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宋仁宗趙禎去世

宋仁宗趙禎去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物簡介

宋仁宗趙禎,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大中祥符八年(1015)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王,1018年立爲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3歲。在位42年,是兩宋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爭卻又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後來雖一度推行“慶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爲永昭陵。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主要經歷

宋仁宗趙禎天性仁愛寬容,政治清明簡緩,國家繁榮發展。仁宗優容厚待士大夫,崇尚文教,促進了剛毅正直士風的養成。但始終無法解決冗官冗兵以及邊患問題,慶曆新政半途而廢,爲繼任者留下了禍根。乾興元年(1022)二月十九日,宋真宗逝世,遺詔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爲皇太后,代行處理軍國事務。

宋仁宗趙禎去世

網絡配圖

 ●即位之初的紛擾

宋真宗趙恆駕崩,遺命由皇后劉氏、宰相丁謂等輔政,時年14歲的趙禎繼位,改元“天聖”。“天聖”隱藏着玄機:天,即二人,意味着皇太后與皇帝二位聖人共治天下。史稱,劉氏才能卓著,垂簾聽政期間,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新皇帝在她的羽翼之下成長,默默學習着治理國家之道。

趙禎有着一顆與生俱來的仁愛之心,寬容臣下,體恤民生疾苦,很快就贏得大臣們的尊重。天聖四年,江州太平興國真君廟神像的金冠被盜,地方官員上書請求重新制作。趙禎說:“廟宇地處偏僻的山谷之中,用黃金製作神像妝飾,是引誘老百姓犯罪,使人受到嚴厲的刑罰,應該用銅作冠而用金粉塗上去。”宰相王曾私下感嘆道:“皇帝憂慮百姓可能因盜冠犯罪,廢去用金,可稱得上‘仁’啊!”

劉太后對趙禎的保護可謂無微不至,在其即位之後、未立皇后之前,都不許離開她的周圍,婚姻大事也一手包辦。郭氏、張氏兩位美人同時入宮,趙禎很喜愛張氏,想將她立爲皇后。劉太后一定要立郭氏爲皇后,他只能尊重太后的旨意,而將張氏封爲才人。事實證明,在擇偶方面,趙禎的眼光要比劉太后準得多。

郭後始終得不到皇帝的歡心,鬱鬱而終。張妃聖眷優厚,在危急關頭救了皇帝性命。某年閏月十五,皇帝想在宮中張燈結綵慶祝,張妃認爲會引發不測之事,極力阻止。三日後,幾名衛士乘着夜色翻牆潛入宮中,想要刺殺皇帝。事起突然,趙禎想要闖出宮避險,張妃卻命令閉門堅守,派宮女迅速前去通知守衛護駕。刺客殺到福寧殿,砍傷宮女,哀哭聲傳遍大殿。太監恐怕皇帝受驚,謊稱:“只是大宮女教訓小女孩而已。”張妃大聲斥責道:“反賊在殿下殺人,皇帝已經知曉,正想出去避難,你還敢欺瞞!”她料定反賊必然會放火,就讓太監、宮女們準備好水救火。賊人果然放火燒簾,但隨即被大家澆滅。爲鼓勵太監奮勇戰鬥,張妃親自剪下他們的頭髮,許諾平定叛亂後,以頭髮爲證,大加封賞。於是,太監們出死力保衛,援軍到後,反賊悉數被擒。

劉太后挾真宗遺命,又有宰相丁謂相助,羣臣不得不聽命,但深感不滿。太后在朝廷之上問武則天是怎樣的人,宰相魯宗道答道:“武則天是唐朝的罪人,幾乎危害江山社稷!”太后無言以對。當時有人上書,請爲劉氏按天子之禮立七廟祭祀。劉太后問宰相意見,魯宗道強烈反對:“不可!如果劉氏立了七廟,皇帝應該用什麼規格的禮儀呢?”

十年之後,趙禎24歲,改元“明道”。“明道”同樣暗藏玄機:明者,日月也,皇帝是日,太后是月,日月同輝,光照天下,太后垂簾聽政還沒有結束。明道二年,太后病死,臨終時遺詔要將楊太妃晉封爲太后,“皇帝與太后裁處軍國大事。”老太后死去,新太后又登場聽政,諸臣不願再沉默,御史蔡齊直截了當地質問:“皇帝已經成人,熟悉國事,怎麼還能使後宮相繼聽政?”宰相丁謂啞口無言。范仲淹、龐籍、薛奎等忠直之士紛紛上奏大加反對,顯示出宋朝士大夫以國爲己任的自信精神。八十餘年培養出的士大夫集團,不願只做皇權的附庸,要與皇家共治天下。迫於羣臣壓力,第二天,遺命便刪去“皇帝與太后裁處軍國大事”,皇帝親政。

