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本草綱目·第十一卷·果部·槲(hú)實具體內容是什麼?

本草綱目·第十一卷·果部·槲(hú)實具體內容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本草綱目》是明代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中醫典籍,共52卷。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爲藍本加以變革。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爲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採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鉅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牀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本草綱目·第十一卷·果部·槲(hú)實

本草綱目·第十一卷·果部·槲(hú)實具體內容是什麼?

【釋名】

又名槲樕、樸樕、大葉櫟等。

【集解】

[頌說]槲,處處山林有之。木高丈餘,與櫟相類。亦有鬥,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時採。其皮、葉入藥。[時珍說]槲有二種:一種叢生小者名袍,音孚,見《爾雅》。一種高者名大葉櫟。樹、葉俱似慄,長大粗厚,冬月凋落。三、四月開花亦如慄,八九月結實似橡子而稍短小,其蒂亦有鬥。其實僵澀味惡,荒歲人亦食之。其木理粗不及橡木,所謂樗櫟之材者指此。

仁〔氣味〕苦,澀,平,無毒。

【主治】

蒸煮做粉,澀腸止痢,功同橡子。

槲若[修治][頌說]若即葉之名也。入藥須微炙令焦。

【氣味】

甘、苦,平,無毒。

【主治】

療痔,止血及血痢,止渴。活血,利小便,除面上齇赤。

本草綱目·第十一卷·果部·槲(hú)實具體內容是什麼? 第2張

【附方】

1. 卒然吐血。槲葉爲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和渣服。

2. 鼻衄不止。槲葉搗汁一小盞,頓服即止。

3. 腸風血痔。熱多者尤佳。槲葉微炙研末一錢,槐花炒研末一錢,米飲調服。未止再服。

4. 冷淋莖痛。槲葉研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七寸,煎六分,去渣,食前溫服。

5. 孩子淋疾。槲葉三片,煎湯服一雞子殼,小便即時下也。

6. 腋下狐臭。槲若三升切,水煮濃汁,洗畢,即以甘苦瓠殼煙燻之。後用辛夷、細辛、杜衡末,醋浸一夜,敷之。

木皮 俗名赤龍皮。

【氣味】

苦,澀,無毒。

【主治】

煎服,除蟲及漏,甚效。煎湯,洗惡瘡良。能吐瘰癧,澀五臟。止赤白痢,腸風下血。

【附方】

1. 赤龍皮湯。治諸敗爛瘡、乳瘡。用槲皮切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洗之。洗畢乃敷諸膏。

2. 附骨疽瘡。槲皮燒研,米飲每服方寸匕。

3. 下部生瘡。槲皮、櫸皮煮汁,熬如飴糖,以導下部。

4. 赤白久痢。不拘大人、小兒。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渣煎膏,和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