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熊旅,即楚莊王,又稱荊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元年(前613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本站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前611年,楚國王宮內,來了一位特殊的大臣。

這個大臣,名叫伍舉。後來那位著名的復仇者伍子胥,就是他的孫子。而伍舉這次來到楚國王宮,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想要試探一下那位已經即位三年之久的楚王的真實想法。

早在三年之前,楚國的老楚王楚穆王去世,然後楚穆王的嫡長子順利登基,這就是後來歷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楚莊王。然而楚莊王即位之後,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裏,只顧吃喝玩樂,從來不管朝政。

如此一來,楚國自然開始逐漸出現問題。在楚莊王上位三年之後,楚國已經是矛盾重重。原本和楚國敵對的國家,開始試探着進攻楚國。原本被楚國壓制收服的蠻族,也開始再次反叛。各種天災出現之後,也沒有人管。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面對這種局面,楚國內部很多正直的大臣,自然是看不過去,紛紛前來進諫。然而接下來,面對這些大臣們的諫言,楚莊王卻一概不問,甚至直接在王宮門口,掛上了一塊‘進諫者,殺毋赦’的牌子。

如此一來,大家爲了保命,自然也就都不敢再進言了。

轉眼,三年時間過去了,經過三年的衰落之後,楚國此時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作爲一個正直的大臣,伍舉實在是看不過去了,這纔有了這一趟王宮之行。

伍舉來了之後,楚莊王便詢問他的來意。接下來,聰明的伍舉倒是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說明自己的來意,而是給楚莊王打了一個啞謎。

伍舉當時問楚莊王:楚國山上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樣子神氣,但是卻不飛不叫,這是爲什麼呢?

楚莊王聽到這個問題之後,回答說:這種鳥並不是凡鳥。不飛則已,一飛就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就要驚人。你去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話說到這個份上,伍舉明白,楚莊王肯定不是那種真正喜歡吃喝玩樂的君王,而是有着自己的志向,就像故事裏的那個大鳥一樣。而楚莊王的回答,也是在暗自將自己比作那隻大鳥,暗示自己未來肯定會有所作爲。

然而讓伍舉出乎意料的是,雖然當時楚莊王說的挺好,但是接下來的幾個月當中,楚莊王卻依然沒有任何表示,每天依然只是吃喝玩樂。如此一來,下面那些正直的大臣,自然更着急了。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第2張

所以接下來,又有一個叫蘇從的大臣,再次來到王宮。這一次,蘇從沒有再像之前的伍舉那樣,打什麼啞謎,而是開門見山說明來意。而當蘇從直言勸諫之後,楚莊王頓時勃然大怒,問道:你難道沒有看到我在王宮門口放得牌子嗎?竟然還敢來多嘴?就不怕我殺了你嗎?

面對楚莊王的怒火,蘇從只是平靜回答道:我知道大王的那塊牌子。但是隻要您能聽從我的諫言,就算是死,我也認了!

聽到蘇從這麼說之後,原本勃然大怒的楚莊王,反倒是轉怒爲喜,開心地說道:我知道你們是替國家着想,你們怎麼做,我們怎麼可能不明白呢?

然後,從這以後,楚莊王便一改往日的作風,不再沉迷享樂,而是變得積極進取,勤於國事。此後的幾年裏,在楚莊王的帶領下,楚國迅速恢復了生機,不但平定了內亂,而且還再次開始對外擴張。後來,楚莊王更是成了春秋時代的又一位公認霸主,和之前的齊桓公、晉文公比肩,帶領楚國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就是楚莊王‘一鳴驚人’的故事。

作爲春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霸主,楚莊王在春秋歷史上的影響,那絕對是相當大的。他不但改變了楚國的衰落趨勢,而且還成了一位公認的霸主,扭轉了晉國和楚國的對抗趨勢。這在整個春秋歷史的大背景下,意義絕對是難以想象的。

同時,楚莊王一鳴驚人的故事,更是廣爲後世流傳。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一鳴驚人這個成語。

但是同時,很多人在讀楚莊王的故事時,可能都產生過這樣一個疑問:爲什麼楚莊王即位之初的三年,會只顧吃喝玩樂,不問朝政呢?楚莊王明明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爲什麼在剛剛即位的時候,會表現的像一位昏君?爲什麼前後反差會這麼大?難道真的是那兩位大臣的諫言,讓楚莊王從此洗心革面,想要做一個好國王了?

