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仁宗趙禎繼位後對科舉制度做出了哪些決定?

宋仁宗趙禎繼位後對科舉制度做出了哪些決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仁宗趙禎繼位後對科舉制度做出了哪些決定?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趙禎做了一個關於科舉的重大決定:“進士殿試者始皆不落”,從宋仁宗宣佈那一刻開始,以後只要通過由禮部舉行的省試的科舉考生,在參加殿試時不再淘汰,將全部任用爲官。

在宋仁宗嘉祐二年之前的科舉考試中,殿試是要淘汰一批考生的,每次根據成績淘汰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不等,以嘉祐二年諸科共錄取八百七十七人算,每次至少要多錄取二百多名官員出來。

宋仁宗趙禎繼位後對科舉制度做出了哪些決定?

宋仁宗爲什麼要做怎麼一個決定?原因有二,其一是宋仁宗聽說有很多寒門考生費盡家資讀書參加科舉,但在殿試被黜落後,因爲無路費歸家,需要一路乞討才能回去,甚至有心理素質差的寒門考生,感覺對不住家中親人,竟然在黜落後自盡。

其二,早前曾有殿試被黜落的考生一怒之下投敵,最著名的就是投奔西夏的原宋朝士子張元,他在投奔西夏後,爲西夏出謀劃策,憑藉對宋朝的瞭解,多次幫助西夏軍隊擊敗宋軍,給宋朝帶來了慘痛的損失,而張元本來是可以爲宋朝做事的。

因此,宋仁宗在綜合利弊後發了善心,決定以後只要進了殿試的科舉考生,就可以根據殿試的成績授官,一個都不落。而嘉祐二年的殿試考生全部授官的決定並不是宋仁宗第一次發善心,根據《續資治通鑑》中的記載,更早一些的景祐元年(1034年),他就曾頒佈過一次送官詔書:

朕念天下士鄉學益蕃,而取人之路尚狹,或棲遲田裏,白首而不得進。其令南省就試進士、諸科,十取其二。進士五舉年五十、諸科六舉年六十,嘗經殿試進士三舉、諸科五舉,及嘗預先朝御試,雖試文不合格,毋輒黜,皆以名聞。

這份詔書專門爲那些屢試不第的大齡考生頒佈的,規定多少次沒考中,但是到了一定年齡後,朝廷依舊給你官做,宋朝最著名詞人之一的柳永就是依靠這個規定步入官場,他在屢試不中後,於景祐元年滿五十歲時,被優待授官。苦盡甘來的柳永甚至在自己的詞中寫出了“願歲歲,天仗裏、常瞻鳳輦”這樣的獻媚之語。

宋仁宗的心腸好,捨不得考生們受苦,於景祐元年和嘉祐二年分別作出的這兩項決定得到了當時的讀書人普遍的歡迎,大家當然要山歡萬歲,這大概也是他後來被追諡爲“仁”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他的這些決定對宋朝卻不那麼美。

衆所周知,北宋到宋仁宗這一朝時,朝廷的財政狀況是有問題的,具體就表現在三冗上,即冗員(官)、冗兵、冗費,宋仁宗自己也曾因爲三冗問題發起過一次由范仲淹主導的改革,只不過失敗了,但宋仁宗對三冗的危害還是知之甚詳。

可他依舊還是做出了用官位照顧落第考生的決定,爲此,此後每三年,宋朝都要多出幾百名官員,冗員將越來越多,由此產生的俸祿也直接增加了冗費,惡性循環之下,宋朝的危機會越來越大,他的決定收買了讀書人,卻埋下了隱患。

宋仁宗趙禎繼位後對科舉制度做出了哪些決定? 第2張

宋仁宗用官位照顧考生的行爲其實和宋朝喜歡把流民以及招安的賊寇納爲廂軍養活起來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花錢買安定的一種行爲。而且,在皇帝和士大夫們眼中,讀書人鬧騰起來的危害比普通老百姓更大,寧願多花錢和官爵安撫他們。

實際上,發起過改革試圖解決三冗問題的宋仁宗完全沒必要這麼幹,考生要安撫,但並非一定要授官,既然考不上,其中的大部分或許就是才華不夠,可以由朝廷或皇室發放路費或給予一定的補貼,供養他們繼續深造,這樣花費的錢財比直接授官發俸祿要少得多。

給予殿試落第考生補貼,體現了對他們關懷就足夠了,沒本事做什麼官?直接廢除殿試黜落制,卻讓冗員和冗費問題越加嚴重,更何況,官員的數量過多,也沒有合適的職位給他們,全部掛着名混日子,人浮於事,對官場的風氣也有不好的影響。

估計,明知道三冗危害的宋仁宗在做出用官位容納落第考生的決定時,心情也是矛盾的,他一時心善,卻給後代帝王帶去了麻煩,到宋神宗執政時,宋朝嚴重的財政危機很難說和宋仁宗多次送官的決定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