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長安作爲千年古都,爲什麼盛唐之後便隕落?

長安作爲千年古都,爲什麼盛唐之後便隕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地處關中平原中部,素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美譽,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10世紀間,曾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西安與羅馬、開羅、雅典並稱爲世界四大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來征戰,惹人關注的從來都是奇謀猛將,殊不知任何一場戰爭從決定開戰就一定是始於地理,所有的戰略戰術都將圍繞地理這個人力難以征服的因素展開。盛唐萬邦來朝,開了漢族最鼎盛的時代,長安作爲千年古都, 爲何盛唐之後光輝不再,真的是盛極而衰嗎?

佔形勝之地——大唐一統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從大興(長安)遷都洛陽,大興從此作爲陪都,盛極的隋朝陪伴着他的君王開始轟轟烈烈的最後時光,修運河、興科舉、伐吐蕃、徵高麗,一系列的國之大事壓垮了這個新興的王朝,天下崩亂。

唐國公李淵趁天下大亂,太原起兵。此時中原大地上,富甲天下的洛陽彷彿一塊磁石,吸引着天下羣雄圍繞他展開一系列的火拼,李密王世充宇文化及甚至河北竇建德都對洛陽虎視眈眈。

而此時的李淵卻反其道而行,從山西經汾河谷道攻佔了長安,並順利接手了四川,建立起“山西+關中+四川”的根據地。而他也是最後一個靠着關中+四川模式(此前有秦、漢)一統天下的開國君主。

長安作爲千年古都,爲什麼盛唐之後便隕落?

有意思的是這三個地方在中國地理上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形勝之地,忽略中原大地上的小山包和丘陵地區,將中原(蒙古和青藏不算)大地去零求整來看,一共有4個高大的盆地凸起,分別是燕山盆地(現北京河北)、太行山盆地(現山西)、陝西盆地、四川盆地。而其中李淵佔了其三,對整個中原呈居高臨下的戰略姿態,而內又有盆地平原的豐饒物產。

這三個高大的形勝之地由東北到西南長長鋪開,藉助地勢足可固守,李淵正是靠着這片形勝之地,對內慢慢清洗勢力範圍之內的劉武周、薛仁杲之流,對外待得中原各勢力圍繞洛陽戰至疲敝之時,再一舉興兵出關東統天下。此後大唐即使經歷動搖國本的“安史之亂”,這三地亦始終控制在中央政權手中,這也成爲大唐平定叛亂的重要原因。

山西+關中+益州形勝之地成爲大唐一統在“地利”層面的決定性要素。

長安最後的輝煌——地理造成的大唐財政困局

在李淵攻佔關中後,迅速獲得了以韋裴柳薛楊杜六姓爲首的關中士族的鼎力支持,此後二百年關中士族始終是大唐最堅定的支持者,與大唐共創了前無古人的盛世王朝。而李唐也投桃報李將國都定在長安,更加富饒和發達的洛陽成爲陪都。

長安作爲千年古都,爲什麼盛唐之後便隕落? 第2張

武周代唐時期,武則天遷都洛陽,亦有規避與關中士族正面衝突的原因,唐玄宗反正之後則立刻遷回了長安,充分說明了關中士族與李唐皇族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關中士族在大唐一統天下和開創盛世中有着無可取代的作用,然後過於依賴此股勢力的大唐也受到了極大的反噬,關中地理上的弱勢是終大唐二百八十九年國運都無法逆轉的大勢。

八百里秦川,坐擁沃野千里,關中四塞以爲屏障,又兼四川魚米之地供養,千古以來都是中國地理上的強勢之地,爲何偏偏在大唐變爲地理上的弱勢之地呢。

因爲地勢是不變的,但是環境會變。

其一、鄰居不同了

中原王朝歷來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勢力的侵擾,而自古以來少數民族威脅多在從山西雁門到關中北塞蕭關之間,定都長安僅需防禦北面一面即可。(東漢雖被西部羌亂擾動百年,但東漢中心在洛陽,始終屬於邊關之亂。)

而大唐卻面臨着更強勢的鄰居,北有突厥虎視眈眈,西南有崛起的吐蕃威脅,而供養關中的四川之地卻又受到西部吐蕃和南部南詔國的壓力,這一切共同導致了一個重要問題——“長安不安”,隨之而來的則是爲保護國都,需要消耗更多資源。

