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時期東林黨爲何會一步步走向衰敗?

明朝時期東林黨爲何會一步步走向衰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爲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歷代的王朝在毀滅之時大多經歷過黨爭,黨爭是王朝走向滅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明朝爲例,晚明時以東林黨爲中心,掀起的黨爭對明朝滅亡有着相當的關係。

但東林黨也沒有很好過,本文就對東林黨的衰亡略做分析,供讀者參考。

一:明末黨爭的原因

明朝時期東林黨爲何會一步步走向衰敗?

黨爭之事,自古以來各個朝代皆有,朋黨之爭是中國官僚制度的一個瘤疾。

中國儒家政治反對朋黨之爭,而法家政治也猛烈地抨擊朋黨之害政,《韓非子·飾邪》指出:“羣臣朋黨比周,以隱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東是也。”

可以說,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興起原因,但其滅亡的原因永遠離不開黨爭,甚至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黨爭。

但不同於其他朝代,明朝中樞體制的一個特點就是內閣制度的建立。

爲削弱宰相的權利,明代皇帝設立了內閣,輔佐皇帝處理文書,同時也使得內閣成爲了皇帝專制獨裁的有力工具。

但由於內閣的確立,閣部、閣臣、監閣之間的關係就變得緊張起來,造成朋黨迭興,黨爭激烈。

尤其是明代後期,內閣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內閣名實不符,陷入黨爭的內閣更 是給明王朝的統治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

內閣的決策輔佐功能日益喪失殆盡,破壞了中樞體系的平衡,影響了軍事大事的判斷,且黨爭愈演愈烈,難以平息,最終導致大明王朝分崩離析,走向滅亡。

二:參與明末黨爭的主要黨派

在明朝各式各樣的黨派之間,最爲著名的便是東林黨。

東林黨起源於萬曆年間,在野的顧憲成被貶爲平民後便一直講學,也有開一間書院進行固定講學的想法,終於有人相助,出資於東林書院。

在此期間,憑藉顧憲成等文人雅士的聲望,東林書院集聚了大量的人才。

但是,這只是表象。顧憲成時任南直隸無錫縣普通平民。一個平民,沒有任何職務,遠離京城上千裏,卻說內閣大臣都是木偶、嬰兒。

黃宗羲曾說:“東林講學者不過數人耳……東林黨真有名哉!亦小人加之名目而已矣。”

於是,在這看似雜亂無章的萬曆年間,在無休止的爭鬥和吵鬧裏,一股暗流在涌動、 在沉默中集結,慢慢地伸出手,操縱所有的一切。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只憑借東林黨一派是無法掀起明朝末期黨爭的大浪的。

其他黨派還有以沈一貫等浙江人爲主的浙黨,浙黨是形成最早、勢力和影響較大的朋黨之一。

還有山東人爲主的齊黨、湖廣人爲主的楚黨,他們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齊、楚、浙三黨。

