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楚莊王的三個典故 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莊王的三個典故 楚莊王問鼎中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莊王(別名熊旅,又稱荊莊王,?-公元前591年),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在位23年,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的三個典故 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莊王畫像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莊王熊旅即位,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複雜的形勢下,他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爲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後,鄭國開始聽命於楚國。爲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

  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諡號莊,葬於紀山。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爲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生平

  登基

  楚莊王於前613年登基,尚年幼,正逢令尹成嘉(子孔)和太師潘崇攻打羣舒。大臣鬬克就聯合求令尹而不得的公子燮作亂,他們先是加築郢都的城牆,派人暗殺子孔不果,就挾持莊王,準備前往商密。最終廬戢梨和叔麋誘殺公子燮和鬬克。

  事實上楚莊王剛登基時受到權臣制肘,不得已而採取韜光養晦之策,而且後來誅殺權臣也不是所說的簡簡單單,過程非常艱難,引發了內亂且在內戰中險些喪命。後來的一鳴驚人之說多認爲是演義的描述。

  一鳴驚人

  歷史上關於楚莊王的出生以及莊王登基之前的記載十分有限,一般歷史文獻對其記載多從“一鳴驚人”開始。

  楚莊王即位的前三年,號令不出,日夜作樂,荒於政事,並下令“有敢諫者死無赦!”。當時有大臣伍舉冒以隱言進諫稱:“楚國高地有一大鳥,棲息三年,不飛不鳴,不知是什麼鳥?”。此時楚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於鐘鼓之間,楚莊王感受到伍舉在以大鳥諷喻自己,於是回答說“大鳥三年不飛,飛則沖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

  然而此後數月,莊王依然如故,仍舊以淫樂爲好,大夫蘇從冒死再次進諫,莊王終於聽從勸告,奮起圖治,誅殺小人,任用伍舉、蘇從以政,楚國人都很高興,使得楚國國力日益強盛。(但現在多將“一鳴驚人”的主角被認爲是齊宣王,而非楚莊王,且進諫人亦非伍舉,而是賢士淳于髠。)

  問鼎中原

  隨後楚莊王奮起圖強,先後任用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整頓內政,厲行法制,百姓安居樂業,兵力日益強盛,使楚國出現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爲莊王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由於莊王日後取得豐碩業績,確應驗其所言“三年不鳴,鳴必驚人”,後世稱爲“一鳴驚人”。

  自楚莊王三年(前611年),楚國先後伐庸、麇、宋、舒、陳、鄭等國,均取得勝利。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今河南嵩縣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邊,“觀兵於周疆”,在周都雒邑陳兵示威。此舉無疑令周天子大吃一驚,周王馬上派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意欲移鼎於楚。九鼎相傳爲夏禹所鑄,象徵九州,夏、商、周奉爲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誌。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傲然地對王孫滿說:“你不要阻止鑄鼎之事,我們楚國只要把折斷的鉤(一種銅兵器)尖收集起來,就足夠鑄造九鼎了。”

  鬥越椒作亂

  前605年,楚國令尹(相當於相國)鬥越椒,因爲楚莊王分了他的權,便起兵謀反篡位。而此時,楚莊王正在外地率領大軍攻打着陸渾戎。鬥越椒的人一度佔領了楚國的郢都,但終爲所敗。

  止戈爲武

  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邲之戰中一舉擊敗當時楚國以外最強的諸侯晉國,自此楚國強盛一時,不再有敵手。邲之戰結束後,潘黨對楚莊王說:“君王何不建築起軍營顯示武功,收集晉國人的屍首建立一個京觀?下臣聽說戰勝了敵人一定要有紀念物給子孫看,表示不忘記武功。”楚莊王說:“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說到文字,止戈二字合起來是個武字。武王克殷,作《周頌》:‘收拾干戈,包藏弓箭。我追求美德,成就王業而保有天下。’《周頌》的第三章說:‘先王的美德而加以發揚,我前去征討只是爲了求得安定。’第六章說:‘安定萬邦,常有豐年。’武功,是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調和大衆、豐富財物的,現在我讓晉楚兩國士兵暴露屍骨,炫耀武力以使諸侯畏懼,不消滅戰爭,哪裏能夠保持強大?百姓如何能夠安定?沒有德行而勉強和諸侯相爭,用什麼調和大衆?乘別人之危作爲自己的利益,趁人之亂作爲自己的安定,如何能豐富財物?武功具有七種美德,我對晉國用兵卻沒有一項美德,用什麼來昭示子孫後代?還是爲楚國的先君修建宗廟,把成功的事祭告先君罷了。用武不是我追求的功業。古代聖明的君王征伐對上不恭敬的國家,抓住它的罪魁禍首殺掉埋葬以懲戒罪惡。現在並不能明確指出晉國的罪惡在哪裏,士卒都盡忠爲執行國君的命令而死,又難道能建造京觀來懲戒嗎?”

