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朝當初能夠擊敗匈奴 漢朝軍隊爲何卻不行

秦朝當初能夠擊敗匈奴 漢朝軍隊爲何卻不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秦朝軍隊很容易就能擊敗匈奴,而漢軍則不行,這是爲何?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秦始皇統一六國,曾派大將蒙恬率兵數十萬北擊匈奴,一戰便收復了黃河以南全部河套地區,之後有繼續北進,匈奴害怕秦軍,只能不斷向北遷移,不敢再南下牧馬。劉邦平定中原後,也派兵討伐過匈奴,而且還是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只不過最終沒能取勝,還被匈奴大軍圍困於白登山上七天七夜。

那麼秦朝軍隊能很容易戰勝匈奴,爲什麼漢軍卻不行呢?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秦軍的戰鬥力極強。秦朝軍隊在統一六國之前,就經歷了數百年的戰爭洗禮,老兵帶新兵,一茬接一茬,秦軍一直保持着強盛狀態,這點漢軍是無法比擬的。

劉邦的漢軍最初就是由一羣烏合之衆組成,從劉邦起兵反秦到楚漢爭霸戰爭結束,能活下來的老兵最長也不過只有六年兵齡。如果漢軍對戰鼎盛時期的秦軍,可以說毫無還手之力,比如秦昭襄王和秦始皇時期的秦軍,不然戰國時期的各國也不會將秦軍稱爲“虎狼之師”。

二是先秦時期的匈奴雖然不容小覷,但還處於發展階段在戰國時期,秦國、趙國和燕國都擊敗過接壤的北方遊牧民族。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軍戰力只強不弱,接着匈奴就被蒙恬率領數十萬大軍打得不敢南下牧馬,收復了河套以南地區,匈奴首領頭曼單于只好帶領匈奴不斷向北遷移,遷到了更遠的漠北地區。

此後蒙恬率軍駐守北方十餘年,匈奴面對威猛的秦軍感到恐懼和害怕,一直不敢南下再犯。之後秦始皇和蒙恬先後離世,中原陷入大亂,六國貴族紛紛復國,戍守北方邊境的軍隊和刑徒先後離去,此時匈奴不僅活動範圍變大,也迎來的良好的發展契機。

秦朝當初能夠擊敗匈奴 漢朝軍隊爲何卻不行

頭曼善於的兒子冒頓殺父自立後,趁中原戰亂之際,也開始了統一北方草原的戰爭,在劉邦平定中原之後,冒頓帶領匈奴部落也征服了北方草原存在的數百個遊牧部落,匈奴發展成爲北方草原上最強大的國家,兵力比起之前多了足足數倍,匈奴擁有四十萬枕戈待旦的精銳騎兵。

此時劉邦雖然打贏了楚漢爭霸戰爭,但久經戰亂的中原民生凋敝,急需休養生息。加上劉邦麾下的漢軍多以步兵爲主,少數騎兵也多是裝備輕便的輕騎兵,而匈奴騎兵是一種善騎射的重型突襲騎兵,當時匈奴的戰鬥力要遠超漢軍,如果秦朝軍隊面對發展強大起來的匈奴,即便能擊敗,也沒有之前那般容易。

秦軍和漢軍對戰匈奴的經過和結果

秦軍對戰遊牧民族義渠(匈奴分支)

秦國自秦孝公時期實行商鞅變法後,國家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秦國的西部大患義渠部落(義渠是戎狄分支,是西域地區的遊牧民族)便不再是主要對手,在秦孝公時期,出兵攻打義渠,使其臣服。此後義渠修築城牆來保衛自己,而秦國開始逐漸蠶食義渠。

《史記》記載:“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至於惠王,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之後義渠乘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之際,脫離秦國控制,與東方諸國東西夾攻秦國。於是秦惠文王結束中原戰場後,便調集重兵攻打義渠,一戰攻取二十五城,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之後在秦昭襄王時期,宣太后誘殺義渠王,接着秦國出兵徹底滅亡了義渠國,解決了這個後顧之憂。

秦國從此佔領了隴西、北地和上郡,並修築長城來抵抗北方邊地和地處西域的遊牧民族。

秦始皇北擊匈奴

秦始皇統一六國,接着就派大將蒙恬率領數十萬大軍向北進攻匈奴,收復了黃河以南全部失地。

《史記》記載:“始皇二十六年,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衆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秦朝當初能夠擊敗匈奴 漢朝軍隊爲何卻不行 第2張

蒙恬收復河套地區後,便沿着黃河創建要塞,修建了四十四座縣城,秦始皇下令遷徙刑徒去充實這些城池,同時修築長城、鋪設直道,配合數十萬大軍戍守邊疆。之後蒙恬又帶兵渡過黃河,佔據了陽山、北假地區,向北繼續延伸。蒙恬駐守上郡十餘年,威震匈奴,胡人不敢南下牧馬。

《史記》記載:“當是之時,頭曼不勝秦,北徙。”

