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朝之後的元朝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宋朝之後的元朝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代之武功使入中國之民族,對待漢人之態度,各有不同。以大體言之,仰慕漢人之文化,視漢族爲高貴而欲攀附之者,五胡及沙陀也。明知漢族文化之優,與之接觸,則必爲所同化,因而欲竭力保存本族之文化,與漢族立於對峙之地位者,金與清也。介乎二者之間者,遼也。不瞭解漢人文化,唯恃其征服之勢,肆力壓制與暴虐者,元也。元人不瞭解中國之文化,不通中國之語文,實爲其根本之點。宋朝的滅亡,可以說是我國民族的文化,一時未能急劇轉變,以適應於競爭之故。原來遊牧民族,以掠奪爲生產,而其生活又極適宜於戰鬥,所以其勢甚強,文明民族,往往爲其所乘,羅馬的見軛於蠻族,和中國的見軛於五胡和遼、金、元、清,正是一個道理。蒙古的興起一二一0年,蒙古侵金而塞外的軒然大波起。蒙古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蒙古在唐時稱爲室韋,地在額爾古訥河南,後來西徙到敖嫩河(敖嫩河亦名斡難河,今名鄂諾河,爲黑龍江之北源)上源。他大約曾和韃靼人混合,所以又自稱韃靼。金朝滅遼後,金的勢力,不大及得到北方。他只從河套地方起,造一道邊牆,東北迤,達到女真舊地,並使汪古部守備邊患。

宋朝之後的元朝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塞北諸民族遂紛紛自相爭鬥。十二世紀後半,蒙古族的偉人奇渥溫帖木真出,把漠南北諸部落次第征服,聲威直達畏兀兒。一二O六年,請部共上他以成吉思汗的尊號,這就是元太祖。蒙古高原的部族較西域諸國爲強在歷史上,蒙古高原的部族,本來較西域諸國爲強。這是因爲一居沃土,一居瘠土之故。所以匈奴、突厥等,雖然失敗於東,還能雄張於西。但是匈奴、突厥的西略,都在既失敗於東方之後,不過做個桑榆之補。至於合東方的部族,併力西向,則自西遼大石開其端,蒙古卻更進一步;而當時的西方,又沒有一個真正的強部;所以成功大而且快。金朝的南遷金朝當世宗時代,從上京遷到燕,又從燕遷到汴京。把女真人搬進中原來,以鎮壓漢人,奪了漢人的田地,給他們耕種。而女真人一家百口,隴無一苗,都將田給漢人承種收租。因爲生活的優裕,尚武的性質,反而消失了。蒙古兵一到,金兵大敗。河北、河東都受蹂躪,宣宗只得棄中都遷都開封。金人速亡的原因女真初興的時候,他的勢力真是如火如茶,卻到元朝一興,就“其亡也忽焉”,這是什麼原故?我說,金朝人開化本晚,所居的地方又瘠薄,又累代用兵不息,卻因此養成一種堅苦尚武的性質。這就是女真崛起的主要原因。然而從進了中原以後,他這種優點,就都失掉了。南遷以後,又想用本族人來制馭漢人。

