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朝官場上的“雜出身”,大體上可以分爲哪幾種?

宋朝官場上的“雜出身”,大體上可以分爲哪幾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宋朝官場上的“雜出身”究竟是些什麼樣的官員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隋朝建立的科舉制度經過唐朝和五代的幾百年演變,在宋朝基本成爲完善的科舉制度。從出身上講,宋朝官員分爲兩種:一是通過科舉當官的,即“有出身”;另一種則是所謂的“雜出身”。

宋朝官場上的“雜出身”,大體上可以分爲哪幾種?

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通過科舉當官的“有出身”官員是比較好理解的,但是對於宋朝所謂的“雜出身”官員就不是那麼清楚了。那麼宋朝官場上的“雜出身”官員究竟是些什麼樣的官員呢?

宋朝官場上的“雜出身”實際上是“無出身”、餘人的合稱,大體上可以分爲以下幾種:

一是“恩蔭補官者(門蔭補官者)”。根據宋朝的制度,皇親國戚與中高級官員的子弟親屬乃至門客僕役都可被授予官職。根據史料統計,這種直接靠關係當官的人在宋朝基層文官佔據多數。

二是“通過諸科考試合格者”。與明清不同的是,宋朝科舉考試科目數量很多,其中“九經”地位最爲尊貴,被視爲正經的科舉出身。而通過其他科目考試當官的人就被稱爲“雜出身”。

三是“流外入仕者”。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宋朝流內官員與流外吏員之間存在幾乎難以逾越的鴻溝。不過宋朝規定也可以授予某些吏員官員身份,這就是“流外入仕者”。

宋朝官場上的“雜出身”,大體上可以分爲哪幾種? 第2張

但吏員成爲“流外入仕者”的難度極高,不僅要立下很大的功勞,還要一輩子不犯任何錯誤,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流外入仕”的官員品級和影響都很低,與獲得的難度不成正比。

四是“攝官轉正者”。當時宋朝有些地區教育水平比較低,當地人很難通過正規科舉當官。於是宋朝便在這些“高考荒漠”專門設立“攝官考試”,考上攝官的人在下層幾年後有機會轉正。

五是“進納補官者”,也就是花錢買官。科舉制完善的一個副作用就是科舉選拔的官員不夠用 ,這就爲買官提供了土壤。之後的元朝和明朝都有合法買官的制度,清朝更是將其發展至頂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