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蜀漢的官僚體制是什麼樣的?詳解其特點

蜀漢的官僚體制是什麼樣的?詳解其特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打着復興漢室的口號,一手建立起了蜀漢,其政治制度自然也有着東漢的影子,那麼蜀漢的官僚體制是什麼樣的?小編覺得,其主要特點就是相比於東漢末年,蜀漢精簡機構,刪削很多官職,減少了對財政的開支。

一、蜀漢職官上的發展與延續

劉備入主巴蜀建立自己的政權之後,內部就形成了一套官職體系,只不過沒有將之拿上臺面。

曹丕篡漢劉備也稱帝,這一時期他就開始完善自己的官僚體系,把東漢王朝那一套官僚制度發展成了蜀漢的職官體系。

蜀漢的官僚體制是什麼樣的?詳解其特點

當時,劉備把東漢末年的太傅、大司馬、太常卿、光祿勳卿和少府卿等官職搬到了蜀漢體系中,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政治的需要,劉備又在此基礎上設立了丞相、太尉、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鎮北將軍等。

可惜的是,劉備在位的時間僅僅只持續了幾年便去世了,隨即後主劉禪繼位。執政期間劉禪也對蜀漢的官場不斷完善,先後設立了大將軍、衛將軍、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軍(大)將軍、輔國(大)將軍、安南將軍等。

蜀漢未建立時期,其官僚體制因東漢國祚還存在,所以劉備並沒有進行大力的改變。東漢被曹魏取代之後,蜀漢就成爲了東漢的延續(也可以說是正統),劉備便有了改變體制的道義。

官僚體制改變之前,蜀漢的官僚機構多是以處理內部事務爲主,沒有正規的三公九卿制度。官僚體制改變之後,蜀漢才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體制,公卿制度、將帥制度一步步得以完善。

劉備執政時期,蜀漢實行的官僚制度雖然有部分職位是多餘的,但爲了表示自己是漢朝正統所以依然保留了東漢獨具特色的職位,多餘的職位也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來,可謂是一舉兩得。

歷史的大勢皆是削弱相權、臣權,以極大限度地加強皇權,蜀漢自然也不例外。後主劉禪曾向曹魏的官僚制度借鑑,在朝廷中央設立了中書機構、尚書郎等職位,進一步分割了相權的影響力。

從某個角度來說,中書機構、尚書郎等職位的設定是後世三省六部制度的前身,蜀漢延熙年間、景耀年間這一種制度基本達到了相當完善的層次。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廢除了延續2000多年的丞相制度,但其實早在後主劉禪對職官制度改革時丞相就被罷黜了(某種程度上罷相),通過中書機構和大將軍錄尚書事制度來管理朝政、管理軍事權力,以達到分權制衡、鞏固君權的目的。

歷朝歷代中央職官制度都是一個政權的關鍵所在,蜀漢建立後延續了東漢的官僚制度,同時又在其基礎上不斷的發展與完善,說明了蜀漢政權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化。

不過,中央集權的加強也有一個極大的弊端,國家大事皆被皇權攬於一身,一旦執政皇帝是一個無能的人,那麼文武百官想要改變大局也是無能爲力,蜀漢最後的滅亡多少有這一層因素。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蜀漢繼承的漢制多爲公卿制度,這一部分官僚職位雖然位置、名望比較高,但大部分都是名譽上的擺設,使蜀漢作爲東漢正統延續的招牌,根本沒有任何的實際權力。

二、蜀漢官僚制度內部存在的矛盾

蜀漢的官僚體制是什麼樣的?詳解其特點 第2張

三國時期,各國的政權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曹丕是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基礎上篡漢自立的,所以它的官僚制度基本是延續了東漢朝廷的班底。

東吳雖然不像曹魏那樣有着正規、完善的官僚制度(東漢存在時東吳還沒有自立,名義上不具備制定官僚制度的資格),但是孫堅、孫策和孫權三代人的經營,東吳其實和真正的獨立政權沒有什麼區別。

孫權稱帝完全可以把新的官僚制度建立在舊的政權之上,同樣具備相當穩定的性質,然而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卻不不具備前兩者的穩定因素。