當然不是啊!

實際上,楚莊王即位之初,之所以只顧吃喝玩樂,表現的像一個昏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他在暗中積蓄力量。至於他爲什麼要這樣做,這就和楚國之前的那段歷史有關係了。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第3張

簡單來說,楚莊王即位的時候,比較年輕,根本壓不住場子。而他從他爹手裏接過來的,又是一個爛的不能再爛的爛攤子。所以在即位之初的時候,楚莊王不得不表現得像一個昏君,暗中積蓄力量。

想要真正理解當時楚莊王的表現,我們還得從之前楚莊王他爺爺在位的時候開始說起。

作爲春秋時期的頂尖大國,楚國的崛起歷史,可以說是相當坎坷的。早在商朝末年的時候,楚國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在那個時候,楚國只是一個小部落而已。

後來,周武王討伐商朝,楚國作爲一個小部落,也跟着響應號召,參加了那場武王伐紂的戰爭。不過,因爲規模太小,所以即便是楚國當時參加了戰爭,也沒立下過什麼大功。

所以,戰後大家分蛋糕的時候,楚國也沒能分到太多。但是好在,後來周王室這邊總算是沒忘了楚國的功勞,給了楚國一個‘子爵’的爵位,並且允許楚國建國。

雖然起點低了點,但是從這時候開始,楚國算是逐漸擺脫了部落的身份,正式成爲一個國家了。此後的兩百多年裏,整個西周時期,楚國在南方不斷髮展。但是在中原諸侯國以及周王室的眼裏,楚國始終都是所謂的南蠻,大家也不太願意帶着楚國玩。

所以後來,到了西周後期的時候,楚國乾脆另起爐竈。既然你們不帶我玩,那我自己就自己玩唄!從西周後期開始,楚國就開始在南方大肆擴張。但這樣一來,楚國自然就成了周王室的眼中釘。爲了打擊楚國的隨意擴張行爲,還曾經有周天子親自征討過楚國,最後逼得楚國不得不低頭。

不過好在,後來,到了西周末期的時候,隨着周王室逐漸衰落,楚國這邊的壓力也越來越小。楚國本就地處南方,屬於那種天高皇帝遠,誰也管不着的狀態。如今周王室衰落之後,楚國就算開始搞事情,周王室最多也只能口頭譴責一下,那楚國自然就更沒有什麼忌憚了。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第4張

所以,從春秋後期開始,楚國開始大規模搞擴張。當時南方本來人口就不多,很多地方連人都沒有,楚國基本上可以跑馬圈地,隨意開荒。少部分諸侯國,雖然之前國力未必比楚國差,甚至可以還在楚國之上。但是奈何他們不敢擴張,或者受到周王室那邊的限制更多,所以後來發展速度就追不上楚國了。

就這樣,等到西周結束,歷史進入春秋初期的時候,這時候的楚國,已經在南方徹底崛起,成了一個上升速度極快的新興國家。正所謂一步快步步快,進入春秋時代之後,其他國家剛剛開始意識到,自己可以開始擴張的時候,楚國已經早就開始擴張很多年了。

所以,楚國領先的這一步,後來就成了最關鍵的一步。

進入春秋時代之後,楚國先後經歷了楚若敖、楚宵敖、楚厲王、楚武王這三代四位楚王。經過這四位楚王的發展之後,到了楚武王時代,楚武王就已經名列春秋三小霸之一。而且,到了楚武王時代,楚國已經基本控制了整個江漢平原,並且擁有了一個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

