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張遼的八百卒怎麼會破孫權十萬兵?

張遼的八百卒怎麼會破孫權十萬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遼的八百卒怎麼會破孫權十萬兵?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張遼八百卒破孫權兵十萬的故事。

權守合肥十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徵東將軍。——《三國志·張遼傳》

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後,終於在江南站穩了腳跟,三國鼎立之勢初具雛形。不過,曹操勢力雖然退出了江左地區,但卻控制着戰略要地淮南,隨時會從合肥沿濡須水南下攻取建業。合肥就象懸掛在孫權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使他夜不能寐,吃不甘味。孫權若想改變被動的局面,就只將能東吳防線前移至淮河流域,以達到“守江必守淮”的戰略目的。因此,孫權發起了六次北伐合肥之戰,意圖攻佔合肥。

據《三國志》記載,公元215年,剛剛在第三次濡須之戰中挫敗曹操的孫權,兵精將猛,士氣正旺。他趁曹操西征漢中,無暇顧及合肥之機,親率精兵十萬,並帶上當時東吳的主要將領,悍然發動第二次合肥之戰。

但是,孫權卻碰上了一生之敵張遼。在此次戰役中,合肥主將張遼率領八百壯士,一舉擊潰了兵力100倍於已,正處於巔峯期的十萬東吳大軍,並差點活捉孫權。這也是《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

如果我們仔細研讀史料,就會發現,第二次合肥之戰,正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讓對手心服口服的經典以少勝多”戰役。

張遼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張遼的八百卒怎麼會破孫權十萬兵?

公元213年,曹操採取堅壁清野戰術,下令將江西民衆遷移到中原。此舉在民間造成恐慌,導致廬江、九江、蘄春、廣陵等地有十餘萬戶東渡長江逃到吳地,造成江西人口空虛。在合肥以南只剩下皖城一座孤城。

公元214年,孫權親征皖城,並順利拿下皖城。此時,駐守在合肥的張遼,在得知皖城失守後,敏銳地察覺出孫權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合肥。於是,他未雨綢繆,立即在石的南面迅速築起一座被稱爲“南硤戍”的堡壘,作爲合肥的前哨,同時又開鑿了藏舟浦,用來隱藏舟船。

合肥守軍總共只有七千多人,主將也只有張遼、樂進與李典三人,相對東吳來說顯得勢單力薄。但是,由於深謀遠慮的張遼採取了防患於未然的措施,從而爲大勝東吳埋下了伏筆。

合肥交鋒:張遼率八百卒闖敵營,孫權軍望風披靡失先機

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衆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三國志·張遼傳》

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遠征漢中,無暇顧及合肥之機,親率精兵十萬,發動第二次合肥之戰。

此戰孫權精銳盡出,志在必得。但是,包括孫權在內的東吳諸將,攻弱守強的致命缺陷在此次戰役中暴露無遺。

東吳在兵力佔有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應該一開始就將孤立無援的合肥城圍個水泄不通,以達到甕中捉鱉的效果。但是,習慣於用防守思路指導攻城戰的孫權,卻將軍營設在遠離合肥城的岸邊,這樣雖然有利於撤退,但卻給張遼提供了突襲的機會。

事實正是如此,張遼趁東吳軍隊尚未對合肥形成合圍的良機,挑選出八百名敢死隊員,閃電突襲孫權營壘。在張遼及敢死隊員的衝擊下,孫權軍望風披靡,無人敢擋張遼軍,最終張遼從早上一直殺到中午,才帶領毫髮無損的八百敢死隊員成功返回合肥城。

通過此次突襲行動,張遼達到了“折其盛勢,以安衆心”的戰略目的,而吃到下馬威的吳軍則銳氣受挫。此時,勝利的天平已向曹軍傾斜。

再戰逍遙津:孫權自亂戰腳,成就張遼威振逍遙津

權守合肥十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三國志·張遼傳》

張遼首戰重挫東吳軍隊後,在軍中威信急升。合肥城內守軍因此空前團結,軍心穩固。而孫權在先失一陣後,也迅速穩住戰腳,並對合肥展開攻城作戰,但始終破城乏術。

此後,東吳軍屋漏偏逢連夜雨,又遭遇了瘟疫,無心戀戰的孫權決定退兵。但在此時,孫權卻再次犯下致命失誤:他在撤軍時,既沒有對張遼可能會主動出兵追擊作出應對,而且又親自斷後。

在戰場上,犯錯就會受到無情的懲罰,這是鐵律。當東吳軍隊在搶渡逍遙津撤退時,張遼也察覺到了東吳軍隊的異動。於是,張遼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會,立即率軍追擊,同時分兵毀橋。

此時,孫權還停留在逍遙津北岸,而東吳的大部隊已經渡過逍遙津南岸,孫權面臨被張遼“斬首”的危險。但幸運的是,因爲張遼等曹軍不認識孫權,再加上甘寧、淩統等東吳將領的拼死掩護,孫權才得以策馬躍過斷橋,到達逍遙津的南岸。

東吳軍隊在逍遙津慘敗,孫權難辭其咎。事實上,正是由於孫權過於自信,或者說是盲目自信,不僅不伏擊張遼,反而對張遼不設防,纔給了張遼威振逍遙津的機會。

經過此役,張遼大名威震江東,以致江東有小兒啼哭,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就能讓孩童馬上止哭。

結語

在第二次合肥之戰中,孫權在兵力上佔據着絕對的優勢,他本可採取甕中捉鱉的戰術圍困合肥,活抓張遼等人。但由於孫權行動遲緩,反而被張遼率八百敢死隊員先下手爲強,突襲了東吳的營壘。

禍不單行的是,孫權在撤退時再次犯下不設防的低級錯誤。從而被張遼在逍遙津南岸痛擊東吳來不及撤至南岸的人馬,並差點活抓孫權。

在合肥以及逍遙津兩次交鋒中,張遼都是採取簡單直接的正面對決戰術擊潰了東吳軍隊。這一戰績不僅讓李典、樂進等曹軍將領歎服,也打服了孫權以及東吳諸將。

此役後,孫權認識到奪取合肥的難道太大。於是,他調整了東吳的國防戰略,將以北伐爲主的激進戰略,調整爲以防守爲主的保守戰略。因此,孫權再次將目光轉回向荊州,這爲稍後孫權單方面撕毀與劉備的協議,並與曹操夾擊關羽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