年輕的趙禎在政治上還不夠成熟,差點影響皇族內部團結。當時有流言蜚語傳荊王趙元儼爲天下兵馬都元帥。元儼是宋太宗的八子,亦即小說戲曲中盛稱的“八賢王”,地位無比尊崇。內侍臣抓捕了謠傳八賢王造反的人,嚴加審訊,株連數百人。皇帝憤怒之極,下令徹查,然而案件無端而來,無從查起,有關部門不知道如何是好。整個京師宗室、官員、百姓都惶恐不安,人人自危。御史蔡齊說:“此案不過小人無知造謠,不值得您勞師動衆地調查處理。而且事情鬧大,荊王心中也會不安,不知陛下是不是藉故除去他。”一夜之間,三次上書,皇帝終於明白,只鞭打了幾個人而已,大事化小。

宋仁宗趙禎去世 第2張

網絡配圖

●仁君氣象

親政之後,趙禎十分勤政、儉樸,每天退朝之後,一一批閱所有關於國計民生的奏摺,絲毫不敢自我放鬆。日常用餐不欲珍饈美味,穿衣服都是用普通的布料製成,經過多次洗滌,宮女們都偷笑。吃飯時發現食器之中有蟲子,掩蓋着不讓人知道,怕有人因此獲罪。趙禎對呂夷簡說:“我告訴你宮中的事,並非想大家知道,我嫌惡沽名釣譽之舉。”

在國家大政方面,對內不斷減輕徭役賦稅,賑濟災民;對外謹守澶淵盟約,繼續保持與契丹的友好關係,不輕啓戰端。

周世宗柴榮曾下令徵收河北的鹽稅,違反者立即處死。河北父老跪在路邊哭訴嚴刑峻法,請求將鹽稅分攤到日常稅務中,而放鬆禁令。周世宗同意實行,鹽錢制度延續到宋朝。財政部不知道此事,提議徵收河北滄州、濱州的鹽稅,趙禎說:“要老百姓一下子就食用昂貴的鹽,並非我意。”御史張方平進諫說:“重複徵鹽稅會大大加重百姓負擔。現在契丹人販私鹽行動非常猖獗,徵稅後,公鹽價格更貴,契丹私鹽賣得更好,朝廷受怨而契丹獲利。禁止契丹私鹽,非動武不可,鹽稅能補軍費之用嗎?”

趙禎感到事態嚴重,想馬上叫宰相罷去鹽稅法。張方平認爲,鹽稅法雖然尚未制定,但河北百姓家家知道,皇帝應當直接以手諭詔告免除鹽稅,不應從有關部門傳出消息。趙禎大喜,命令他撰寫手詔傳示河北。河北百姓扶老攜幼,出迎手詔,自發做了七天的佛會報答聖恩。

契丹使者來拜見皇帝,住在館驛,正好遇上日食。富弼曾出使契丹,對其風俗人情有深刻認識。他認爲天有異象,不宜宴樂,請求不宴請使者,賜給簡單的飲食即可。宰相宋庠反對。富弼說:“如果契丹罷宴撤樂,會使朝廷蒙羞。”宋朝出使契丹的人回來,說契丹見到日食,果然罷宴撤樂。失禮於外國,趙禎深深感到後悔。後來,契丹王去世,趙禎下令停止辦公七天,京城、河北禁止音樂七天,並親自舉哀。以禮樂標準來對待外族,不卑不亢,顯示了仁君的氣度。

在教育方面,崇尚儒術,親賢人遠小人。趙禎尊崇孔子,雅好儒家經典,汲取歷代興亡教訓,作爲治國的要道。祭祀孔子時,有關官員說按禮儀標準,嚴肅地作揖即可,趙禎卻特地拜了兩拜。賜給孔子46代孫、汝州龍興縣處士孔旼布帛,資助其生活。至和二年,下詔封孔子後裔孔宗願爲衍聖公,令其得以世襲,自此成爲定例,綿延千年。大學者胡瑗精通禮樂,行動合於古禮,特詔更定雅樂,聘爲國子監主講教授,推崇備至。對以儒術作爲進階的小人,則遠斥之。林瑀號稱精於易學,推算說:“皇帝您應的是《需》卦之象,主飲食遊玩,應該大辦宴會、巡遊天下,國家就會大治。”趙禎大驚,從此疏遠林瑀。