而楚武王之後,接下來的楚文王,同樣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的掌控下,楚國剛剛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徹底穩住了基本盤,徹底成了一個真正的大國。而楚文王之後,接下來的楚堵敖,算是楚國在春秋初期少見的一個昏君。不過他僅僅在位三年之後,就被自己的弟弟幹掉了,所以也沒有改變楚國的上升勢頭。

就這樣,楚堵敖被幹掉之後,他的弟弟順利登基,這就是楚成王,也就是後來那位楚莊王的爺爺。

嚴格來說,楚莊王即位之初的尷尬局面,其實就是源自於他爺爺。

在楚國的歷史上,楚成王是很重要的一個國君。因爲他在位的時間比較長,一共有四十七年,接近半個世紀。而這四十七年,恰恰也是春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時間。

在楚成王登基之前,因爲周王室衰落,各地諸侯羣雄並起,大家基本上處於一種無序擴張的狀態。誰能在這個階段,率先吞併更多的國家,誰就能在接下來的時代搶佔先機。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第5張

但是到了楚成王即位之後,歷史上有一個關鍵人物登場了。這個人,基本重塑了整個春秋時代的爭霸規則。

這個人叫齊桓公。

大概在楚成王他爹楚文王在位的時候,齊桓公就已經上位了。而到了楚成王的時代,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之後,在齊桓公的帶領下,齊國已經順利稱霸,成爲了中原諸國的霸主。

齊桓公的稱霸,在春秋歷史上絕對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在此之前,大家基本上處於一種無序擴張的狀態。而到了齊桓公時代,幾個大國已經徹底崛起,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到了這個時代之後,大國再想吞併其他小國,就已經會對上小國背後的大國。

就是在這種局面下,齊桓公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叫做稱霸!只要你能成爲霸主,你就可以擁有一大堆小弟,然後在這些兄弟的幫助下,繼續去欺負和兼併其他國家。這也是後來春秋中後期,幾個大國競相爭霸的原因。

因爲只有當了霸主,纔有機會繼續擴張。

最初建立並且把這套規則玩明白的,就是齊桓公。而從楚國這邊來說,楚成王生活在這個時代,顯然是他最大的不幸。楚成王本人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奈何他和齊桓公同時代生活,而且被齊桓公搶佔了先機。所以這就註定楚成王在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被北方的齊國壓着打。

順便說一句,齊桓公能夠稱霸,很重要的一個功績,就是擊退了楚成王統領的楚國,保護了那些弱小諸侯國不被兼併。

楚成王大概在齊桓公的陰影下,度過了近三十年的時間。直到他登基近三十年之後,齊桓公去世了,然後齊國因爲繼承權的問題內亂,齊國丟掉了霸主國的寶座,楚成王這才贏得了新的機會,得以繼續擴張。

而接下來的幾年裏,因爲齊桓公的去世,幾個大國開始瘋狂爭奪霸主國的寶座。當時有資格爭奪霸主之位的,主要是秦晉楚宋這幾個國家。最開始的時候,秦國對晉國,楚國對宋國。在這場半決賽當中,楚成王帶領楚國,戰勝了宋襄公統領的宋國,順利北上,將楚國的勢力範圍進一步北擴。

但遺憾的是,再之後,楚成王卻遇上了晉國的那位晉文公。晉文公同樣也是一位雄主,之前秦國本來和晉國是對手關係,但是晉文公登基之後,卻說服了秦國,和晉國結盟,一起對付楚國。如此一來,剛剛取得一定勝利成果的楚國,就不得不以一敵二,同時面對秦晉兩大強國。

更可怕的是,後來齊國那邊,爲了恢復齊桓公時代的威勢,也加入到了晉國的陣營。如此一來,楚成王等於是以一敵三,同時對付秦晉齊三大強國,再加上他們的一堆小弟。就算楚國再強,也不可能和大半個天下爲敵啊!

