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本將在泰山舉行封禪,爲何武則天要改至嵩山舉行?

本將在泰山舉行封禪,爲何武則天要改至嵩山舉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武則天,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說起武則天來,大家都不陌生,她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獨一無二的女皇帝。她不惜標新立異,變革宗廟、明堂、封禪諸多傳統禮制。她稱帝前後,曾對封禪禮制多次變革: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初一,唐高宗封禪泰山。這是大唐立國48年後,皇帝第一次行封禪泰山禮。武則天雖以皇后身份隨從,但她纔是這次封禪禮真正的幕後推動者和獲益者: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唐高宗很痛快,也很“感動”地允准行“禪”禮時,武則天、王太妃可以以亞獻、終獻身份,真正參與祭禮。

武則天稱帝后,更是毅然變更封禪禮的舉行地點,將在泰山舉行的封禪禮,改至嵩山舉行。萬歲通天元年(696年)臘月十一、十四日,武則天率李氏、武周宗室、文武百官、蕃夷酋使,分別在嵩山峯頂、少室山下趾東南降禪壇行“封”、“禪”禮;且分別以武氏祖考、祖妣配享昊天上帝、皇地祇,極可能以魏王武承嗣爲亞獻,樑王武三思爲終獻。以此昭告天下:天命已改,武周代唐!武則天爲何要一反常規,在嵩山行封禪禮?難道僅僅是她不喜循規蹈矩、喜歡標新立異的習性使然嗎?細稽史籍有關記載,這次地點改易,緣由頗覆雜。

本將在泰山舉行封禪,爲何武則天要改至嵩山舉行?

概言之,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政治文化中心的移易

夏、商定都於河洛地區,周、秦、漢定都關中、洛陽,使河洛地區、關中地區較長時期成爲王朝政治中心。但因天災人禍,這兩區域的文化一直落後於文明積澱深厚的齊魯地區。漢武帝時,河間獻王劉德向朝廷貢獻收自民間的藏書,魯恭王劉餘在今山東曲阜孔子舊居發現的孔壁藏書,成爲漢朝宮廷藏書的重要組成部分;秦皇、漢武欲封禪泰山,往往需徵集齊魯儒生議禮。從某種意義上說,齊魯地區隱然是秦漢時期國家文化中心。加之先秦時泰山被視爲“神山”,伏羲至炎黃諸遠古聖帝皆封禪泰山的說法、傳統“頑強”傳承,即便堪稱不世出梟雄的秦皇、漢武,也不得不在傳統面前,低下他們高貴的頭顱,“循規蹈矩”地踐行、傳承封禪泰山禮。

不過,隨着秦漢長時期以關中、河洛地區爲國家政治中心,各種資源自然源源不斷地向關中、河洛地區集聚,導致關中、河洛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迅速趕上並超越齊魯地區。魏晉南北朝時,關中、河洛地區雖迭經兵燹,但很多政權仍定都長安或洛陽,關中、河洛地區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維繫不墜。隋、唐皆定都長安,又以洛陽爲東都,使關中、河洛地區政治、文化中心地位持續強化。封禪禮由泰山移至嵩山,自在情理之中。

二、嵩山優越的地理位置

本將在泰山舉行封禪,爲何武則天要改至嵩山舉行? 第2張

作爲河洛地區的名山,嵩山備受時人推崇。有人稱它 “嵩維中嶽,洛陽下都。三臺崛起,五衢相映。風雨交會,實惟天地之中”,嵩山被認爲是天下的中心。同時,嵩山還被視爲 “仰通上帝之境,俯枕中樞之甸”的神山,自然適宜,且應成爲行封禪禮的場所。

此外,嵩山距武周“神都”洛陽遠較泰山近。在此行封禪禮,既可避免遠赴泰山造成的鉅額財富耗費,又可避長途跋涉的艱辛,還能避免皇帝因封禪泰山,而長時間遠離首都,極易給反對派提供有利時機,製造政治上不安全因素。魏晉之際,司馬懿父子利用皇帝離京,猝然發難,以晉代魏事,對後世帝王而言,可謂殷鑑不遠,值得警惕。

三、周代崇拜嵩嶽的影響

武則天在謀劃稱帝前,循例爲自己尋找顯赫祖先。她在史書中找到一條東周平王的小兒子姬武出生時, “有文在其手,曰‘武’,因以姓氏”的記載。據此將武氏始祖追溯至周文王姬昌,並追尊他爲始祖文皇帝,追尊姬武爲睿祖康皇帝,且以“周”爲代唐後的新朝國號。周人崇拜、祭祀嵩山,武周自莫能外,只能自覺繼承“祖先”的傳統禮儀。

