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楚莊王三年不鳴真的毫無作爲嗎,事情沒想象的那麼簡單

楚莊王三年不鳴真的毫無作爲嗎,事情沒想象的那麼簡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上任後沉迷聲色,無所作爲,是在大臣的勸諫下才猛然覺醒,發憤圖強的,那麼,事情真的就這麼簡單嗎。

不,事情其實是這兒樣子的。

楚莊王三年不鳴真的毫無作爲嗎,事情沒想象的那麼簡單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熊商臣死掉,楚莊王熊侶繼位,據史書上講,楚莊王繼位後沉迷酒色,不理國政,還在朝門外懸一塊告示牌,上面說:有敢進諫者,死無赦。

大臣們很擔心楚國就此淪落下去,先是大司馬申無畏拿一隻長得很漂亮的呆鳥比喻,意思就是你佔着王位卻毫無作爲,到底爲了什麼。

楚莊王很聰明,當場就明白過來,說出了很有名的話: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你等着吧,我會做出驚人的成績的。

於是申無畏高興地走了,可他走了以後,楚莊王依然如故。

又有大臣蘇從忍不下去,就哭着進去爲楚國未來擔心,楚莊王很是感動,這才拍案而起,做出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言下之意是,楚莊王本來就應該很了不起,但就是因爲貪玩才忘了國家大事,最後幸虧有幾個不怕死的大臣勸諫才懸崖勒馬的。

事實真是這樣嗎?

不得不說,這種想法太天真了,懸崖勒馬固然很好,但前提條件是,那匹馬你也要勒得動啊,而楚國這匹野馬,楚莊王剛開始是勒不動的,他之所以三年不鳴,原因有三。

國際形勢是:

楚國爭霸中原最大的敵人是晉國,楚莊王即位後,晉國權臣趙盾已經梳清了國際國內關係,晉國上下君臣一心,國力大振,導致中原宋、陳、蔡、鄭等諸侯國紛紛依附晉國,實力上超過楚國,並且暫時沒留下有經營價值的縫隙。

然而國際形勢雖然對楚國不利,但還不是楚莊王三年不鳴的主要因素,他之所以心甘情願的充當呆鳥,主要還是國內因素決定的。

國內因素有兩條:

其一:年紀幼小。

楚莊王上位時年紀還小,大約也就十一二歲左右,還沒成人,讓大臣們很是看不起,公元前613年,也就是他繼位的第二年,令尹成嘉和太師潘崇帥兵討伐不聽話的屬國,留守國內的鬥克和公子燮就加固城牆,派人刺殺成嘉,公然叛亂。

成嘉與潘崇回防,鬥克、公子燮抵敵不過,就挾持楚莊王出奔,原打算跑到河南淅川的鄀國另建朝廷,幸虧在經過湖北南漳縣的蘆邑時被蘆邑大夫誘殺,楚莊王才僥倖二次當了大王,否則的話,怕臨了也就是個被人挾持的幼王了。

你想想,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有機會親近婦人,沉迷酒色嗎,那得成熟得有多早啊。

其二:若敖氏內亂。

其實這就是楚莊王“三年不鳴”最最重要的因素了。

若敖氏在楚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楚武王至楚穆王五任大王時期,有史記載的十一位令尹,若敖氏家族就出了八個,這一代代下來早都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楚王有點管不了了,更何況若敖氏原先還只是爭權,到楚莊王時期,他們就敢公然謀反,前面說的鬥克就是若敖氏家族成員。

繼位初期就承受了嚴重的鬥克之亂,鬥克雖然誅殺,但若敖氏還在,楚莊王就是想不當呆鳥也沒辦法 ,只能不甘心的忍耐下去。

說是忍耐,其實呢,應該是在尋找合適的機會反擊,但是要反擊首先的扶持幾個忠心於自己的死黨,所以,史書上記載的“懸牌拒諫”即便真有,估摸着也是試探朝臣的態度而已,既想從這件事當中選出幾個真正爲楚國社稷考慮的忠臣。

事實上他還真的選到了,前任令尹蒍呂臣的兒子蒍賈、太師潘崇的兒子潘尪、以及申無畏、蘇從和伍子胥的祖父伍參紛紛納入視線。今後也只需要重點培養就是了。

然而若敖氏可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要徹底清除他們哪有這麼容易。

楚莊王三年不鳴真的毫無作爲嗎,事情沒想象的那麼簡單 第2張

若敖氏和楚莊王的關係算起來也不太遠,都姓羋,原本是一家,若敖氏祖先是東周第一位楚國君主楚若敖熊儀,後人便以若敖爲氏,始稱若敖氏。

內部又分成鬥氏和成氏兩支,比較有名的就是第三代的斗子文和成得臣。

斗子文是與管仲齊名的賢相,而成得臣,則是城濮之戰中楚軍的三軍統帥,斗子文到晚年的時候,是曾經想把令尹的位子讓給成得臣的。

若敖氏是在第二代鬥伯比、鬥廉手裏壯大起來的。

楚文王死後,楚成王繼位,當時年紀還小,就讓小叔叔子元十分跋扈,一度想篡班奪權,起初有鬥伯比壓着,還不敢太過分,但鬥伯比死後,他就敢搬進王宮,公然覬覦文夫人息嬀的美色,這種很不地道的做法引起鬥廉的不滿,鬥廉入宮勸說,子元不但不聽,還把鬥廉抓了起來。