所以後來,楚成王被晉文公擊敗,晉文公順利稱霸。而在兩國交手的過程當中,還留下了一個‘退避三舍’的成語。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第6張

不過,楚成王雖然在戰場上敗給了晉文公,但是在壽命上卻勝過了晉文公。晉文公稱霸之後,僅僅只過了四年,就去世了。這個時候的楚成王,雖然已經老邁,但仍是覺得心有餘力,想要再次去爭霸。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楚國內部出問題了。

簡單來說,楚成王早年立了一個太子。但是到了楚成王晚年的時候,楚成王又對這個太子不滿意,想要換其他兒子做太子。

如此一來,這個太子自然就不幹了!憑啥我兢兢業業做了很多年的太子,最後被你一紙詔令就給廢了呢?最關鍵的是,這位太子琢磨了一下,發現自己跑都沒法跑。就算他想逃到其他國家,其他國家也不敢收他。所以,只要他被廢,等待他的一定是一個很悲慘的結局。

既然這樣,那還怕什麼?

幹就完了!

所以,在這之後,這位太子直接發動了政變,控制了王宮,然後逼楚成王上吊自盡了。這位太子逼死了自己老爹之後,自己迅速控制了楚國高層,然後登基做了新楚王,這就是楚穆王,也就是楚莊王他爹。

請注意,這段往事,對後來楚莊王的處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別看楚穆王幹掉了自己老爹,順利搶過了王位。但是殺自己親爹這種事,始終是不太得人心的。即便楚國和其他中原國家不太一樣,不太講那些規矩,可是對這種殺自己親爹的行爲,一樣很牴觸。

在古代,因爲權力鬥爭骨肉相殘的事情,其實並不少見。就比如後世唐朝那場著名的玄武門事變,李世民做的事情,其實和這位楚穆王是一樣的。但問題是,李世民當時敢殺自己的大哥,卻不敢殺自己的親爹。殺兄弟和殺親爹,這可完全是兩個概念!即便這樣,李世民後來依然被罵了上千年。

可想而知,當時殺自己親爹然後繼位的楚穆王,到底會有多大壓力。在楚國內部,很多高層貴族,雖然名義上對楚穆王俯首稱臣,但是心裏卻很不服氣。

這就爲楚國內部的分裂,埋下了一個伏筆。

不過好在,楚穆王也算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人。接下來的十二年時間裏,楚穆王在位期間,靠着自己的雷霆手段,還是坐穩了王位。而且,隨着那位晉文公去世,接下來幾大強國之中,也沒有那種特別雄才大略的君主。所以楚穆王在位期間,就可以帶着楚國繼續擴張。

在這十二年當中,楚穆王先後滅了江國、六國等國家,進一步控制了整個江淮地區。毫不客氣的說,單論打下的地盤大小,楚穆王貢獻其實絲毫不比他爹弱。但就是因爲之前有弒父的經歷,所以楚穆王的頭上,那頂帽子是摘不到的。不管他立下了多大的文治武功,都無法改變這一點。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第7張

但同時,因爲楚穆王確實比較能打,而且在他的帶領下,楚國確實得以進一步擴張,滿足了那些高層貴族的擴張慾望。所以就算他戴着那頂弒父的帽子,仍是可以坐穩王位。

不過,這種穩定,是建立在楚穆王可以掌控朝局的基礎之上的。一旦楚穆王本人身體出了問題,稍微失去一些對朝政的控制,這種平衡就會徹底失效。

所以,到了楚穆王在位後期的時候,麻煩就來了。

簡單來說,楚穆王之前之所以能幹掉他爹,順利即位,身邊自然也是有一些死忠粉的班底。而這批班底當中,有一個最關鍵同時也是最核心的支持者,名叫成大心。

這個成大心他爹,名叫成得臣,同時也叫子玉。當年楚成王在位時期,這位子玉或者說成得臣,就是楚國的頭號大將。當年楚國和宋國打仗,擊敗宋襄公的那場戰爭,就是這位子玉負責的。但是後來,晉國和楚國決戰的時候,同樣也是子玉負責。只不過後來楚國打敗了,所以戰爭結束之後,子玉就被楚成王給賜死了。