  於是楚莊王在黃河邊上祭祀了河伯,修建了先君的宗廟,報告戰爭勝利,然後回國。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在位23年,其子熊審即位,是爲楚共王。

  成就

  政治

  稱霸諸侯

  楚莊王一生武功巨大。

  楚莊王三年(前611年),楚莊王親自指揮楚、秦、巴聯軍滅庸服羣蠻百蒲。

  楚莊王八年(前606年)楚莊王親帥大軍伐陸渾之戎,飲馬黃河,觀兵周疆,問鼎周使,創歷史佳話。

  楚莊王九年(前605年),楚莊王親領大軍平定楚國戰神——若敖氏的叛亂。

  楚莊王十六年(前598年),楚莊王伐陳滅陳,之後聽從申叔時的諫言而恢復陳國。

  楚莊王十年(前604年)到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國六次伐鄭,使鄭臣服,開霸業之始。

  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楚莊王親帥大軍與前來救鄭的晉軍在邲地決戰,大勝晉國,立威定霸。

  楚莊王十九年(前595年)楚莊王親帥大軍圍宋九個月,霸業達到頂峯。楚國八百年中滅六十餘國,地方五千裏,楚莊王在位期間就“並國二十六,益地三千里”可見其武功之盛。

  重用人才

  楚莊王在位期間發現和使用了許多人才。被劫持事件中發現和使用廬大夫戢黎;早年沉溺於淫樂、“自靜三年”時發現和使用了伍舉、蘇從等一大批人才,此後提拔和使用虞丘子、子孔、孫叔敖、子重、子反、蒍賈、伍參、申叔時、申公巫臣等文武人才。在楚莊王發現和使用的人才中,孫叔敖是傑出的代表。孫叔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注重法治,穩固國內;整頓軍隊,增強軍事實力,助楚莊王成爲霸主。“孫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爲故,故使荊(楚)莊王功績著乎竹帛,傳乎後世”。司馬遷也說孫叔敖“忠爲廉可治楚,楚王得以爲霸。”儘可見,孫叔敖對楚莊王稱霸的巨大作用是大家公認的。

  善於納諫

  善於納諫也是楚莊王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內因之一。楚莊王一生有許多人給他衆多諫言,他不以身份高低爲標準而以是否有道理爲標準,採納其中有道理的諫言,有的已經做錯了的就立即改正。

  楚莊王一生採納的重要諫言有:“自靜三年”,時伍舉冒死巧妙進諫,蘇從冒死直言進諫,楚莊王採納他們的諫言而振作奮起,使楚國官場爲之一變,楚國大治。

  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邲之戰前夕,楚莊王前任令尹虞丘子、現任令尹孫叔敖等都不想和前來救鄭的晉軍打仗,武參兩次進諫,認爲晉三軍主帥與副帥在主戰與主退這個問題上意見不一致,晉軍將士無所適從,副帥不聽主帥節制,自行其是,晉軍必敗,楚國是君統軍,晉軍是臣領兵,君遇到臣後退傳出去是笑話,這番說辭終於打動楚莊王,楚莊王採納武參的主張從而取得邲之戰的勝利,立威定霸。

  楚莊王十五年(前599年)採納申叔時的復陳建議,滅陳後隨即復陳,諸侯聞之皆朝於楚,並得到孔子好評。

  經濟

  發展農業

楚莊王的三個典故 楚莊王問鼎中原 第2張

  孫叔敖

  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據史籍記載,孫叔敖擔任令尹期間,楚國經濟、政治、軍事均有重大發展。首先,興建水利工程,發展農業生產。按《淮南子·人間訓》說法,孫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就“決期思之水,而灌雲雩之野”,即帶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灌溉農作物,這項水利工程,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孫叔敖任令尹後,繼續興建水利工程,孫叔敖激沮水作雲夢大澤之池。此項工程當在沮、漳水下游,建成後對以郢都爲中心的農業水利灌溉帶來極大方便。楚國南之沮漳水流域,北之汝水流域,都興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網絡。

  商業政策

  楚莊王曾認爲楚國貨幣價值太低,就“更小以爲大”,鑄造減重大錢(實際價值低於其名義價值)取代原來的小錢。這種貨幣貶值政策,損害了商人的利益,過成了流通的混亂,使許多商人停業,民不聊生。楚相孫叔放得知這一情況後,要求楚莊王立即皮止大錢,恢復使用小錢.楚莊王接受了這一建議,使楚國市場又恢復了正常枚序,重析帶榮起來。顯然,反對國家實行拐害商業活動的貨幣政策,維護正常的商品貨幣流通扶序,是孫叔教輔佐絕莊王稱霸諸侯所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

