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什麼是子午谷奇謀?應該怎麼去理解?

什麼是子午谷奇謀?應該怎麼去理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興六年,諸葛亮首次出兵北伐時,蜀漢名將魏延提出了由子午谷進軍攻克長安的軍事計劃。接下來本站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那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有多少可行性,爲何諸葛亮就是不採用呢

一,奇謀版本

衆所周知由於《三國演義》的流行,所以三國故事在民間的知名度很高,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導致三國中的許多事情也時常成爲人們爭論的焦點,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就是焦點中的焦點。

可根據《三國志》和《魏略》這兩部史書的記載,“子午谷奇謀”其實存在兩個版本,相互之間有很大差異。船長就先從介紹這兩個版本的具體內容及真實性入手,來分析該謀略的可行性。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爲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卷四十)

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兵北伐,都要向他請求分兵萬人,好讓自己帶領他們從小道進軍,就像韓信暗渡陳倉那樣,與諸葛亮率領的主力在潼關會師。但諸葛亮每次都不答應,魏延因此嘲笑諸葛亮膽怯,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夏侯楙爲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羣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穀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爲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魏略)

什麼是子午谷奇謀?應該怎麼去理解?

魏延向諸葛亮提議說:“現在鎮守長安的是魏將夏侯楙,而他年少無知,膽小無謀,只是憑着駙馬的身份纔出鎮關中。現在只要丞相給我五千精兵和五千運糧兵,那我就從褒中出發,沿着秦嶺向東走,穿過子午谷北進,不出十天就能到長安。夏侯楙聽說我來,一定會乘船逃走,而長安城中只會剩下御史與京兆太守等不懂軍事的文官。長安糧庫與百姓的穀物足夠我部食用並堅守二十天。等到丞相率軍從斜谷與我匯合,那咸陽以西就可以一舉平定了。”

二,版本真實性

《三國志》的作者爲陳壽,《魏略》的作者爲魚豢,二人都爲魏晉時期的史學家,只不過陳壽原爲蜀漢官員,魚豢原爲曹魏官員。雖然兩部史書都是私人編纂,但《三國志》的知名度遠高於《魏略》,自然陳壽的知名度也比事蹟不詳的魚豢高很多。

陳壽治史嚴謹,對於史料的取捨十分審慎,凡是可信度不高的一律不予採納,所以《三國志》的可信度很高。魚豢治史寬鬆,對於史料的取捨沒有陳壽那麼嚴謹,力求詳細全面,哪怕是可信度不高的史料也會予以採用,因此《魏略》的可信度沒有《三國志》那麼高。

《三國志》魏延計謀的內容過於簡略,沒有詳細的實施計劃;而《魏略》的魏延計謀則漏洞百出,不太可能實現。

首先長安是關中重鎮,安西將軍夏侯楙不太可能冒着殺頭的危險而放棄長安逃走;其次長安城池堅固,魏延帶領的一萬軍士是急行軍,沒有攜帶攻城器械,很難攻克長安;最後哪怕魏延攻克長安,中原魏軍主力也會迅速支援關中,他也不一定能堅守住二十天,何況諸葛亮的主力也未必二十天就能到長安與他匯合。

魏延與諸葛亮都是蜀漢官員,二人詳細商討伐魏的計謀連原爲蜀人的陳壽都不清楚,那魏人魚豢自然不可能比陳壽更清楚。況且陳壽與魚豢都活到了西晉時期,那魚豢所寫的子午谷奇謀陳壽也肯定是清楚地,之所以沒有采用就是因爲可信度不高。

三,可行性高低

什麼是子午谷奇謀?應該怎麼去理解? 第2張

魏延鎮守漢中多年,使得魏軍不敢入侵,況且他還打敗過曹魏名將郭淮與費瑤,可見其軍事能力不差。既然他敢提出伐魏的“子午谷奇謀”,那就證明該謀略有一定可行性。可惜《三國志》的記載過於簡略,沒有具體實施步驟,因此無法判斷可行性的具體程度。《魏略》的記載則可信度不高且漏洞太多,沒有多少可行性。

《三國志》沒有提到魏延走不走子午谷,只是說是從其他道路進軍。那麼魏延有可能率軍走子午谷,也有可能不走子午谷,因此他的計謀能不能稱爲“子午谷奇謀”是存疑的。況且《三國志》提到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征都會要求異道進軍,那子午谷只能在第一次北伐時使用,第二次就不行了。所以魏延北伐一定還有其他道路攻打關中,所以“子午谷奇謀”可能並不存在。

四,諸葛亮不用原因

諸葛亮之所以不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方面是因爲其性格謹慎,認爲魏延之計過於冒險,不如自己從平坦大道進軍而奪取隴右,那樣萬無一失;另一方面是認爲魏延計謀成功的可能性較低,而蜀漢本身實力就弱,承受不了那麼大的損失。另外隴右產馬,地勢平坦,便於屯田,加之諸葛亮對奪取隴右籌謀很久,自然不會採納魏延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