大概正是因爲自己親爹被楚成王給賜死了,所以成大心後來對楚成王就不太滿意,後來做太子的楚穆王,發動政變幹掉楚成王的時候,成大心自然也就支持楚穆王這邊了。而等到楚穆王登基之後,成大心則是直接被任命爲楚國的令尹!

在楚國,令尹就相當於是其他國家的丞相,權力只在楚王一人之下。所以,在楚穆王時代,成大心就相當於是楚國的二號人物。也正是因爲成大心以及其背後家族的極力支持,楚穆王才能坐的穩王位。

但是到了楚穆王在位後期的時候,這個成大心死了。而成大心死後,楚穆王因爲依賴成大心背後家族的支持,所以就繼續重用成大心的弟弟成嘉,繼續做令尹。

不過,這樣一來,楚穆王這個權力小團體,內部出現的變動就太大了。先是二號人物成大心去世,成大心的弟弟接替二號人物的位置。緊接着,不到一年之後,一號人物楚穆王的身體情況,又越來越差,逐漸到了要去世的地步。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第8張

在這種情況下,楚穆王這個小權力團體,想要繼續牢牢控制住楚國的大權,自然就不可能了。而其他貴族,也勢必會想要亂中取利,奪取這個小團體手裏的權力。

對於其他貴族來說,他們或許不敢直接篡位,但是他們卻敢爭奪令尹的位置。如果能擠掉成嘉,同時讓成嘉身後的家族讓位,那麼對於那些高層貴族來說,同樣是巨大的收穫。

所以,到了楚穆王去世之前,楚國內部的矛盾,已經成了一個火藥桶。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楚穆王去世的那一刻。

就是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楚穆王去世了。

然後,所有的矛盾,都被引爆了。

在楚穆王去世之前,恰好楚國邊境出現叛亂。一些原本依附於楚國的附屬國和附屬勢力,見到楚穆王身體不行了,就開始叛變了。面對這樣的行爲,已經處於彌留之際的楚穆王,依然選擇以雷霆手段,粉碎這種叛亂行爲。也只有這樣,才能震懾住那些想要搞事情的人。

因爲楚穆王本人身體不行了,負責平叛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小團體的二號人物,令尹成嘉的頭上。

看到這裏,很多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都到這個時候了,楚穆王爲啥不用自己的兒子呢?如果當時楚穆王直接讓自己的兒子上場,是不是既能幫兒子樹立威信,同時也能確保楚國的權力傳承呢?爲什麼楚穆王當時不這樣做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是楚穆王不想,而是因爲他兒子年齡太小了。

當時楚穆王年齡最大的嫡長子,年齡也沒超過二十,而且沒什麼資歷。年齡最大的兒子,就是後來接班的楚莊王。以楚莊王當時的資歷和年齡,就算強行讓他去平叛,他也沒辦法解決問題。

所以,平叛的任務,只能落到令尹成嘉的頭上。

但是這樣一來,成嘉就勢必要帶着大軍,遠離楚國首都。而成嘉離開之後,楚國首都這邊,小團體的二號人物,帶着大量精銳離開。一號人物楚穆王,又到了彌留之際。作爲接班人的楚莊王,年齡又太小,根本鎮不住場子。

在這種局面下,要是還不發生一些事情,那纔是怪事呢!