  外交

  威服陳鄭

  陳國、鄭國地處楚、晉中間地帶,故晉楚爭霸,必首先爭奪陳、鄭。楚莊王鎮壓若敖氏之亂後,任孫叔敖爲令尹,政治穩定,國力增強,就全力北上攻陳伐鄭,與晉展開了正面交鋒。陳是小國,力量不強,故時而親楚,時而附晉,受到晉、楚兩國交互攻伐。

  楚莊王十年(前604年),楚莊王剛平亂後,即興兵伐鄭,陳懼,轉而附楚。晉毫不示弱,亦立即出兵救鄭,伐陳。次年,晉爲討伐陳國親楚,又繼續攻打陳國。楚則攻打鄭國,鄭被迫與楚和。

  楚莊王十二年(前602年),鄭又轉而與晉和,晉成公於是會宋、魯、衛、鄭、曹等國國君於黑壤。在此形勢下,次年,陳只得與晉和,楚不放手,立即出兵攻陳,陳又轉而附楚。

  楚莊王十六年(前598年)夏,楚莊王經伐鄭服鄭後,即與鄭、陳盟於辰陵(陳邑,今河南睢陽西北)。楚莊王爲了穩定陳國局面,再一次舉兵伐陳。攻入陳後,“殺夏徵舒,諸慄門。因縣陳”楚莊王後來仍恢復了陳國,迎陳靈公之子午爲國君,是爲陳成公。楚莊王滅陳後又復陳一事,當時影響很大,受到普遍稱讚。

  楚莊王在討陳服陳的同時,也全力與晉爭奪鄭國。

  從楚莊王十年(前604年)至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七年間,楚伐鄭六次,幾乎年年出兵,晉有時救鄭,有時因鄭與楚和又轉而伐鄭,爭奪極其激烈,鄭國憂心忡忡,深受其苦。

  楚莊王十六年(前598年)春,楚莊王從爭霸戰略出發,再一次親率大軍攻鄭,進抵鄭邑櫟(今河南禹縣),鄭國難以支持,惶恐不安,遂從楚。但楚莊王以爲鄭在晉、楚交兵過程中,時而親晉,又時而親楚,故從楚是迫不得已的,“自是楚未得志焉”。楚莊王對陳、鄭均採取寬容懷柔態度,先以兵討之,後以德服之,充分顯示了這位霸主的睿智大度。

  逼宋從楚

  晉、楚爭霸中原,爭奪宋國是主要目標,宋之臣服與否,也是稱霸的重要標誌。昔日楚成王敗宋,稱霸中原;楚穆王於宋“田孟諸”,亦有實霸中原的標幟。故楚莊王平羣蠻百濮後,即於楚莊王六年(前608年),與晉爭奪宋國,並於北林(今河南新鄭)大敗晉軍。第二年,楚又命鄭伐宋,戰於大棘(宋地,今河南睢縣南),宋軍又敗,宋被迫築城。其後,楚莊王重點打擊陳、鄭,對宋暫置一旁,宋則堅定附晉。

  楚莊王爲了徹底降服宋國,在邲之戰後,把矛頭指向了宋國。

  楚莊王十八年(前596年),楚莊王爲報復宋救蕭之舉,親領軍攻宋,但這只是教訓性的。第二年,當作好了充分準備後,楚莊王決定派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無假道於宋”。楚莊王的用意在於向宋國挑釁,試探宋人的態度。申舟至宋時,宋人果然制止。楚莊王獲此消息後大怒,“投袂而起。履及於窒息,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市”。

  楚莊王十九年(前595年)秋九月,楚莊王親率大軍攻宋,把宋國團團包圍。宋國君臣驚恐,派樂嬰齊赴晉告急求救。晉景公想派兵救援,大夫伯宗反對,認爲“天方授楚,未可與爭”,待楚衰後再見機行事。

  楚莊王二十年(前594年)五月,楚軍圍宋已很久了,糧食將盡。楚莊王見宋已服,就與宋結盟,宋以華元爲質,楚釋圍罷兵而回。楚莊王圍宋,前後達九個月之久,晉國始終不敢出兵,足見楚國霸勢強盛。楚莊王逼宋從楚,不輕易舉兵攻城,後見其窮困難支,又主動撤兵。這種兵臨城下,圍而不破、逼其誠服之舉,也屬我國軍事史上罕見的戰例,具有深遠的影響。圍宋之役,震撼了中原國家。如魯國大臣孟獻子建議魯國遣使去宋向楚莊王“聘而獻禮”,“謀其不免也”,魯宣公贊同,派孟獻子去宋拜見楚莊王,加強了楚、魯之間的關係。

  文化

  楚莊王大膽融通華夏,“以夏化夷”。楚莊王從個人修身養性到國家治理的各個環節都十分注重學習、吸收以周禮爲核心的中原文化,他曾向詹何請教什麼是治國之本。楚莊王時期的朝章典制,仍然承襲中原禮制,“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楚國的官制有的儘管僭號稱呼,有違周禮制,但仍沿用了許多中原稱呼,說明楚國在不斷效仿中原文明。

