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官話”指的是什麼?古代“官話”分哪幾種?

“官話”指的是什麼?古代“官話”分哪幾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官話”指的是什麼?古代“官話”分哪幾種?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要說哪國語言最多,恐怕只有中國了,基本每個地方的語言都會不一樣,我們俗稱爲方言。但是在現如今如果遇到不是一個地方的話,我們都會用普通話來交流,在古代沒有普通話的話,他們交流就用官話。

“官話”指的是什麼?古代“官話”分哪幾種?

漢族的先民開始時人數很少,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者集體向遠方遷移,或者跟異族人發生接觸,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產生了分佈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漢語方言分佈區域遼闊,使用人口在9億以上。

官話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一般所謂"大北方話"。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近1000年來,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唐宋白話到元曲到明清小說,都是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創作的,再加以北京爲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從元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臟地帶,向來官場上辦事交際,都使用北方話,因而有"官話"的名稱。實際上它是漢語各方言區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際語言,現在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就是在"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通行地域 官話方言通行於長江以北各省全部漢族地區;長江下游鎮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帶;湖北省除東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區;廣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區;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少數民族區域以外的全部漢族地區。此外,在非官話方言區中。還有少數由於歷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話方言島。如海南島崖縣、儋縣的"軍話",福建南平城關的"土官話",長樂洋嶼的"京都話"等。使用人口 7億以上。

“官話”指的是什麼?古代“官話”分哪幾種? 第2張

分區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爲 4個支系,即4個方言片(或稱 4個次方言):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

華北官話 即狹義的北方話,它通行於北京、天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其中東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山東、河南的官話各有特色,近來有的語言學者認爲可以另立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兩支。其中中原官話包括山東、河南部分地區以及長江以北的徐州、阜陽、陝西的西安、山西的運城等地區。

西北官話 通行於山西、陝西、甘肅等省以及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官話。山西及其毗鄰陝北部分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保留古入聲字,自成入聲調,不同於一般西北官話,也不同於華北官話,近來有學者認爲可根據"有入聲"這一特點另立"晉語",從官話方言中獨立出來。與此同時,有學者提出西北官話作爲官話方言的一支,範圍宜縮小到只包括甘肅蘭州、寧夏銀川等地的方言,改稱"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 通行於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東南部、東部除外)、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漢族地區以及湖南、廣西兩省北緣地帶。西南官話地域遼闊,但內部比較一致。

江淮官話 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安徽省長江兩岸地區,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徐州一帶除外),長江南岸鎮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區,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帶。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中內部分歧較大、語言現象較爲複雜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帶方言,有許多與衆不同的特點,歷來不少語言學家認爲可以從官話方言中分出,獨立爲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其實在古代官話的原義是官場上面說的話,學會了官話才能更好的適應官場,才能一路平步青雲。

那麼,在官場上怎麼樣纔算是會說話了?大致來看,只要具備這六條,任何爲官者都會無往而不利。

第一,說裝腔作勢的官話

官話的含義是多個方面的,首先是官話必須是能讓人聽得懂的北方話。這很好理解,比方說一個廣東籍官員要是用一口流利的粵語和上司對話,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官話早在六朝時就已經形成,當時南方官員多以學說北方官話以彰顯政治地位。元明以後,還將是否會說官話列入入仕的基本條件。

另一方面,大概是由於不少當官的說官話時,尤其是在對老百姓或屬下說話時,多拿腔捏調,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彰顯身份。而且越往後這種趨勢就越明顯,甚至鄉音輕重往往和官位高低呈正比,即官位越高,允許保留鄉音越重。

再從社會角度出發,官話又可籠統稱爲當官人的行話,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話,比如“殊與體制不合,所請毋庸置議”、“務須籌酌妥當,再容請示辦理”,這些套話往往三言兩語就可把屬下和百姓所請輕鬆打發,叫你急不得、惱不得。

第二,說溜鬚拍馬的奉承話

古代官吏的考覈、升降、榮辱、賞罰都由上司掌控,所以不管是什麼人,只要還想在官場上混下去,就不能不以取悅上司爲立身之本。取悅上司的辦法很多,但最省錢最保險的大概還要首推說奉承話。俗話說“千錯萬錯,馬屁不錯”,又說“舌頭上打個滾,翻過來不蝕本”,這都是對當官說奉承話的生動表述。

最爲普及的官場奉承話,當然還是對皇帝的歌功頌德,只有擅長說話,特別是能說奉承話的人才能取信久任,否則大多幹不長,因此可以說奉承話得以在官場盛行,歸根結底還是由體制決定的。

第三,說陳詞濫調的套話

套話是指在交際應酬中的客套話,又是指各種公式化的官場詞語。比如官員彙報徵收賦稅時有“有徵無解”、“通融撥給”,彙報救災恤民時則“勉力捐賑”、“漸有起色”,彙報反腐清查時則“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等等。

在覲見皇帝時,謳歌大好形勢或頌揚聖主英明什麼的,也有許多套話。康熙晚年曾在一次與大學士等談話中就有感慨:諸如勵精圖治、健行不息、聖不自聖、安愈求安之類的,不過是敷陳頌揚套語,此等粉飾浮語,盈溢於耳。

第四,說不切實際的空話、大話、假話

官場流行語中“假大空”是必不可少的,大話一般是出於迎合領導的意思,以表示忠順。比如西漢惠帝時,上將軍樊噲慷慨激昂說:“臣願將十萬兵,橫掃匈奴!”其他人也同聲附和。唯獨季布說:“樊噲可斬也!”爲什麼呢?因爲當年劉邦親率四十萬兵,照樣被匈奴打敗,現在你樊噲以十萬兵便可橫掃匈奴,不是當面期瞞嗎?可呂后卻不以爲然,沒把季布的話當回事。

第五,說迎合上司的順話

官場的遊戲規則是惟上是從,凡事不計其他,只求對上有交代,所以要麼不發言,發言必是附和領導。大凡是做領導的都不喜歡當面抗爭的下屬,都愛聽順從話,最討厭的就是像海瑞那樣的部下。即便是聖明如唐太宗那樣的皇帝,也逃不過這一鐵律的支配。

我們知道,魏徵經常和太宗爭辯,所以太宗有時很不喜歡,會發出“會須殺此田舍翁”。但與此對應的是,宇文士及卻很會說話,他說:“朝廷開會,羣臣總是說陛下的不是,惹得陛下不悅。現在臣等倘使不說幾句順從話,陛下雖貴爲天子,還有何樂趣?”太宗一聽覺得很有道理,馬上將這個會說話的宇文士及提升爲中書令。

“官話”指的是什麼?古代“官話”分哪幾種? 第3張

第六,說趨利避害的活話

上司恩威莫測,下官動輒得咎,保官其實比求官更難,所以無論是說話還是公文,都要趨利避害,老成圓滑。舉個例子,比如地方上申報水災,怎樣向上級報告就是個藝術活。凡破堤之險、災民之慘、損失之大,一定要儘量從虛從輕,以免追究失於防範、河工不固等責任。

以上這六種官話是封建時代爲官者必須要遵從的,不管朝代如何更迭,“真理”卻永遠不會覆滅。可以說,一旦掌握了這些說話技巧,最少也能保證官位不失,好一點的則是平步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