這時匈奴的首領是頭曼單于,匈奴不敵,頭曼只好向北遷徙。此戰解除了匈奴對中原的侵擾與破壞,匈奴勢力被侷限在陰山至河套以北一帶,在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秦始皇爲了鞏固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設置九原郡,並修築秦直道連接咸陽和九原郡,以防備匈奴。

可見匈奴不僅打不過秦軍,還因爲畏懼秦軍不敢南下牧馬,匈奴勇士也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

匈奴發展

秦始皇去世後,趙高發動政變擁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繼位,駐守在北方上郡的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毅慘遭冤殺。之後因爲秦二世和趙高實行苛政,最終激發民變,中原開始陷入大亂,駐守在北方大軍和移民都返回了中原,匈奴因此活動範圍變大,再次逐漸吞併了黃河以南的河套地區。

《史記》記載:“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秦二世即位元年,匈奴首領頭曼善於之子冒頓殺父自立。冒頓繼位後,匈奴開始有了較大的發展,並迅速走向鼎盛。

《史記》記載:“東襲擊東胡,大破滅東胡王,虜其民人及畜產。既歸,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故河南塞。”

之後冒頓向東大破東胡,殺死東胡王,東胡部落聯盟從此瓦解,東胡各部成爲匈奴部族的奴隸。接着又向西進攻趕走了月氏部落,月氏被迫西遷伊犁河及伊塞克湖一帶(後來月氏在匈奴與烏孫的聯合進攻下,被迫遷徙到中亞地區,建立大月氏王國,貴霜帝國就是大月氏一個分支所建)。

秦朝當初能夠擊敗匈奴 漢朝軍隊爲何卻不行 第3張

冒頓之後又向南吞併了匈奴分支樓煩和白羊王的領地(在戰國後期,兩支遊牧民族融入匈奴),並再次佔領了蒙恬所奪走的河套地區,與漢朝原河套地區要塞爲邊界。

《史記》記載:“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爲敵國。單于之庭直代、雲中。”

這時中原地區還處於戰亂,劉邦和項羽正在進行楚漢爭霸戰爭,冒頓因此征服了北方草原諸部,得以自強,有弓箭手三十多萬,成爲北方草原最強大的國家,冒頓的王庭一直延伸到原趙武靈王設置的代郡和雲中郡,與南方的西漢成爲敵對關係。

劉邦率領三十二萬大軍討伐匈奴

公元前201年,劉邦平定中原後,將韓王信(此韓信是韓襄王庶出孫子)派到代地,建都馬邑城(今山西朔州市),戍守太原以北的地區。之後,冒頓圍攻馬邑,韓王信投降,冒頓順勢帶兵繼續南下,攻打晉陽城(今山西太原)。

秦朝當初能夠擊敗匈奴 漢朝軍隊爲何卻不行 第4張

《史記》記載:“高帝自將兵往擊之,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200年秋冬,親自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向北討伐匈奴,冒頓故意佯裝戰敗逃跑,並將精銳部隊隱藏起來,最終率領四十萬精銳鐵騎將劉邦圍困於白登山上七天七夜,期間漢軍多次突圍失敗,損失慘重。

《史記》記載:“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黃、利兵又不來,冒頓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漢引兵而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

劉邦只好採用陳平的建議,暗中送重金厚禮給冒頓最爲寵愛的妻子,之後閼氏對冒頓謊稱說有幾十萬大軍即將趕到救援。加上韓王信的部將沒有率軍按時趕來,冒頓懷疑他們與漢朝有陰謀,便採納了妻子的建議,解除包圍一角放走了劉邦,劉邦回到中原後,便派劉敬前往匈奴和親。

從上述可見,無論是秦國軍隊,還是秦朝軍隊都能輕易戰勝匈奴等遊牧民族,而且匈奴因懼怕強大的秦軍,都不敢南下牧馬,也不敢出兵報復。而漢軍對戰匈奴則是大敗而歸,被迫將宗室公主遠嫁和親,並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美酒等物資,以緩和兩國關係。

《史記》記載:“匈奴日以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

並且劉邦也沒能收復被匈奴再次佔領的河套地區,之後匈奴又屢次違背盟約,對中原地區進行侵擾劫掠活動,甚至到了後來,匈奴每年都會侵犯漢朝邊境,爲此殺害和劫掠了很多百姓和牲畜,漢朝只好繼續採用和親政策緩和與匈奴的關係。

直到漢武帝時期,大將衛青率軍擊敗匈奴後,纔再次收復了原秦王朝的轄地河套地區,設置了朔方郡(黃河河套的西北部)和五原郡(秦始皇所置九原郡之東半部),爲此基本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秦朝當初能夠擊敗匈奴 漢朝軍隊爲何卻不行 第5張

爲什麼秦軍能戰勝匈奴,漢軍則不行?