這是三個能量極大、戰鬥力極強的組織,因爲組織的骨幹成員就是言官,三個黨派之間並不敵對,反而和平互助。

因爲東林黨的存在,一個書院,由平民經營,可以藐視當朝首輔。東林黨既有社會輿論,又有朝廷重臣,確實令人擔憂。

直到魏忠賢得勢,東林黨之外的黨派便依附於他,投靠其門下,形成閹黨。

由於東林黨人黨同伐異、行爲過激,不但使其孤身對立於其他大大小小的黨派,而且促使對黨派持中立態度的士大夫也投奔閹黨。

三:黨爭案件及其效果

在明朝的黨爭案件中,可以說,紅丸案的結束標誌了東林黨與齊楚浙黨之間的鬥爭大獲全勝。

明光宗即位後,東林黨的幾個人都升了高官,這和東林黨力挺當時還是太子的明光宗有很大關係。

明朝時期東林黨爲何會一步步走向衰敗? 第2張

但是,由於光宗本身體質虛弱,又放縱於鄭貴妃送來的八個美女之中,沒多久便病倒。且在聽說了仙丹後,便命當時的內閣首輔方從哲召攜帶仙丹的李可灼進宮。

仙丹,即紅丸。服下紅丸後,光宗思進飲膳,幾個時辰後,爲鞏固藥效,再次服下了紅丸。

下午,方從哲便賞銀五十兩給李可灼。可是,六個時辰過後,皇帝死了。

在楊漣等人的努力下,明熹宗登基,而東林黨人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楊漣一年內從七品芝麻官晉升爲從二品的部級官員;趙南星退休二十年後再度復出,任吏部尚書;高攀龍任光祿丞,後升任光祿少卿;鄒元標任大理寺卿,後任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孫慎行升任禮部尚書……政權落入了東林黨人的手中。

對於這一歷史現象,史稱“衆正盈朝”。

掌權之後,東林黨便追查紅丸一案,而此時方從哲已準備辭職回鄉,但東林黨人以“從哲縱無弒之心,卻有弒之罪,縱辭弒之名,難免弒之實”爲由上疏參奏。

他們如此大費周章搞垮方從哲,只因爲他是浙黨。打倒了方從哲,藉此就能解決一大批人,東林黨便將政權牢牢地抓在了手中。

明宮三大案就此結束,東林黨大獲全勝。同時,葉向高的迴歸,標誌着東林黨人進入 了全盛時期。

四:東林黨失敗原因的分析

雖然東林黨在形式上懲於經學的衰微,致力於道德的重建。東林講學,並非爲講學而講學,而是志在當下的人心世運。但在政治上,其效果卻是一塌糊塗。

(一)實力過於強大

東林黨的成功,源於它的強大。而東林黨的失敗,源於它過於強大。

對出身要求嚴格的東林黨人來說,有前科,沒有同鄉、師生之間的關係是不允許加入的。

東林黨奉行嚴格的二元對立道德標準,如此高傲的心性,使越來越多的人投靠了魏忠賢的閹黨。其發展之勢已不可抵擋,朝野上下都是魏忠賢的閹黨。

東林黨與閹黨的衝突愈演愈烈,東林黨人多次指責閹黨“奸臣亂政”。

天啓五年(1625年),魏忠賢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爲由,唆使其黨羽造編《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明熹宗下詔,燒燬全國書院。

次年,東林書院被拆毀。東林黨人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魏忠賢先關押了東林黨的智囊汪文言,又先後以非人的手段害死了楊漣、左光斗、袁化中等東林黨的干將,史稱“六君子之獄”。

黃尊素死後,東林黨覆滅,“六君子”“七君子”全部殉難,無一倖免,天下再無人 與魏忠賢爭鋒。

東林之盛終成曇花一現之勢,朝政完全落入了閹黨之手。

而東林黨與閹黨餘下勢力之間的鬥爭也一直持續不斷,一直延續到明朝覆滅。

明朝時期東林黨爲何會一步步走向衰敗? 第3張

(二)缺少鬥爭的策略

縱觀東林黨的失敗過程,沒有鬥爭策略,除了憤怒還是憤怒。這樣的過程,是有悖於東林設立的初衷的。

雖然官場鬥爭使顧憲成和東林書院被扣上了東林黨的帽子而遭人誹謗,但對於明朝末期這段小人政治顛覆清流政治的歷史來說,東林黨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倘若東林黨人有一點“和而不同”的精神,那麼宣、昆、齊、楚、浙等對立黨派和中 立士大夫也不會那麼迅速歸附於閹黨門下,閹黨也不會發展如此迅速。

正如《孟子》所說:“爲淵驅魚,爲叢驅雀。”

其實,黨爭背後,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知識分子對朝堂上的爭論,更傾向於道德體制上的內容,而缺乏現實的政治上的可操作性。

而政壇的黨爭有百害而無一利,無論什麼樣的官場事件都可以與東林掛鉤,作爲打擊反派或正直人士的手段,這樣的黨爭,不僅是顧憲成與東林的悲哀,而且是一個時代一個王朝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