引起第三代若敖氏家族成員的集體不滿,於是帶領家族部隊闖宮救父,在爭鬥中將子元一刀砍殺,楚成王因此奪回大權。

楚成王當上真正的大王后,對若敖氏很是感激,任命第三代中最傑出的斗子文爲令尹,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楚國日漸強盛。

正因爲斗子文的緣故,楚成王對若敖氏愈加信任,朝廷內軍政方面的重要職位,若敖氏家族成員幾乎佔去一半兒,這樣下來,若敖氏漸漸就有些做大了。

不但做大,還擁有若敖六卒,春秋時期第一個有稱號的家族部隊,若敖六卒非常精銳,簡直就是王牌中的王牌,若敖氏也因此稍稍牛氣起來。

乃至於統兵的成得臣異常驕橫,起初楚成王是不想打城濮之戰的,所以成得臣請國內增兵時楚成王並沒有答應,成得臣一生氣,就把六卒給拉上去了,親自安排在中軍,並命令六卒統領鬥般、鬥宜申、鬥克等全部加入部隊,統左右兩軍,妄圖帶着家族勢力同晉軍決戰。

城濮之戰失敗後,左右兩軍潰不成軍,損失巨大,但他們的六卒卻因爲撤退的及時,沒受到什麼損失。

因此楚成王大怒,責令成得臣自殺,並將參加城濮之戰的若敖氏族人一一貶斥,這時候若敖氏和楚王的關係就稍稍微妙起來。

然而真正激化,還得從楚穆王時期說起。

楚成王早期想立楚穆王商臣當太子時,若敖氏是反對的,認爲大王年紀不大,寵妃又多,過早的冊封了太子,以後想改主意時就會發生禍亂。

但楚成王沒聽,到晚年果然想廢掉商臣,改立公子職,商臣得到消息,率先下手,把英明瞭一輩子的楚成王殺掉 ,自己當了大王。

楚穆王上位以後,對反對過他的若敖氏自然很是不滿,

但若敖氏呢,也認爲你楚穆王殺死自己父親當上大王很不地道,於是就在楚穆王繼位當年發動叛亂,叛亂雖然最後給楚穆王平定,但從那以後,若敖氏和楚王之間的矛盾就愈發激化了。

兩個一個離不開一個,一個還得防着一個,就這麼不尷不尬的到了楚莊王時期。

楚莊王上位後他能不防着嗎。

上位後鬥克叛亂,被蘆邑大夫誘殺,鬥剋死掉以後,若敖氏第四代族人鬥越椒崛起,當上了楚國大司馬,主掌軍權,鬥越椒很不地道,經過四代發展,認爲已經有了取代楚王的能力,於是愈加囂張跋扈,時刻想取而代之。

楚莊王針對這些情況,也採取了些措施,任命蒍賈爲令尹,並將潘尪安插到軍內,分散若敖氏的權力。

兩下里都磨刀霍霍,就等着合適的機會暴發了。

公元前605年,也就是楚莊王繼位的第八年,也不知由誰指使,原先歸附楚國,其實也就是歸附若敖氏少數民族叛亂,楚莊王萬般無奈,親自率領部隊出征,臨走時擔心還擔心若敖氏搗鬼,留令尹蒍賈監國。

蒍賈所在的蒍氏在當時雖然能和若敖氏抗衡,但實力還是差了很多,所以等楚莊王出征回來時,鬥越椒謀反了,殺掉蒍賈,將蒍氏全部驅逐,然後帶六卒陳兵新野,阻斷楚莊王來路,用意已不言而喻,代表着若敖氏公然和楚王決裂了。

剛開始楚莊王還不想和若敖氏徹底鬧僵,因爲鬧僵的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他想通過一種溫和的手段過度,所以主動派大夫蘇從和鬥越椒講和,意思是看在以前的功勞上,可以饒恕鬥越椒叛亂的罪過。

但鬥越椒自持其勇,狂妄的說:不希望得到你的赦免,只希望得到你的君位。

事情鬧到這個份兒上,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於是楚王與若敖氏的決戰開始了。

楚莊王三年不鳴真的毫無作爲嗎,事情沒想象的那麼簡單 第3張

戰鬥中鬥越椒目中無人,親自陣前馳騁,想仰仗高明的箭術射殺楚莊王,一箭定天下。

然而天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句話說得還真有道理,打仗你就好好打仗,仰仗精銳的六卒,誰勝誰負還不一定,這時候賣弄什麼箭術。

就在他賣弄箭術的時候,楚莊王手下出了個以神射聞名的養由基,鬥越椒的好日子就到頭了,被養由基一箭射殺。

六卒失去統帥,自然潰不成軍,楚莊王乘隙追殺,一舉平定了若敖氏之亂。

從此大權在握,將若敖氏滅族,鬥越椒的兒子鬥賁皇出奔,另一支族人鬥克黃外國出使回來,一聽若敖氏作亂,親自到楚莊王面前請求懲罰,楚莊王看他這麼聽話,就看在先祖的份兒上大度的饒恕了鬥克黃姓斗的過錯。

打那兒以後,專政楚國二十七年之久的若敖氏就留下這麼兩支,再也起不了什麼風浪了。

若敖氏之亂平定以後,楚成王才真正有機會懸崖勒馬,把出逃在外的蒍氏族人召回來,任命蒍賈的兒子,其中最賢明的孫叔敖做令尹,勵精圖治,達到“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目的,成爲晉文公以後又一個了不起的霸主。

由此可見,能當上君主的人哪一個是善茬,之所以一直隱忍,不過是另有所圖罷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