更遠的地方,在遙遠的西域,爲保護供養大唐重要的財源——絲綢之路,大唐還需面對西域甚至更西之地的大秦國的騷擾,整個大唐朝,屬於國家的兵力財力過多消耗在長安,導致國家無力供養,進而應發後期的“藩鎮割據”時代。

長安作爲千年古都,爲什麼盛唐之後便隕落? 第3張

其二、關中不同了

秦漢之時,關中確實是沃野千里,膏腴之地。然後經過人類千年來的高頻活動與開發,關中沙漠化已現端倪,關中物產完全無法獨自供給一個大一統王朝的中心。

漢末三國魏伐蜀,關中卻無力供養征伐大軍,蜀滅國之戰的糧食還需從壽春屯田基地調度,南北朝時期各路少數民族又圍繞長安我方唱罷你登場,進一步加劇了關中的衰落。

其三、則是江南大發展與關中沒落的矛盾

隋時的江南已經獲得極大的發展,兩淮之地成爲大一統王朝重要的錢糧之地,江南(長江以南)人口已達中國總人口40%以上,長安與江南相隔過於遙遠,相比長安,洛陽在這個南方大發展的階段獲益更多。

江南錢糧經大運河抵達洛陽,再從黃河逆流而上源源不斷地輸入長安,成爲大唐早期的經濟路線,這個路線不受到大的破壞的情況下,雖然由於漫長的運輸導致損耗高企,但是財大氣粗的大唐完全可以承受。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則是非常清晰地看到的大唐經濟命脈過長,資源產地與消耗地相隔太遠的問題,並針對性的定下計策從而對大唐經濟產生了極其恐怖的破壞力。

安祿山自幽州起兵,在早期他的指揮水平無疑是偉大的,他清楚地找到了大唐的“七寸”,安祿山起兵後風馳電掣快速全佔河北,然後渡河佔領洛陽,這一切只用了三十四天。洛陽是大唐運輸線的心臟。

長安作爲千年古都,爲什麼盛唐之後便隕落? 第4張

洛陽丟失後江南錢糧只能走一條更遙遠的道路,從兩淮經長江到襄陽入漢水抵達漢中,再從漢中走陸路翻越秦嶺送達長安。若非安祿山大軍遲遲無法攻下睢陽(現河南商丘)與南陽,連這條如同“長征”一般生命線也要被切斷。

距離經濟中心太遠的政治中心實不可取,後來宋朝定都漕運發達的汴梁(現開封)則是充分地吸取了唐朝的教訓。

沖天香陣透長安——名城隕落

大唐的沒落中有長安地理原因的推動,但是晚唐能在藩鎮割據的亂世之中,再延百年國運則是拜關中形勝之地所賜。

“藩鎮割據”時代,各個藩鎮彼此默契的聯合,讓藩鎮從官位變爲世襲,但是他們又彼此防備。長安雖在經濟上有着種種問題,但是在軍事地理上的優勢是實實在在的,藩鎮們雖想拿下長安當個皇帝試試,但是誰又沒把握迅速拿下長安,萬一打到一半被別的藩鎮端了老巢怎麼辦?得益於這種藩鎮間的“囚徒困局”,同時巧合的是晚唐關中周圍的少數民族勢力紛紛沒落。這種僵持竟持續了百年。

長安作爲千年古都,爲什麼盛唐之後便隕落? 第5張

直到一個書生大喊“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隨即振臂一呼,打破了百年來的僵局,一舉攻破長安。

千年長安,從此退出中華歷史的主流舞臺,空餘滿城金甲,然而在盛唐,長安陪伴了一箇中國最具開拓力的中原文明,這是大唐之幸,也是長安之幸。

長安憑藉四塞之地的地理優勢,可謂中國最安全的古都,而然在經濟重心東移、南移的大趨勢下,難免沒落。然後真正扯下關中沒落這塊“遮羞布”的卻是安祿山,安祿山的叛亂讓關中的不足盡顯,那麼關中的李唐王朝又是如何在逆勢下憑藉關中地利平滅安祿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