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科舉分兩大類,爲何文舉盛行,武舉卻鮮爲人知?

科舉分兩大類,爲何文舉盛行,武舉卻鮮爲人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說起隋朝以後我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那自然就是由隋煬帝開創的科舉制了。這奠定了後世人才選拔的一條重要的基本途徑。

但科舉考試也分爲兩大類,一是文官考試也就是常說的文舉,二就是武官考試即武舉。這都是人們步入仕途較爲直接的方式。

科舉分兩大類,爲何文舉盛行,武舉卻鮮爲人知?

相信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文舉了,因爲不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文化書籍,對科舉制度的描述主要就是講的寒窗苦讀的文舉。

但一提到武舉卻鮮爲人知,甚至好多人認爲科舉,就指的是圍繞着四書五經,以及各類儒家學說的各級考試。

那麼一併屬於科舉考試中的同級科目,爲何經過後世王朝的沉澱,文舉成爲科舉的主流趨勢,而武舉卻逐漸走向沒落了呢?

科舉制的分化

我國曆代王朝奉行1300年的科舉制度,竟然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昏君隋煬帝楊廣建立的,他設立進士科按照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這也就標誌着科舉制度的正式誕生,科舉制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所能實行的最公正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

它起源於隋朝,但他真正完善於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名的賢君,他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千古名言。

瞭解他的人都知道唐太宗求賢若渴,因而他對於人才的選拔也是極爲重視,以德行和學識爲考覈官員是否合格的標準。

科舉分兩大類,爲何文舉盛行,武舉卻鮮爲人知? 第2張

在唐太宗時,科舉進一步被完善,爲給予民間無名無勢的學子更多登科入士的機會,他擴充學校,改善國子監,使科舉深入民心。

一直到了武則天稱帝后,科舉制迎來了它又一次全面的完善和發展。因爲在這一時期,武則天正式設立了與文舉同級的武舉。

武舉的溯源

武舉制度正式確立在武周時期,這是爲了平衡國家文臣武將的比例。我國第一次武舉考試舉辦於武周長安二年。

武則天宣佈:詔令天下各州縣都必須在教導習文寫字的時候一併教習武術等格鬥技巧。在此次背景之下,武舉正式由兵部主持舉行。

武舉和文舉一樣,都有一套專屬於自己的流程與科目,如若通過武舉考試,即最終成績合格的人,均可被授予與文臣相對的武職。

文舉的科目一般有《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以及一些時政策論等。武舉方面的考試科目也有很多。

科舉分兩大類,爲何文舉盛行,武舉卻鮮爲人知? 第3張

唐朝時期注重馬上功夫,因此馬射,馬槍等是必考的,還有步射,平射,負重,摔跤等都屬於武舉考試的範疇之內。

但其實在武則天時期,武舉只是一個”新生兒“,他無論從流程還是科目等各方面來說,都是不太健全的。

因爲在盛唐時期,擁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唐太宗貞觀之治已經成爲了歷史,初創武舉只是爲了培養勇猛的士兵而非運籌帷幄的將軍。

所以在這一時期,國家需要的大部分還是能夠守成治國的文臣,而非戰鬥的武將,這也是死武舉較爲落後的重要原因。

而武舉一經創辦,立即就風靡全國,因爲好多讀書方面不行但身體較爲強壯的一類人除種地以外又多了條登科入仕的好途徑。

救唐朝於水火當中的名將郭子儀,就是通過唐玄宗開元盛世時舉行的武舉異等出身,可見武舉也有着很深的歷史影響。

科舉分兩大類,爲何文舉盛行,武舉卻鮮爲人知? 第4張

武舉的創辦,也爲後世王朝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模板,在後世的不斷完善修改下也逐漸趨於成熟。

武舉的發展與廢止

衆所周知武舉與文舉同級,那麼文舉中既然有狀元郎,武舉中也應該有。武狀元一稱第一次設立在重文抑武的宋朝時期。

在宋朝開始,武舉才被正式列入整個科舉體系當中。但是文舉早就已經是人們登科入仕的主要途徑。

武舉較爲落後的原因不僅僅是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還有當時文化氛圍極爲濃厚,紛紛都想成爲蘇軾那樣的文學大家。

但在宋神宗的時候,國家軍事方面實在是太落後,與侵略者的戰鬥接連失利,於是皇帝重振武舉,培養將士人才。

科舉分兩大類,爲何文舉盛行,武舉卻鮮爲人知? 第5張

這時候的武舉已經不單單是憑藉力氣,還包括對於兵法上的見解以及一些軍事謀略,這就是爲了培養將才而改進的。

到了元朝,武舉就徹底廢止了,但文舉還依舊盛行於天下。這是因爲執掌天下的是蒙古人,他們並不需要異族有習武之人。

這也是爲了他們對天下的統治所考慮,但只是不需要武將,治國的文臣還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這一時期文舉再次昌盛武舉變得暗淡。

到了明清時期,武舉正式改名爲武科,直到成化十四年,在太監王直的建議下,武科也相繼設立了鄉試和會試。

但由於明朝開國時是由征戰取得了天下,因此開國之後就封了許多的將軍武職,且這些武職大多都是世蔭承襲的。

所以在有明一朝,通過武舉而獲得武職的人是少之又少,反而在這一時期文舉又一次被改進,大致成爲了八股文結構。

科舉分兩大類,爲何文舉盛行,武舉卻鮮爲人知? 第6張

這對士子們登科入仕可謂是又一次放寬了限制,但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被束縛,因此這一時期武舉也稍遜於文舉。

到了清朝,文舉與武舉的距離才被拉近,因爲這一時期清朝的統治者並沒有像元朝一樣輕視漢族文化。

反而爲了穩固統治,大力地繼承了漢文化,武舉也被重視起來,這是因爲清朝本來就是以武治國的。

我們都看過的《武狀元蘇乞兒》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裏面也大致還原了清朝武舉的考試程序以及辦法。

武狀元不僅由皇帝親自接見,而且還會舉辦”會試宴“來慶祝,可以說在有清一朝,武舉的地位達到了巔峯。

但就算武舉地位再被重視,它也完全不能和文舉相提並論,這是因爲舉辦武舉大多是爲了一旦有戰爭發生可以及時供應將才。

科舉分兩大類,爲何文舉盛行,武舉卻鮮爲人知? 第7張

但在守成治國時期,國家主要需要的還是能夠爲皇帝在治理國家以及朝政上出謀劃策的文臣,而非馳騁疆場的武將。

雖說武舉和文舉都是爲國家推薦人才的方式,但歷朝歷代的皇帝最爲忌憚的還是拿下手握重兵的將軍而非無縛雞之力的文臣。

結語

總而言之,文舉的不斷髮展和長盛不衰還有武舉的時而振興時而廢止,都是爲了迎合統治者的利益而言。

歷朝歷代皇帝的執政態度以及治國方針也影響着武舉命運的昌盛與衰落,社會是和平還是動亂也是影響武舉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