的命令,“國務會議”如果同意,就由宰相副署,加蓋“中書門下之印”。如果不同意,就退給皇帝。本次宣宗的提案,就被宰相依法駁回。這當然很不給面子,宣宗卻欣然接受。他給政府回話說:朕提此議,無非考慮到鄭光以元舅之尊、國戚之貴,總得有些不同尋常的優異待遇。現在看來,倒是朕考慮不周了。何況親戚之間,瓜田李下,難免徇私嫌疑,也難免招人物議。卿等若非真心愛我,哪裏會有如此嘉言?凡事如果都能這樣,天下又何愁不治?朕願與衆卿共勉:令行禁止,善始善終!

  終歸還是“人治”

但宣宗就好這一口,他甚至想把帝國所有的官員都管起來。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二月,宣宗曾爲此事諮詢時任翰林學士的令狐綯。令狐綯說,六品以下的,人數太多,宰相都管不過來,只能由吏部管。五品以上,宰相才管。宣宗當然不便親任“組織部長”,就退而求其次,盯住五品以上的。他規定,所有的州刺史在赴任之前,都要跟他面談,聆聽聖訓。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有個刺史轉任他州時,沒有進京面聖,宣宗問令狐綯是怎麼回事。這時令狐綯已是宰相,就回答說,因爲兩州相鄰,進京要繞路,就沒讓他來。宣宗說:朕要求新任刺史必須面君,是因爲害怕用非其人,危害百姓,這纔不厭其煩,一一見面,問清他們的施政綱領,考察他們的品質優劣。何況詔令既已頒佈,就該令行禁止,怎麼能不當回事?

講完這些道理,宣宗又話裏有話地說了一句:你們宰相,可真有權啊!我們不知道宣宗說這話時的語氣,是聲色俱厲,還是半開玩笑。但任何官員聽了,都會覺得五雷轟頂。據說,當時雖是數九寒天,令狐綯卻大汗淋漓,重重裘衣都溼透了。由此可見,宣宗雖然贊成“法治”,卻更喜歡“人治”,尤其喜歡大權獨攬、乾綱獨斷的“一人政治”,這其實距離獨裁,只有一步之遙。當然,宣宗還算開明。但是再開明,其權威也不容挑戰。權力,就更是不容分享。難怪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五月周墀拜相,向韋澳徵求意見,韋澳給出的建議,竟是“願相公無權”。

史上英名蓋世的唐宣宗爲何無法挽救自家天下? 第3張

這就把帝國的前途命運,都維繫在一個人身上了,這無疑是脆弱的,弄不好就會有兩個嚴重後果:一是“人亡政息”,二是“後繼無人”。歷史證明,這兩條在宣宗去世後,都得到了應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七日,宣宗撒手人寰。繼位的懿宗,除了吃喝玩樂,什麼正經事都不會。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七月十六日,懿宗駕崩,繼位的僖宗只有十二歲,乾脆管宦官田令孜叫“阿父”。他的弟弟昭宗更慘,最後落入野心家朱全忠(也就是後來的後梁太祖朱晃)手中,並被弒殺。這是天覆四年(公元904年)的事,離大唐帝國的正式滅亡只有三年。顯然,宣宗這位“小太宗”,也終究未能挽回大敗局。

順便說一句,懿宗、僖宗和昭宗,都是宦官所立。對此,宣宗其實是有責任的。因爲儘管不斷有人敦促他早立太子,宣宗卻就是置若罔聞。爲什麼呢?宣宗在回答宰相裴休時已一語道破天機:“若建太子,則朕遂爲閒人。”沒錯,執掌朝政這十三年,宣宗是沒閒着。但他應該知道,自己總會有“閒下來”的時候,而且會“永遠閒下去”。也許,他不會這樣想。一個不顧前車之鑑,堅持要吃“長生不老藥”,最後因爲服藥中毒而死的人,怎麼會想到自己有死的那一天呢?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