四、佛教的興盛及武周佛教政治化

佛教本是古代印度興起的一種宗教信仰。大概在兩漢之際,佛教隨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永平十四年(71年),漢明帝詔令在嵩山玉柱峯下修建被後世稱作“中國第一菩提道場”的大法王寺,嵩山成爲中原地區佛教傳播中心之一。唐代,佛教愈加興盛,嵩山佛教中心之一的地位日益鞏固。

武則天自小受信仰佛教的母親影響深刻。唐太宗去世後,她和太宗其她妃嬪循例出家爲尼。兩年多的寺院生活,使武則天對佛教的教義、生活感悟更深,皈依之心彌堅。當然,作爲一代政治女傑,佛教對武則天而言,可不僅僅只是緩解心靈苦悶、尋求精神慰藉的手段,還變作她神化自己、打擊政敵的利器。

本將在泰山舉行封禪,爲何武則天要改至嵩山舉行? 第3張

衆所周知,建立唐朝的李氏出身卑微,在門閥政治餘風未歇的隋唐之際,門戶卑微成爲李氏一致命短板。儘管唐初統治者僞託出自隴西大族李氏,但仍嫌不夠顯赫,只好追溯至春秋時的老子。託名老子創立,迭經魏晉已興盛的道教也因此得到唐初統治者青睞,儼然以“國教”自居。武則天以周代唐,引起李唐宗室和部分臣僚激烈反抗,其中不乏打着老子和道教旗號造反者。

因此,武則天勢必要尋找一種新宗教,來取代道教的地位,摧毀政敵的精神憑藉。她自小信仰,且魏晉以來即與道教爭競不休的佛教,自然成爲首選。一些佛教徒也希冀依傍朝廷,爲佛教和個人博取更大利益。永昌元年(689年),一個法號叫法明的僧人僞撰《大雲經》,進呈朝廷,內有 “太后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爲閻浮提(佛教術語,人世間之義)主”等語,恰符武則天製造天命在己輿論造勢的需要。她欣然詔令 “兩京(長安、洛陽) 諸州各置大雲寺一區,藏《大雲經》,……其撰疏僧雲宣等九人皆賜爵縣公,仍賜紫袈裟,銀龜”,武則天封僧人爵位(縣公),賜袈裟、龜袋,開創了佛門封爵的先例。次年,武則天正式稱帝,即以“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教之上”。嵩山作爲佛教名山重鎮,自然頗得武則天青睞。

五、魏晉以來帝王、儒者的設想

封禪嵩山的實踐系武則天首創,已無疑義;但設想的首創權,無論如何扯不到武則天頭上去。現有史書記載表明,西晉人袁準,應是第一個公開呼籲封禪嵩山的人。他援引管仲所說的大禹禪會稽事,提出 “會稽而可禪,四嶽皆可封也”。既然五嶽都可行封禪禮,洛陽、嵩山較其它四嶽,更宜行封禪禮: “洛陽者,天地之所合;嵩高者,六合之中也。”

本將在泰山舉行封禪,爲何武則天要改至嵩山舉行? 第4張

如果說袁準只是“紙上談兵”,唐太宗、唐高宗可都曾想封禪嵩山。當魏徵以路途遙遠、靡費過度等理由諫阻他封禪泰山時,唐太宗說: “嵩高既是中嶽,何謝泰山?”並表示若封禪嵩山,則魏徵上述兩個理由,就不再成立。唐高宗乾封元年封禪泰山後,雖病仄仄地,卻“欲遍封五嶽”。所以,前賢先帝的言論、設想,對武則天或許都有一定影響。

武則天稱帝后,在嵩山而非泰山行封禪禮,除不喜循規蹈矩,喜歡標新立異的心態使然外,隋唐時期較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文化中心的遷移(由齊魯→關中、河洛);嵩山距神都洛陽較泰山近得多,封禪嵩山可避免封禪泰山造成的長途勞累、耗費巨大、帝位長期空虛等弊端;武則天自承先祖的周代天子崇奉嵩嶽;作爲佛教信仰者,及利用佛教打壓李唐皇室尊崇的道教,武則天自然會對佛教名山嵩山興趣滿滿;袁準、唐太宗、唐高宗等前賢、先帝封禪嵩山的經典依據及設想等,都對武則天變革封禪地點,或多或少有一定影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