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民間音樂“太平道樂”的起源和太平道有什麼關係?

民間音樂“太平道樂”的起源和太平道有什麼關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老的民間音樂“太平道樂”至今仍在河北邢臺廣宗流傳着,也有人稱之爲“太平古樂”。其大多是些道教信仰的人們演奏表演,並融入了道教的音樂,成爲一種獨特的民間曲藝形式。太平道樂起源於東漢末年時期的黃巾起義

公元184年,邢臺鉅鹿人張角爲推翻封建漢家王朝發動了黃巾起義,從而開創了太平道。在起義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音樂——“太平道樂”。張角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輿論發動,以宗教的角度,打着“符水咒說”爲人治病的旗幟廣收弟子、發展信徒,用以策劃推翻東漢朝廷的統治。

民間音樂“太平道樂”的起源和太平道有什麼關係?

他把地主階級不勞而食,應該人人平等的思想還有對神的祈禳禱祝一起編寫成經文,讓衆徒詠誦。在信徒們詠誦這些經文的時候,初期加配了一些簡單的打擊樂,我們可以稱呼它爲經樂,可以讓信徒們有節奏的整齊的誦讀經文,這些樂曲的調子較爲平穩,也可以使修道的人們慢慢進入靜的境界。

後來爲了使演奏更加具有吸引力,不久之後便在簡單打擊樂的基礎上添加了幾人的小型樂隊組合來共同演奏,其中還加入了管、笙、笛、釵等吹奏樂器,使音樂變得更加豐富。可惜的是戰爭過後,張角帶領的黃巾軍也被盧植攻破了,其便撤退到了今天的邢臺廣宗。

當時的廣宗交通閉塞,所以古時的太平道樂很少能夠與外面的世界進行交流。因此太平道樂只是在超度亡靈或是民間百姓打醮等場合來進行表演,經過一千八百多年的歲月洗禮,演變爲今天我們看到的具有顯著民間特色的一種音樂文化。

張角起義失敗後,這種誦經伴奏形式便流入民間,在吸收宮廷音樂和道教音樂的成分中,融合進去廣宗一帶地方小調的韻律之後,最終形成了現在所表演的太平道樂。現在太平道樂的表演者都是頭頂九陽蓮花巾,身穿藍黑道袍,這種穿着與演奏表演者的身份是分不開的,因爲他們大多都是信仰道教的。

但他們又不是傳統作用上的道教信徒,他們的平時生活與普通百姓沒有明顯區別,只有他們在演奏太平道樂的時候,穿上道袍,才顯示出他們的道士身份,這種特殊的道教羣體可以稱他們爲“火居道人”。宮觀道院裏的出家道士他們追求的是修道悟性,那些火居道人則更加追求演奏技藝,他們的演奏技藝都是非常高的,可謂專家稱道。

太平道樂就在這些愛好道家音樂和地方音樂的火居道人和村民中間慢慢的形成和流傳開。太平道樂的音樂的特色明亮、高亢又激昂澎湃,但有時它亦會在低沉、哀婉悲泣的情感裏面顯示着寧靜致遠、悠然的藝術風格。它我國是古老的宗教音樂之一。火居道是當地百姓都非常喜愛的音樂形式,在村裏的一些賀壽、慶典、祭祀、廟會等隆重場合,都會在誦讀的同時有器樂伴奏,熱鬧歡喜的醮場音樂。

民間音樂“太平道樂”的起源和太平道有什麼關係? 第2張

太平道的樂曲所使用的是古老的工尺譜。工尺譜記譜只能記載音樂旋律的音高位置,至於節奏強弱時值的劃分和標記,則沒有確定,所以傳授太平道樂在這方面,靠的是師傅的口傳身教。太平道樂也是火居道樂,它的演奏者大多是普通的火居道人。在廣宗縣張玉保等等著名藝人都是火居道演奏團成員,他們學習演奏都是靠前輩口傳心授,基本上保留了太平道樂古香古色的本來面目。

如道樂曲牌《朝天子》,這支曲子通常用在慶典、朝拜等比較大型的場合,其曲調悠揚、婉轉。如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樂曲《小風韻》,有着獨特的清新色調,旋律活潑動人,它和《朝天子》迥然相異,正如其名有着委婉細膩的唯美風韻;道家音樂當然也離不開歌頌神靈賜福的樂曲《降濟》,其曲調飄逸優雅、寧心靜好。

在演奏形式上,太平道樂有其獨特的演奏風格——動靜結合、時靜時動。太平道樂的演奏形式分爲動樂和靜樂。靜樂,可以站着表演,也可以是在其它儀式上坐着表演。動樂,它是在行進中邊走邊表演,把舞蹈與道樂結合起來進行表演,動樂吸收了“十字梅花”、“跑龍花”、等道舞和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表演演奏的一種形式,動樂的排列是雙縱隊列或雙橫隊列。

道家舞蹈可人多亦可人少,可連續表演,也可單獨進行表演,但表演的人數必須是單數。表演唱經的有多種動作,如舞劍、起坐、雲手、踏罡、落座、跪拜等舞蹈動作。道舞的音樂與舞蹈相結合,道舞的圖案都是來源於儒家的太極、陰陽五行之說、八方九官等道家信奉。道舞的形式主要有“龍擺尾”、“芝麻開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