在統戰方面,注意收攬前朝皇族的人心,示天下以寬宏大量。趙禎下詔,錄唐李氏、周柴氏、晉石氏、南唐後主李煜、吳王錢鏐、蜀王孟昶、南平王高季興等先朝皇帝的後裔入仕爲官。提拔唐李氏、周柴氏親屬官職,免除徭役,賜錢一萬。宣佈前代帝王后裔,在宋朝任八品以下官職的,其祖父母、父母、妻子所犯流放以下之罪,可以以錢來贖;未曾在宋朝爲官,而曾經受過朝廷賞賜的,不犯兇惡大罪也可以錢贖罪。按儒家的說法,是“興滅國,繼絕世”,保存歷代帝皇的榮光,示天下以公心,非至仁者不能做到。

 ●慶曆新政

慶曆四年,趙禎提拔韓琦、富弼、范仲淹三人爲相,着手準備改革。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認爲,宋王室在危機面前主動要求變革,顯示出巨大的勇氣。改革進程中,趙禎顯得非常焦躁,每次召見三人時,都必定要求馬上提出改革方案,要天下立致太平。范仲淹私下對人說:“皇帝對我可謂優厚之極,但事情有緩急,革除多年的積弊,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趙禎繼續頒下手詔:“朝野上下都認爲你們是國家人才,我寄予厚望,希望范仲淹、富弼你們不要回避,儘快擬定改革方案,陳列獻上。”督察得很急。

天章閣是宋室陳列供奉先皇畫像、遺墨、御集的地方,有着神聖的意義。趙禎打開天章閣,召見范仲淹、富弼,賜座,賜紙筆,命兩人立即上奏當世急務。宋初宰相地位下降,不能像漢唐那樣與皇帝坐而論道。趙禎如此舉動,自認爲是天大的恩賜,將振興國家的責任丟給臣子。二人感到壓力巨大,不敢就座,倉皇告退。范仲淹窮盡心力,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寫成《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改革綱領:一是明黜陟,二是抑僥倖,三是精貢舉,四是擇官長,五是均公田,六是厚農桑,七是修武備,八是減徭役,九是覃恩信,十是重命令。前四條是人才選撥政策,第五、六、八條是經濟政策,第七條是軍事政策,第九、十條是提高行政效率政策。新政在皇帝直接干預之下,得以全面推動。

宋仁宗趙禎去世 第3張

網絡配圖

然後,歐陽修敏銳地意識到,範、富二人可能會受到攻擊,上書給皇帝打預防針:“當今君臣同心協力,是難得的局面。范仲淹等人定會承受小人的怨恨,陛下應當盡力支持、信任他們,拒絕聽信讒言。”然而,新政規模闊大,行之過急,各方面利益糾纏不清。一時之間,心存僥倖之徒大肆造謠,朋黨之論大興。

趙禎畢竟身居天子至尊之位,需要一些人揣摩、迎合自己的意思。范仲淹篤信儒學,剛正不阿,行事但求合乎道義、無愧於心,並沒過多考慮皇帝的感受。他曾經得罪宰相呂夷簡,被貶到饒州。後來,呂夷簡得知皇帝有意重用範,便請求特別加以提拔。趙禎因此認爲呂是厚道的長者,要範表示感謝,冰釋前嫌。范仲淹斷然拒絕,說:“我曾經討論的,都是國家大事,與呂沒有私人過節。”

君臣之間的嫌隙,是觀念、思想的不同,皇權不可以無限妥協,需要奉承逢迎;以天下爲己任、從道不從君的士大夫需要更多的政治自由。雙方始終貌合神離,不能對國家大事進行充分、自由的討論,找不到改革平衡點。范仲淹對此體會很深,很有危懼之感。淮南匪徒作亂,高郵守將晁仲約估計抵擋不住攻擊,要郡中富豪獻出金銀,殺牛備酒,向匪徒送上厚禮。匪徒高興,繞行而過,不侵害高郵百姓。朝廷得知,要誅殺晁仲約以正法紀。范仲淹想爲其開脫,富弼則以爲非殺不可。二人在皇帝面前爭論,最終趙禎聽從范仲淹的主張。退朝後,范仲淹對富弼說:“宋朝開國以來,未曾輕易誅殺大臣,是天大的好事。同僚之間,哪裏還有像我與您這般深厚的情誼?此事皇帝沒有明確表態,我們如果輕率引導他殺戳大臣,他日殺得興起,我和你不一定能自保。”富弼不以爲然,後來從河北迴京,被拒在城門外。他猜測不到皇帝的用意,安危未卜,整夜彷徨不已,嘆息說:“範六丈,聖人也!”

一年多之後,范仲淹、富弼終於抵擋不住不小人的瘋狂攻擊,相繼求外任,趙禎無可奈何,批准他們離開京城,慶曆新政至此偃旗息鼓。然而,范仲淹身上剛毅正直的品格,希望向“古賢人”看齊的人生境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深刻影響着有宋一代的士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