  民族

  楚莊王三年(前611年),楚遇到饑荒,於是北方的戎、西北的庸、糜以及羣蠻、百蹼全部聯合起來,一同攻伐楚國。有的大臣主張遷都以避讓叛軍,蒍賈反對遷都,認爲叛軍也可以追趕到新都,楚莊王採納蒍賈的不遷都主張,下決心平叛,並最終平定叛亂,穩固國內局勢。楚莊王滅庸服羣蠻百濮,具有重要意義。楚國從此進一步鞏固了後方,加強了與巴、秦的聯繫,可以全力北上圖霸。

  家庭

  

  楚穆王

  弟

  子重,即公子嬰齊,東周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

  子反,東周春秋時期楚國的司馬

  

  楚共王

  子囊,東周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

  子庚,東周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

  子南,東周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

  軼事典故

  莊王葬馬

  《史記·滑稽列傳》中說,楚莊王有一匹心愛之馬,莊王給馬的待遇不僅超過了對待百姓,甚至超過了給大夫的待遇。莊王給它穿刺繡的衣服,吃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棗脯,住富麗堂皇的房子。後來,這匹馬因爲恩寵過度,得肥胖症而死。楚莊王讓羣臣給馬發喪,並要以大夫之禮爲之安葬(內棺外槨)。大臣們認爲莊王在侮辱大家,說大家和馬一樣。從而,衆臣對莊王此舉表示不滿。莊王下令,說再有議論葬馬者,將被處死。

  優孟聽說楚莊王要葬馬的事,跑進大殿,仰天痛哭。莊王很吃驚,問其緣由。優孟說:“死掉的馬是大王的心愛之物,堂堂楚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禮安葬,太吝嗇了。大王應該以君王之禮爲之安葬。”莊王聽後,無言以對,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禮葬馬的打算。

  莊王葬馬這則寓言,從原先莊王執意以大夫規格葬馬,到最後莊王答應放棄奢侈的葬馬之舉,映射了莊王從昏庸之君到聖明霸主的史實。“莊王葬馬”以及“一鳴驚人”是楚莊王人生的一個縮影。從最開始莊王昏庸無道,到最後大徹大悟做明君,都表現在這兩則寓言裏。

  後世也有類似莊王葬馬的事情。漢武帝時期,大宛向大漢進獻了一匹汗血寶馬。它死後,武帝執意要將汗血馬厚葬,同樣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後來,武帝也同樣取消葬馬之念。可見這兩次葬馬的事情基本雷同。

  絕纓之宴

楚莊王的三個典故 楚莊王問鼎中原 第3張

  楚王絕纓

  楚莊王一次平定叛亂後大宴文武羣臣,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餚,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

  忽然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這時一位朝臣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並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並希望楚王點亮蠟燭後查看衆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纔無禮之人。

  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要盡歡而散。現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

  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旨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係。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煞風景?

  過了三年,晉國和楚國交戰,有位武將總是在前面衝鋒陷陣,五度交鋒五度奮勇作戰,帶頭擊退了敵人,最後終於獲得勝利。楚莊王訝異地問他說:“我的德行淺薄,又不曾特別優待你,你爲什麼毫不猶豫地爲我出生入死到這樣的地步呢?”那位武將回答說:“我本就該死!從前喝醉而失去了禮節,君王您隱忍而不誅殺我。我始終不敢因爲君王您蔽蔭的德行而不顯揚地加以報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肝腦塗地,用頸上的熱血濺到敵人身上很久了!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帶斷了的人哪!”於是打敗了晉軍,楚國因此而得以強盛。

  評價

楚莊王的三個典故 楚莊王問鼎中原 第4張

  楚莊王

  孔子讀史至楚復陳,喟然嘆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隨武子: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捨。君子小人,物有章服。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

  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①民不罷勞,君無怨言,政有經矣。荊尸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②楚君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

  顧棟高:滅庸而楚內亂夷矣,連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滅庸以塞晉之前,結秦以撓晉之後,斯不待陸渾興師,而早知其有窺覦周鼎之志矣。

  後世紀念

  楚莊王臺位於湖北荊州城北8公里處紀南城內東北隅,據《水經注》記載,臺高三丈四尺,南北寬六丈,東西長九丈(現高6米,南北寬20米,東西長30米)。前597年,晉楚之戰,楚獲大勝,威震九州,楚莊王爲安撫列國君主,建築高臺,邀請列國君主來此聚會,衆諸侯推莊王爲盟主。此後“遠者來朝,近者入賓”,楚莊王威望日重,楚國國勢日強。後人因而謂此臺爲釣諸侯臺,故又名“釣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