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探索努爾哈赤與八旗制度的關係

探索努爾哈赤與八旗制度的關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即清太祖,他是建州女真首領、後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實際奠基者、八旗制度的創建者,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努爾哈赤與八旗制度

“淑勒昆都侖汗(即努爾哈赤)把聚集的衆多國人,都平均劃一,三百丁編爲一牛錄。一牛錄設厄真一人。牛錄厄真以下設代子二人、章京四人和村領催四人。四名章京分領三百男丁,編成塔旦。”這是《滿文老檔》太祖卷第一函第四冊記載的關於八旗制度的雛形—女真傳統牛錄製。

探索努爾哈赤與八旗制度的關係

後來,努爾哈赤在此基礎上,將牛錄組編爲四個“固山”,即“旗”,創建了後金耕戰合一的社會組織:黃、白、紅、藍四旗。後來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爲八旗,正式建立了八旗制度。

與此前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遼、金、元不同,這些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後直接接納了漢族制度的模式,雖然各有不同,但骨子裏卻是一模一樣的,他們直接從氏族部落制度躍至封建制度。而努爾哈赤創立的八旗是“滿洲八旗”,通過八旗這個紐帶,他把原來分散的女真人統一編制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八旗制度反映了女真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和變化。當時農業已經成爲女真的主要生產部門,鐵農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工商業的發展、商品交易的頻繁,使得滿洲民殷國富。八旗兵丁爲各部平民,八旗擁有耕地、牲畜或蓄奴數人,負擔兵役力役。

八旗中最具特徵的是兵民合一制度,平時耕獵爲民,戰則披甲爲兵,每個八旗平民都有出征廝殺的義務。各個時期斂丁披甲的比例不一,有時一牛錄出五十甲,有時一牛錄一百甲,有時一牛錄一百五十甲,大體上是三丁抽一。這樣,就建立起一支擁有精兵數萬的軍隊—八旗勁旅。

探索努爾哈赤與八旗制度的關係 第2張

八旗軍隊紀律嚴格、組織嚴密,當時傳言女真人不能滿萬,滿萬則天下無敵。努爾哈赤八旗軍隊開始有六萬人,後來發展到十萬人,更是天下無敵了。在這支軍隊面前,無論是形同朽木的明軍,還是李自成的農民軍,都仿若一羣烏合之衆,這是後金、清能夠不斷取得勝利,最終定鼎北京、入主中原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種以兵民結合、軍政結合、耕獵結合的制度,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三方面的職能。一方面滿足了向外擴張的需要;一方面便於對民衆進行統領;另一方面兼顧生產,爲戰爭備足良好的物質與經濟基礎,恰恰適合了不斷擴張的後金政權的戰爭需要。

努爾哈赤的絕對專權始終以諸貝勒大臣會議爲輔助,這既是女真氏族社會民主制的殘餘,也是努爾哈赤在頻繁征戰中集思廣益而後決策所必需。原則上,八旗的每個旗主互不統屬,看似獨立,因此有所謂的“八王共治”之說。

探索努爾哈赤與八旗制度的關係 第3張

實際上,這些都是努爾哈赤爲各旗主畫的一個滿足他們參政需求的“大餅”而已。作爲後金國汗,努爾哈赤和此後即位的皇太極一直都是八旗的家長和最高統帥,始終將大權握在手中。因爲他們清楚,自己對八旗的絕對控制,纔是實行專權統治的重要前提。

所以,在握有後金實權的諸貝勒大臣會議中,議政大權始終集中在努爾哈赤家族手中,並日益向最高權力者聚攏。比如後金建立前的與努爾哈赤有着生死之交的“五大臣”,其後四位年長子侄組成的“四大貝勒”,努爾哈赤家族將後金大權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八旗制度提高了滿洲人的戰鬥力,成就了八旗勁旅的功績,而將這些功績記載並流傳下去則有賴於努爾哈赤的另一項偉創:創制滿文。

經過幾個世紀的顛沛,女真文已殘缺不全,發佈政令要麼用蒙古文、要麼用漢語“代言”,使得政令傳達諸多不便,努爾哈赤便決定創制滿文,並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位大臣用蒙古文字與女真語音拼成滿文,作爲滿族統一的文字。有了文字,滿族歷史才能得以記載,人文社會的資料才能記錄下來。

探索努爾哈赤與八旗制度的關係 第4張

此外,滿文後來還成爲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橋樑,是滿族歷史上一個劃時代事件,是中華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也是東北亞文明史上一件大事。

統一女真部落、統一東北地區、制定滿族文字、創建八旗制度、促進滿族形成、建立後金政權……努爾哈赤用了34年的時間完成了崛起,完成了向朱明王朝宣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