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原來明清官吏的來源都是捐官而來,捐官具體分爲哪幾種?

原來明清官吏的來源都是捐官而來,捐官具體分爲哪幾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捐官,也就是納捐買官。這項制度始於秦,是專制國家施行的一種用捐款換取官職的手段,也是明清官吏的來源之一。清代的“捐官”名目繁多,大體分以下幾種:

一是“捐實官”。這種花的錢最多,但也不是捐了官就能當差,而是有機會時補缺,沒有缺的時候就等着吧。不管捐的是京官還是外官,程序都是這樣。這時候,捐官只是有了個虛銜,沒有實權,要想補缺,得去吏部報到,稱爲“投供”,然後抽籤分發到某一省候補,當然也需要更多的銀子去活動關係。

原來明清官吏的來源都是捐官而來,捐官具體分爲哪幾種?

二是“捐出身”。大概有兩種:一是“記名”,主管官吏記下你的個人信息,恭喜你,這代表你有做什麼什麼官的資格。如果你們家很有錢,你也不想費力去做什麼官,那就不用再花錢了,你已經可以穿着官服出去顯擺顯擺了。(紈絝子弟既視感!)第二種是捐“虛銜”、“頂戴”。這是一種類似榮譽職稱的東西,你可以享受一些特殊身份纔有的配置,比如穿戴這種官品的官服呀,使用官用的車輛馬匹呀等等。

三是“官再捐官”。顧名思義,就是捐官的人本來就是官來着,比如後補的官花一筆錢可以補缺,被革職的官花一筆錢可以復職。

四是“捐考試資格”。就是花一筆錢買一個“監生”,取得考舉人的資格。“監生”,就是網子監中讀書的學生。這種“監生”是拿錢買的,所以經常被社會上的人看不起。

原來明清官吏的來源都是捐官而來,捐官具體分爲哪幾種? 第2張

捐官的人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商人,做生意發了財,但社會地位低,被人看不起。這時候捐個官就可以擡高身價,與地方官稱兄道弟、平起平坐,出去辦事面上也倍兒有光。另一種,雖是官宦子弟,但科舉考試老是考不上,家裏也一般般,不是什麼大貴族,總得有個謀生之道,那就捐個官吧。

清代捐官之風大盛,而冗員大多數得不到實職。花錢補上實缺的呢,大多沒什麼才幹,平庸至極。更有甚者,“千里爲官只爲財,”爲了賄賂上司,也爲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慾,他們只會變本加厲,搜刮民脂民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