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趙匡胤沒有遷都長安或者洛陽,爲何一直待在開封?

趙匡胤沒有遷都長安或者洛陽,爲何一直待在開封?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北宋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那麼,宋太祖趙匡胤爲什麼沒有遷都長安或者洛陽,而是一直待在開封呢?

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長安洛陽被放棄的原因,二是開封被選中的理由。

長安曾是漢唐故都,而這兩朝,都曾興盛無比,而且長安佔據地利,關中金城千里,憑藉山河之固退可以守,雄踞上游之勝進可以攻,按理說,長安應當成爲定都首選,但在當時,長安的定都環境已經基本喪失。

長安歷史上受到過多次洗劫和焚燬,如三國時期,董卓死後的軍隊混戰,幾乎將整個城市摧毀,唐朝更是誇張的“國都六陷,天子九遷”,長安城遭受的劫難非常多,唐末黃巢和朱溫再添兩把火,北宋初年,長安城基本沒了,哪還有個都城的條件。

趙匡胤沒有遷都長安或者洛陽,爲何一直待在開封?

不過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城池毀壞並不是無法定都的決定性條件,氣候變化導致的種種後果纔是。

一個龐大王朝的都城,其人口必然是龐大的,這麼多的人居住在都城中,都城的糧食等各種物資都要有足夠的供應,不然何以維持都城的繁榮?

在隋唐之前,長安地區氣候溫暖、降水量大,有很多河流,不僅適宜發展農業,還有充足的水路漕運運輸糧食和各種物資,保證都城的供應。

然而從唐朝開始,長安的氣候惡化,降水量減少、糧食產量減少、河流乾涸,原本的水路變成了陸路,或許你會認爲陸路也可以運輸,但古代不比現代,別說沒有高速公路,就是普通大路都少,陸路運輸代價極大,根本無法維持長安城的巨量供應。

水路一堵,長安作爲都城的意義就很低了。

再看洛陽,洛陽也是漢唐故都,而且洛陽地處河南,更接近國土中心,便於輻射四方,又是隋唐大運河的核心,能夠源源不斷地通過漕運獲取南方的糧食等物資,最重要的是,趙匡胤本人就出生於洛陽。因此,洛陽成了開封最爲有力的競爭對手

洛陽與開封的較量從唐末就開始了,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後,毀掉了長安城,從此長安再也沒當過首都。

朱溫雖然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但唐朝的政治中心已經轉向了朱溫的老巢,那就是宣武節度使的駐地汴州,即後來的開封。

論起漕運,開封比洛陽還要便利,所以在三年後篡唐的時候,朱溫將都城定在汴州,並升起爲東都開封府,但洛陽的地位也不低,是後梁的西京。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洛陽和開封的地位幾經反覆,僅僅後梁,907年定都開封,909年遷都洛陽,913年遷還開封。923年後唐滅後梁,遷都洛陽。938年,剛建立的後晉又定都開封。此後的後漢和後周,也都定都開封,後周還修建了新城,地位越發穩固。

北宋作爲繼承後周的朝代,繼承都城也是一項重要事務,從後來的事件來看,北宋沒有遷都洛陽,更多的還是因爲政治考量。一是定都開封有些久了,權貴的利益可都在開封,不是說動就動的;二是遷都後,開封府尹趙光義幹什麼呢?

在剛建國的時候,第一個因素更重要,而且天下仍處於割據狀態,貿然遷都不利於國家穩定,這時候也沒誰提遷都之事,不過當北宋把後蜀、南唐、南漢等一一剪除的時候,趙匡胤興起了遷都的念頭。

政局逐漸穩定,皇帝的年紀漸漸大了,繼承人的事上了檯面,一場新的交鋒即將展開。

976年二月,吳越王錢俶將要來朝,趙匡胤派兒子趙德昭前往迎接,然而在之前,這種事務都是趙光義處理的。

招待完錢俶後,趙匡胤祭拜太廟,決定帶着趙光義、趙光美等人前往西京洛陽,並放出風聲,說想要遷都。

這一年,趙匡胤50歲,趙光義38歲,趙德昭26歲,都不是小孩子,有些事情,已經開始明爭暗鬥了。

趙匡胤沒有遷都長安或者洛陽,爲何一直待在開封? 第2張

開封,是北宋的都城,而趙光義是開封府尹;洛陽有可能成爲北宋的都城,而西京留守是焦繼勳,焦繼勳的女婿是趙德芳!

很快,第一批反對的人出現了,那就是起居郎李符。李符是個很有能力的人,曾任京西轉運使,搞漕運、調撥糧草很有一套,深得趙匡胤信任,而起居郎這個職務就是負責記錄皇帝工作內容的機要祕書,心腹中的心腹,只不過這個心腹,挺皇弟而不挺皇子。

李符上書,歷數遷都的八難,即“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可實際上,這八難只是現在的難,即洛陽凋敝,一旦北宋決定遷都,洛陽沒城都能造出一座城來,更何況這些難題,只要中央政府下令,那就不是問題,而中央的主人,就是趙匡胤。

所以,李符被無視。

到了洛陽,趙匡胤祭過父母陵墓、安撫百姓,然後祭祀天地,又大宴羣臣,完事之後,趙匡胤仍停留在洛陽,絲毫沒有走的意思,大有就在洛陽紮根的架勢。

於是,武將李懷義出場了,他也是趙匡胤的愛將,老部下了,他上書:“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

李懷義的意見就是開封漕運四通八達,洛陽不如,而且根本不可動搖,但趙匡胤仍然沒有放棄。

終於,趙光義只能自己上了。

趙匡胤也跟他講明瞭要遷都的理由,因爲北宋強幹弱枝政策的實施,冗兵問題已經顯現,趙匡胤已經打算裁軍,但開封無險可守,必須大軍駐紮,而洛陽地勢險要,完全可以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安天下。

趙光義最後只能拋出一句話:”在德不在險。”

這是句廢話,大家都是打過仗的人,德能退敵制勝?顯然不能。

但趙匡胤順坡下驢,以聽從趙光義建議爲由下令東歸。這並不能代表趙匡胤放棄遷都了,畢竟這一次事出倉促,更像是趙匡胤的試探,而非決定,遷都很可能就在不久的將來。

可惜的是,當年年底,趙匡胤暴斃,趙光義繼位,遷都之議就此擱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