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唐朝之後長安成爲一座廢都 長安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

唐朝之後長安成爲一座廢都 長安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唐朝末期的長安經歷了什麼?爲何在此之後長安就成爲了一座廢都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前言:每一箇中國人,似乎都對長安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作爲十三朝古都,長安見證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脈絡,沉澱了從周朝到唐朝的深厚文化底蘊。長安憑藉着它絕佳的地理優勢,使得唐朝及之前朝代的帝王都將其作爲建都的不二選擇,但是爲何五代十國之後就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將首都建立於此了呢?難道是這裏的龍氣耗盡了嗎?

唐朝之後長安成爲一座廢都 長安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

長安

政治動盪,戰火紛飛

在唐朝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長安都是全國乃至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城市,即便它經歷了諸如安史之亂、吐蕃攻佔、朱泚兵亂等大災禍,但只要經過簡單的修復,長安依舊可以“神力如開元”。事實上,長安的衰敗要從一個叫做黃巢的人說起。

公元881年,黃巢帶領着軍隊殺入長安城,自立爲王,此後三年內,黃巢軍隊在城內四處殺戮,百姓民不聊生,但是這種毀壞程度與從前並無二致,主要的城市建築基本都完好無損。直到公元883年,各路藩鎮的唐軍攻破了黃巢佔領的長安城,一羣人如猛虎野獸一般在城內肆意的燒殺搶掠,致使“宮室、居市、閭里,十焚六七”。

晚唐詩人韋莊用一首《秦婦吟》描寫了長安城經歷劫難後的畫面: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蒼涼無故物。內庫燒爲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此後,長安內外接連興起大大小小的政治動亂,長安城的立都根基已然不穩,到了唐昭宗時期,軍閥朱溫強迫皇帝遷都洛陽,並向長安全體軍民宣佈“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就這樣,這座千古名城被毀於一旦,但與此同時,另外一座古城開封也正在悄悄的崛起。

但話說回來,政治動盪自古有之,爲何唐朝末期的政治動盪對長安的影響格外嚴重呢?這是因爲唐朝結束後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時期,每一個政權在定都的時候都選擇避開長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長安實在是沒有宮殿了。在這樣一個亂世,每一個政權都忙於戰爭,根本沒有時間重新修建宮殿,就這樣,長安的人口大多轉移到了洛陽和開封,殘破的長安長久沒有人進行修繕,就此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淪了下去。

唐朝之後長安成爲一座廢都 長安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 第2張

黃巢起義

水土流失嚴重,漕運功能退化

除了政治的原因,長安王氣消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環境的退化。以森林資源爲例,長安位於關中平原地區,本該是水土肥沃,森林密佈,沃野千里,但由於此地常年被王朝作爲都城,無論是建造宮殿還是居民生存都需要大量的木材做支撐,以至於到了唐朝最鼎盛的開元盛世,整個長安城附近已經沒有樹木可伐。

森林的大規模破壞帶來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先秦時期,關中地區水源非常豐富,有“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水環繞的盛景,但失去了森林的涵養,水資源急劇減少,不僅大河的流量縮小,連衆多人工渠道都相繼乾涸了。

古代不比現在,有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從前國家的運輸大多要依靠河道漕運,水資源的退化讓長安的漕運功能日漸衰退,富庶程度也大不如前,相對來說,開封和洛陽地區水資源要豐富的多,在運輸方面也比長安更有優勢。所以趙匡胤在考慮大宋都城的地址時基本是在開封和洛陽兩座城市內做選擇,長安基本沒有被概括在內。

唐朝之後長安成爲一座廢都 長安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 第3張

長安

國家矛盾出現變化

長安之所以能夠成爲十三朝古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優越。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夠打敗六國統一天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他六國軍隊很難攻近函谷關。漢高祖劉邦本來是楚人,但他依然選擇在秦朝的領地上建都,考慮的主要還是安全問題。

唐朝之後長安成爲一座廢都 長安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 第4張

函谷關

但是,到了宋朝,國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敵人發生了變化。宋朝要防守的並非是國家周圍的各個諸侯,而是北方的衆多少數民族,比如契丹、党項、女真等。此時把都城定於函谷關包圍的長安城中意義不大。當然定都開封也不是最安全的選擇,但是開封豐富的物資可以給國家提供足夠的戰略支持。

其實,宋朝的南北戰事也並沒有很多,尤其是在澶淵之盟建立之後,南北出現了百年的和平局面,大宋似乎沒有面臨什麼威脅。再後來,元朝由少數民族建立,南北矛盾基本消弭,明清兩代將都城建在了更加適合生存和發展的北京,自然也就不會再考慮常年不用的長安了。

參考文獻:《舊唐書》《資治通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