秦軍能輕易戰勝匈奴主要原因是在於秦軍強悍的戰鬥力,其次是秦國乃至秦朝時期的匈奴沒有秦末漢初時的匈奴強大。當然秦始皇時期的匈奴要比戰國時期的匈奴強大很多,在頭曼統治時,匈奴雖然已經逐漸發展成爲北方草原一支強大的勢力,不過匈奴變強的同時,秦朝也在不斷增強。

如果秦始皇和蒙恬等大將健在,即便匈奴首領冒頓善於征服了北方諸族,統一了北方草原,匈奴也不是秦軍的對手。而且秦始皇也不會對冒頓征服遊牧諸部視而不見,可能在秦朝干預之下,冒頓都無法統一北方草原。

《史記》記載:“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爲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秦軍強悍的戰鬥力主要是因爲商鞅變法,變法中實行的“耕戰策略”已經逐漸讓秦國變成一個“戰爭機器”。商鞅變法廢除了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軍功爵制,即便是貴族子弟,如果沒有軍功也不能列入家族名冊,而奴隸、平民也可以通過上戰殺敵獲取軍功,然後憑軍功得到爵位,成爲貴族。

秦朝當初能夠擊敗匈奴 漢朝軍隊爲何卻不行 第6張

《商君書》記載:“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只要斬殺敵軍一名甲士就可以獲得一級“公士”爵位,相關賞賜有田地一頃,宅地九畝,庶子一名,還可以擔任軍隊或者行政部門的官員,每年五十石的歲俸。即便戰死沙場,軍功爵位也能傳給兒子,而且還能憑藉軍功讓獲罪的親人釋放,如果妻子是奴隸的,也可以轉爲平民,可以說家中只要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斬殺敵軍首級越多,軍功就越多,獲得的爵位也就越高。軍功面前人人平等,不論任何出身,都可以憑藉軍功封爵,都做官的資格。這種制度極大地調動了全國百姓的積極性和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閒時種地,戰時上陣殺敵。

而且農忙之後,沒有官府的組織下,百姓也會自發訓練,因爲只有強壯的身體和軍事基本素養,才能在戰場提高生存率,以及斬殺更多的敵軍,從而憑軍功換取爵位。一旦發生戰爭,秦國士兵不僅不會害怕,反而人人振奮,看到對方的士兵滿眼都是首級和軍功。

秦朝當初能夠擊敗匈奴 漢朝軍隊爲何卻不行 第7張

開戰之後,秦軍就像脫繮的野馬一般,一直向前衝鋒,不管死活,甚至都不穿盔甲護身,因爲沉重的盔甲不利於機動和進攻。當他們斬殺敵軍後,會將敵軍首級別放在腰間,再繼續向前衝鋒和敵軍廝殺,而敵軍看到這種景象之後,都會忍不住害怕。諸侯列國認爲秦國士兵比虎狼還可怕,因此稱他們爲“虎狼之師”。

《商君書》記載:“以戰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將軍以不疑致士大夫勞爵。其縣四尉,訾由丞尉。”

而且秦國的軍功爵制中還有一個閃光點,這是山東六國和漢軍、楚軍無法做到的。戰爭結束之後,會將敵軍首級示衆三天並加以覈實,覈實無誤後,必須在三天內按照軍功賞給戰士爵位,如果超過期限,相關負責官吏直接撤職查辦,進行量刑處理。如果嚴格高效的規定,六國很難做到,進入秦末亂世之後,條件更加不允許。

除了軍功爵制之外,秦國還擁有關中平原和巴蜀平原兩大糧倉,爲秦軍提供充足的糧草供應,從而維持規模越來越龐大的軍隊和進行長期持久的兼併戰爭。以及秦軍擁有更爲精良的兵器,在戰場上更具優勢,這是因爲秦國實行了一項“物勒工名”(工匠之名刻在兵器之上)的軍工制度,從而保證了兵器質量。

在三者結合之下,秦國建立了一支所向無敵、橫行天下的虎狼之師。漢軍達不到這種條件,因此戰鬥力不如秦軍,加上劉邦平定中原之後,匈奴實現崛起,正值強盛時期,而中原久經戰亂,民生凋零,以步兵爲主的漢軍打不過匈奴精銳鐵騎也正常,爲此也就有了劉邦白登山上敗北一幕。

雖然劉邦最終打贏了項羽,但並不是因爲漢軍厲害,而是漢軍比楚軍的人數多了太多,在垓下之戰中,劉邦麾下有五十六萬軍隊,而且有充足的糧草,項羽卻只有十萬楚軍,而且處於兵疲糧盡的絕境,即便形勢對楚軍極爲不利,在垓下之戰初期,英勇善戰的楚軍依然還擊敗過漢軍。

秦朝當初能夠擊敗匈奴 漢朝軍隊爲何卻不行 第8張

結語:

秦軍能打敗匈奴,是因爲秦軍戰鬥力強悍,加上秦朝國力強盛。而當時的匈奴還沒有實現崛起,實力上比起秦王朝差了不是一點半點,爲此被秦軍打得不敢南下牧馬,只能不斷向北遷移。

漢軍沒有戰勝匈奴,首先是漢軍步兵的戰鬥力不如匈奴精銳鐵騎,其次匈奴當時統一了北方草原,已經實現崛起,進入強盛時期。而且劉邦討伐匈奴的兵力都不及匈奴,又如何能擊敗冒頓麾下的精銳鐵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