當時在楚國貴族當中,已經有了一股反對勢力。這個反對勢力的首領有兩個人,一個叫鬥克,他也是楚國的將軍,只不過排名要稍微靠後一點,但是在軍中聲望也是足夠的。另一個人叫做公子燮,這個公子燮是楚穆王的侄子,也算是王族之後。而且從法理上來說,如果楚穆王去世之後,楚穆王又絕後了,這位公子燮其實是有繼承可能的。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第9張

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這兩個人結成了同盟。然後,很多想要奪權的貴族,開始逐漸圍繞着這兩個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小團體。

就是在這樣的詭異局面下,楚穆王去世了。而楚穆王去世之後,楚莊王作爲一個新即位的楚王,根本壓不住場子。只能由令尹成嘉,幫忙控制朝政。但同時,在楚國邊境,此時又發生了叛亂,成嘉又必須帶着主力軍隊,外出平叛,只能留下楚莊王單獨留在京城。

所以接下來,就在成嘉前腳剛剛帶着主力軍隊,外出平叛的時候,京城這邊就開始出亂子了。以公子燮和鬥克爲首的小團體,直接發動了政變,控制了整個京城,宣佈楚國京城戒嚴。

得知此事之後,身爲令尹的成嘉,自然在第一時間帶着精銳,返回楚國首都,平定政變。當時的局面是,身爲令尹的成嘉,是前朝老臣,手握重兵,在外邊把楚國首都圍了起來。但是同時,公子燮和鬥克這兩個人,卻控制了京城,同時手裏還握着楚莊王這位新楚王。

接下來,雙方自然就有了一場極爲精彩的鬥法,後世史稱‘公子燮之亂’。而在雙方鬥法之後,最終,手握重兵的令尹成嘉,還是佔據了上風,殺入了京城。而公子燮和鬥克這邊,則是挾持了楚莊王,逃離了京城,另立了一個政府。

但是後來,兩人帶着楚莊王逃出京城之後,又被一個楚國地方官員使了一個計策,引誘出來幹掉了,楚莊王這才脫離了兩個人的控制,然後被送回了楚國。

楚莊王繼承王位的過程,就是這麼奇葩。在即位之初,就經歷了一場政變。

不過,從楚莊王的角度來說,回到京城之後,雖然已經成功繼承了王位,但是他的王位卻依然不穩。一方面,楚莊王當時還不到二十歲,資歷和威望,都鎮不住場子,下面的大臣也不怕他。另一方面,誰又能保證令尹成嘉就一定是忠臣呢?

要知道,之前成嘉已經是楚國的二號人物。在之前那場政變當中,成嘉又擁有了大量的兵權,並且在政變當中勝出。這樣的成嘉,顯然已經權力有些過大了,隨時有可能威脅楚莊王的王位。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第10張

如果放到後世,這時候的成嘉,迅速發動政變,再次控制京城,然後架空楚莊王,自己做楚國的無冕之王,一點都不奇怪。同樣的故事,後來發生過太多次了。

在這種局面下,楚莊王該怎麼辦呢?

如果當時楚莊王有足夠的班底,他自然可以迅速接管朝政,把各個要害位置,換上自己的人。但是從史書記載來看,當時的楚莊王,身邊似乎並沒有多少可靠的人手。

這恐怕還是得怨他爹。一方面,楚莊王即位的時候,年齡太小,還沒來得及培養自己的人手。另一方面,當年他爹就是弒父自立,所以他爹楚穆王在位的時候,對自己的兒子們也是心有防範,不可能讓楚莊王隨意培植自己的人手。

所以,楚莊王即位之後,就面對着一個極爲詭異的局面:一方面,楚國剛剛發生過政變,此時權臣掌權。另一方面,楚莊王身邊根本沒有值得信賴的人手,他也不知道該用誰不該用誰。

此時的楚莊王,如果表現出自己的雄才大略,一上來就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很容易會被那些奸臣鑽了空子,然後把他徹底架空。對此,楚莊王也明白這個道理。

相對來說,此時楚莊王最好的選擇,就是徹底躺平,以不變應萬變。此時的楚莊王,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任由那些大臣和貴族鬥來鬥去。在這個過程當中,楚莊王才能看出來,誰是真正的忠臣,誰是所謂的小人。誰可以爲他所用,誰又是不能用的人!

