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仁宗、宣宗、孝宗有何作爲?爲何會被明史誇讚?

仁宗、宣宗、孝宗有何作爲?爲何會被明史誇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仁宗、宣宗、孝宗有何作爲?爲何會被明史誇讚?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明史·孝宗本紀》在結語中曾有這樣一則定論:“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修《明史》的史官認爲,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這兩位馬上皇帝外,也就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祐樘還算過得去。

明太祖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又有“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功績護身,所以,即使他殺官員如草芥,高度集權於一身,也只能讚揚而不能批評。

明成祖朱棣犯上作亂,史官也批評他“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但他畢竟創造了有明以來唯一的盛世“永樂盛世”,且明朝唯一的銳意進取的開拓期就在朱棣執政時期,所以,功績上的認可能和朱元璋並列。

仁宗、宣宗、孝宗有何作爲?爲何會被明史誇讚?

至於其餘皇帝,基本上都是守成之君,且因爲明朝皇帝習慣重用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因此,除明末的崇禎皇帝因殉國頗受同情外,大多數明朝皇帝的評價確實不怎麼樣,《明史》爲何就偏偏從中挑出了“仁宗、宣宗、孝宗”作爲榜樣?

這三位皇帝執政時期,明仁宗和明宣宗時合稱“仁宣之治”,明孝宗時稱爲“弘治中興”,都是明朝比較和諧的時期,國家平穩發展,無大的外患內憂。

但平穩、和諧的發展並不足以讓史官對他們高看,平穩、和諧其實就等於是沒有太大的作爲。實際上,從明仁宗開始,明朝就放棄了對外開拓,後續的皇帝也永遠無法跟漢武帝、唐太宗這樣的皇帝相比。

可恰恰是這樣的執政思路,更符合儒家士大夫們主張的治國方式,比如,明宣宗放棄了明成祖主動出擊蒙古草原的戰略,撤回了徵安南的大軍,還終止了海洋開拓。

明孝宗時,爲迎合文官集團,主動收回東廠、錦衣衛的爪牙,明朝特務機構最軟弱的時期,除明末的崇禎皇帝執政時期外,大概就是明孝宗執政時期。

這些行爲都是讓文官集團讚揚的,不過,這些還不是最主要的,真正讓史官們把這三位皇帝單獨挑出來讚頌的原因是,他們三位皇帝主動給士大夫集團讓權和放權的行爲。

明朝文官集團的崛起就始於明仁宗、明宣宗執政時期,早前的朱元璋廢掉宰相制度,創立錦衣衛,朱棣殺掉方孝孺、解縉,創立東廠,在位期間把文官集團壓得死死的。

本來文官集團支持朱元璋立嫡,捧出來一個建文帝,可他在位沒幾年就被推翻,文官集團只能再次等待,並一力支持明仁宗繼位,終於也等到了開花結果。

明仁宗執政時,開始提高本爲皇帝祕書機構的內閣的地位,重視文官集團的建議,開始逐漸向文官集團放權,所以即使他在位時間只有一年,也被史官懷念:“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明宣宗時,更是直接把朱元璋和朱棣執政時期牢牢捏在手中的決策權下放了一部分給文官集團掌控的內閣,把朱元璋殺了幾萬人才收歸皇權的權力又分了一部分出去。

雖然明宣宗也相應提高了宦官的地位來制衡文官集團,但只要開了口子,給了文官集團權力,他們就能慢慢的把權力從皇帝那全部搶過來,因此,文官集團對明宣宗也是十分感激。

至於明孝宗,只說一條就夠了,《明史·孝宗本紀》中記載:"丙子,御經筵。丁丑,命儒臣日講。夏四月甲寅,以天暑錄囚。嗣後歲以爲常。"

仁宗、宣宗、孝宗有何作爲?爲何會被明史誇讚? 第2張

這段記載是說,明孝宗重開了經筵侍講,並定爲皇帝學習治國理政的主要途徑,這是最讓文官集團欣喜若狂的事,皇帝要主動接受儒家的洗腦,文官集團能不開心?

所以,明朝萬歷年間主修《國史實錄》的內閣首輔朱國楨還將明孝宗跟漢文帝、宋仁宗並列:“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後世誇讚明孝宗不好色,只娶一個老婆,生活節儉,性情寬厚,勤於理政,等等這些優點都不足以讓他跟漢文帝、宋仁宗並列,把他擡到這個高度的主因就是,明孝宗主動願意接受文官集團的儒家思想再教育。

明朝中後期,文官集團能凌駕於武勳集團,甚至有時還能凌駕於皇權之上,把大部分國家權力抓在手中,離不開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的放權舉措,所以,儒家門徒出身的史官對他們特別優待,並予以最高評價。

反觀那些大力支持宦官集團跟文官集團爭權的皇帝們,如明英宗、明武宗、明熹宗等,還有親自上陣跟文官集團打對臺的明世宗、明神宗等,大多就被認定爲比較昏庸的皇帝。

明末的明思宗(崇禎)要不是有殉國的榜樣擺在那,以他在位期間動不動就殺官員,換內閣大臣的履歷,估計也不會有好評價。歷史告訴我們,得罪誰也不能得罪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