劉備雖然是皇族血統,但他崛起於微末之間,蜀漢的天下也是由於各種各樣的人物支持才得以建立起來的,劉備身邊勢力集團的劃分可分爲四大類。

第一類就是以關羽、張飛爲首的元老集團,這一類人早在劉備創業之初就深受他的信任與器重,所擔任的職位多爲前將軍、後將軍等實權職位。

第二類就是以諸葛亮爲首的荊州集團,荊州集團雖然加入劉備的時間晚於元老集團,但是在赤壁之戰中卻爲蜀漢立下大功,因此也是劉備依賴的中堅力量。

第三類人就是鮮爲人知的東州集團,直白一點來說就是劉璋入主巴蜀後麾下的一批人,這一羣人也是支持劉備入川爲政的集團,比如張鬆、法正和李嚴等人。

最後一類人就是指益州集團,也就是益州本土的官員,他們從一開始內心就不願接受劉備,所以這一個集團的排他性非常強,再加上他們又是益州本土勢力、錯綜複雜,劉備既要壓制他們又不能壓制的太狠。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劉備政權內部的勢力集團錯綜複雜,而這就涉及到了不同勢力集團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以及劉備執行政策的偏向性。

元老集團與荊州集團的衝突最早出現在赤壁之戰,張飛和關羽因諸葛亮備受重信而不高興,所幸劉備從中調和才使得兩個集團的勢力和睦相處。

劉備入蜀後關羽、張飛等一干元老集團先後被殺,以至於劉備不得不在荊州集團之外選擇一個勢力來培養,支持自己的東州集團開始得到提拔。

原因也非常的簡單,劉備剛剛佔據巴蜀之地根基不穩,益州集團不可能鼎力支持他,東州集團雖然跟隨自己的時間比較短,但他們在自己入主巴蜀時卻表現出了積極歡迎的態度。

劉備入蜀、元老集團沒落後,諸葛亮和劉備便開始注重調和與東州集團的勢力關係,以穩定巴蜀新興政權的穩定,這一現象甚至持續到了後主劉禪的時代。

其實蜀漢集團這麼做也好那好理解,作爲一個外來的勢力想要在巴蜀立足,既要擁有自己的實力班底,也有拉攏一些當地的勢力集團,東州集團與益州本土集團之間也存在矛盾。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東州集團自然就成爲拉攏的對象,益州集團則成爲了受打壓的對象,劉備把大量職位高、有實權的官職分配給東州集團。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諸葛亮作爲輔政大臣執掌朝綱,因劉備對東州集團的拉攏導致許多人的權力超過了諸葛亮等荊州集團的人,比如法正身兼尚書令、護軍將軍,李嚴的身份比肩諸葛亮。

即使如此,諸葛亮爲了穩固蜀漢內部政治的穩定依舊不遺餘力拉攏東州集團,費禕、董允、呂乂、郭攸之等人皆是在此時被提拔上來的,從某個角度來說蜀漢中後期荊州集團與東州集團已經不分彼此了。

古人云“堵不如疏”,儘管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合二爲一成爲了蜀漢政權的核心力量,但益州本土集團的勢力依然不可小覷,是蜀漢內部一顆不穩定的炸彈。

蜀漢的官僚體制是什麼樣的?詳解其特點 第3張

或許也是因爲如此吧,蜀漢政權雖然存在一定時期的輝煌,但政治上缺乏廣泛性和穩定性,註定了蜀漢政權並不會長久延續下去,滅亡是早晚的事情。

三、文武不分家的特點

劉備、諸葛亮執政時期,因爲時局的需要蜀漢的官職多爲“文武不分家”,也就是軍事和政治職位、事務融爲一提,就比如諸葛亮自己就是軍政大權集於一身。

其實出現這樣一個現象與劉備早期打天下也有關係,想要得到天下必然需要馬上的將軍,後期即使劉備建立蜀漢,但對外擴張依舊是國家的首要戰略,這就導致蜀漢“重武輕文”,大多數的官職都需要爲戰爭服務,蜀漢官員的將軍職位非常多。

這一種現象的存在既可以起到權力制衡的作用,也可以把軍事、行政納入到一個統一的管理體系中,這也是爲何蜀漢一國之力卻能夠抵抗曹魏和東吳兩大政權。

這樣一種軍政分離的特點一直到諸葛亮死後才慢慢消失,當時蜀國的首要目標不再是對外戰爭,而是對內休養生息、與民休息,朝政大權雖然依舊集中在蔣琬、費禕等“大將軍”的手裏,但文臣的勢力卻逐漸發展了起來。

隨着時間的推移,文臣逐漸成爲蜀漢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進一步左右蜀國的對外方針從戰爭轉移到內部發展上來,“國小民窮,不宜黷武”八個字體現了當時的執政理念。

從劉備時期繼承東漢的職官制度,到蜀漢建立後發展出符合自己特點的公卿制度,再到蜀漢後期文武不分家的官場特點,這些皆體現了蜀漢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符合蜀國自身發展的需求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