所以接下來,楚莊王表面上就開始沉迷於吃喝玩樂,任由那些大臣貴族爭權奪利,把楚國搞得烏煙瘴氣。如此一來,那些正直的大臣,自然就看不過去,開始主動替楚莊王鳴不平。而楚莊王也可以藉此機會,確定有哪些人,可以被自己信賴。

另外,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有一個關鍵人物去世了,就是那位令尹成嘉。

就在楚莊王回到京城不到一年之後,作爲成功平定政變的令尹成嘉,楚國當時權力最大的一個大臣,就直接去世了!對於成嘉的死,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所以我們也不知道,成嘉到底是自然死亡,還是背後另有隱情?亦或者乾脆就是楚莊王在背後下的黑手?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第11張

因爲沒有史料記載,所以後世也說不好。但是顯然,成嘉死後,楚莊王的王位倒是更穩了。同時,下面的那些大臣,也就鬥得更歡了。

而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裏,在這些大臣和貴族的爭權奪利下,整個楚國被搞得烏煙瘴氣。和楚國對峙的晉國,直接打到了楚國家門口。原本被楚國鎮壓的那些蠻族,也趁機反叛。在這個過程當中,無數的楚國貴族,自身利益受損。然而楚莊王本人,卻只是冷眼旁觀,只顧自己享樂。

漸漸地,那些貴族受不了了。所有人都明白,如果楚莊王再不出來主持局面,楚國的局面會越來越糟糕。他們這些貴族的利益,也會進一步受損。到了這個時候,自然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站到楚莊王這邊了。

至於說有沒有其他的選擇,比如說擁立其他公子上位,換掉楚莊王,這個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是顯然,在那三年當中,楚莊王明面上是隻顧吃喝玩樂,但是暗地裏其實做了很多事情,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這種可能。

如此,三年之後,等到大部分貴族都受不了了之後,終於有伍舉和蘇從這樣的人,強行闖宮,來爲楚莊王直言進諫了。此時的楚莊王也知道,火候差不多了,已經有足夠的人支持自己,自己自然就可以順利掌權。而在之前的三年當中,楚莊王經過不斷的觀察,自然也知道哪些人可以爲自己所用。

就比如伍舉和蘇從這種大臣,顯然都是最好的重用對象。

所以,在蘇從進諫之後,楚莊王終於一反常態,不再沉迷享樂,而是積極參與政務。而那些貴族們見到楚莊王如此上進之後,自然也都紛紛依附到楚莊王身邊,幫助楚莊王控制國家,因爲這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如此一來,楚國內部上下,大部分人團結一心。此後的幾年裏,楚莊王自然能迅速扭轉楚國衰退的趨勢,帶領楚國再次崛起了。

這就是楚莊王一鳴驚人故事的真實歷史背景。

楚莊王登基後的前三年,爲何不問朝政? 第12張

在那三年當中,楚莊王之所以一直沉迷於吃喝玩樂,不問政務。不是因爲他不想做事,而是因爲當時他不能做事。如果他表現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會直接侵犯下面很多貴族的利益,走到他們的對立面。到那個時候,楚莊王被人家直接換掉,都是有可能的。

說到底,在那三年當中,楚莊王一直在積蓄力量,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但是對於後世大部分人來說,大家只看到了那個一鳴驚人的故事本身。很多人只是單純認爲,楚莊王當時被大臣進諫之後,奮發圖強,然後一下子就成了一個明君。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真正的一飛沖天,在沖天之前,其實大多需要長時間的準備。

而那三年的蟄伏,其實就是楚莊王的蓄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