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太祖趙匡胤夢想遷都洛陽,爲何一直沒能實現?

宋太祖趙匡胤夢想遷都洛陽,爲何一直沒能實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召集羣臣來商議,討論的重點集中在長安(西安)、洛陽、開封,其中他最不喜歡的就是開封,爲何最後還是定都開封了呢?

都城選址之爭

宋太祖趙匡胤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想把都城定在長安。

吾將西遷者無他,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東宮備覽》

從地形地勢上看,定都長安確實可以增強都城的防禦能力。但是,大臣們提出了反對意見,羣臣上奏說,長安是四塞之地,且陝西的經濟落後,不能養活都城的大量人口,如果把長安作爲都城,長安不能負擔首都的責任。

此時趙光義也上表說,國家安全“在德不在險”。宋太祖無奈地說了句“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宋太祖退而求其次,想把都城先定在洛陽。從地理上看,洛陽是“東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對伊闕”,同時還有黃河天險可以依靠。

宋太祖趙匡胤夢想遷都洛陽,爲何一直沒能實現?

但是,當時的現實情況是:洛陽作爲南唐的都城,由於戰亂影響,已經破敗不堪,宮殿和城防也早已經被破壞,城內百姓也因爲戰亂紛紛逃走。

趙匡胤命人搶修宮殿,但是工程浩大,效果並不明顯。第二年,大臣們紛紛上表勸諫宋太祖不要遷都洛陽。其中,起居部的李符說的最具有代表性,他陳述了遷都的八大難處。

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續資治通鑑

遷都洛陽的事就暫時擱置了,沒想到這一擱置,直到趙匡胤駕崩也沒有實現。

從宋太祖趙匡胤一心想要遷都長安、洛陽,可以看出宋太祖最關心的是都城的安全問題。

最終,北宋的都城還是定在了宋太祖最不願意的開封。從地理上看,地處平原、無險可守。戰國時,魏國的都城大梁就是開封,齊國、楚國、秦國從東南西三面都可以直達都城,這塊四爭之地,有“所謂八面受敵,乃自古一戰場耳”的說法。

五代十國時期,開封曾多次作爲都城,但是定都開封的朝代平均壽命只有10年。開封作爲都城,在戰爭中的弱勢地位由此可見。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對北宋定都開封無疑是雪上加霜,宋朝都城直接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掠殺範圍內。

燕雲十六州的來歷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有一位猛將叫石敬瑭,因受到新皇帝猜忌而起兵叛亂,爲了得到契丹人的幫助,石敬瑭與契丹約定:契丹出兵幫助石敬瑭滅掉後唐,石敬瑭割讓從山西到遼東邊境線上的十六個州給契丹,這就是著名的燕雲十六州。公元938年,燕雲十六州正式劃歸契丹所有。

燕雲十六州爲何重要

首先要了解燕雲十六州包含哪些地方。所謂十六州,就是從山西到河北邊境線上,事關戰略生死的十六座城市和附屬土地,分佈在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境內。十六州分別是幽州、檀州、順州、儒州、薊州、瀛洲、莫州、涿州、新州、嬀州、蔚州、雲州、應州、寰州、朔州、武州。

宋太祖趙匡胤夢想遷都洛陽,爲何一直沒能實現? 第2張

這裏要特別說明的是幽州和雲州,幽州就是現在的北京,雲州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幽州和雲州是北方進入河北、山西的交通要道。歷史上發生的南侵戰爭都是從幽州和雲州南下的,因此幽州、雲州至關重要,這也是十六州以“燕雲”二州冠名的原因。

古語有云“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在古代,燕山、太行山等山脈成爲中國北部的天然地理屏障,也是一個文化分界線。在山的北面,是遊牧民族生活的大草原;山的南面,是農耕文明的華北平原。燕雲十六州分佈在燕山的南北兩面。此時的契丹,掌握了燕山以南的幾個州,契丹憑藉自身騎兵的優勢,可以此爲基地向南對華北平原的任意城市進行掠奪。

燕雲十六州還是天然的養馬基地。因爲這裏地處溼潤氣候和乾旱氣候的過渡地帶,水草豐美、氣候適宜,在加上地形崎嶇、山高溝深,非常適合戰馬的養成。宋朝的經濟在快速發展,但是北方的隱憂也逐漸明顯,成爲宋朝皇帝時時刻刻都要擔心的大難題。

孫子兵法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燕雲十六州就是這樣的大爭之地,北宋佔,可以遏制遊牧民族;他人佔,北宋則都城不保。

北宋也曾數次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但都未能如願。如能掌控燕雲十六州,即使定都開封也沒關係,敵人的騎兵自然不會越過燕山,更不可能擄掠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