於是把猛安謀克所統屬的人戶,搬到內地;括民田給他耕種。這種“猛安謀克戶”所佔的田,面積很廣,納稅極輕;而且都是好田。然而他們的經濟能力,很是薄弱的。得了這種好的家產,並不能勤墾治生。大抵是不自耕墾,盡行租給漢人。有“一家百口,隴無一苗”的,“有伐桑爲薪”的。“富室盡服紈綺,酒食遊宴;貧者多慕效之。”於是漢族長於殖產的好處,並沒學到;本族耐苦善戰的特質,倒先已失掉了。成吉思汗的西征唐中葉以後,蔥嶺以西,多被大食國所征服,後來大食的威權衰了,他東方的鎮將,也很多據地自立的。遼朝滅亡時,其宗室耶律大石,率衆西走,立國於西方,是爲西遼。和花刺子模並稱西方大國。成吉思汗侵金時,乃蠻餘孽,逃到西遼,和花剌子模裏應外合篡了西遼的王位。蔑兒乞餘孽,也出入蒙古邊界,塔塔兒,就是韃靼的異譯,和蔑兒乞都是蒙古的仇部。克烈,其初是蒙古的興部,後來才翻臉給蒙古滅掉的。乃蠻是當時漠北的大部,汪古是替金朝守邊疆投降蒙古,把他引進去的。斡亦刺,就是明朝的瓦刺。吉爾吉思就是唐朝時候滅掉回紇的黠戛斯。畏兀兒,即回紇異譯。想乘虛報仇。成吉思汗乃北歸,道將把這兩國打平,蒙古疆域號和花刺子模直接。因花刺子模鎮將,殺掉西行的蒙古商隊,結思汗大怒,就起大兵西征。花刺子模王不敢抵禦,想聽他飽場去,遂被逼逃人裏海島中而死。

成吉思汗盡定其地,又追擊其王子,渡過印度河,想從西藏東歸,因道路難行;又聞西夏背叛;乃仍從原路而還,別將則打敗欽察、俄羅斯的聯軍。這事在一二一九到二二年。因爲蒙古大兵都在西方,金人乃得暫時支柱。夏金的滅亡金宣宗南遷後,仍把女真戶都遷到河南,倚爲主力的軍隊。然女真終於不能復振,既要抵禦蒙古,又和宋、夏都開了兵釁,國力更形疲敝。成吉思汗東歸後,於一二二七年,伐夏未克而死。遺命把夏國滅掉了,然後發喪。太宗立,遣弟拖雷,闖人宋境,從漢中走湖北西北境,以入河南。自己則從孟縣渡河,兩路合攻汴京。金哀宗又遷於蔡州,至一二三四年,而爲宋、蒙古的聯軍所滅。約元攻金非爲失策約金攻遼,還爲金滅,這是北宋的覆轍。所以讀史的人,多以宋約元攻金爲失策。這亦未必盡然。宋朝和金朝,是不共戴天之仇,不能不報的。若說保存金朝以爲障蔽,則金人此時,豈能終御蒙古?不急進而與蒙古聯合,恢復一些失地,坐視金人爲蒙古所滅,豈不更糟?要知約金攻遼,亦並不算失策,其失策乃在滅遼之後,不能發憤自強,而又輕率啓釁。約元滅金之後,弊亦仍在於此。

這時候,宋朝理宗在位,史彌遠、賈似道相繼爲相,國勢衰微。滅金之後,卻想恢復三京(謂東、西、南三京。北宋時,以開封爲東京,洛陽爲西京,歸德爲南京,大名爲北京),以致和蒙古開了兵釁。川、楚、江淮、地都淪陷。幸而蒙古從太宗到憲宗的初年,還繼續出兵西征。所以宋朝還未即受滅亡之禍。西征之次第,是太宗遣侄拔都率兵五十萬,定欽察,進攻俄羅斯,這時俄國分做數十國,蒙古兵來,或降服、或破滅,蒙古兵遂陷莫斯科。更西侵波蘭及匈牙利,大破北歐的聯軍,兵鋒直到奧地利的都城維也納,和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歐震恐。因得太宗病沒的信,蒙古軍才退去。及至憲宗即位,又遣弟旭烈兀西征,先剿平裏海南山中的木刺夷,進攻大食,屠都城報達(報達,亦作八吉打),威勢直到小亞細亞和埃及。其間太宗又遣將東征,降高麗。憲宗遣將南征,從青海入吐蕃,滅大理(就是唐朝的南詔)。宋朝的滅亡一二五九年,四方大略都被蒙古平定了。蒙古憲宗乃大舉入四川,使弟忽必烈攻湖北;因合州守將王堅善守,憲宗死於城下(現在四川的合川縣)。忽必烈急顧北歸,而賈似道不知道,遣使求和,許稱臣,畫江爲界。忽必烈北歸自立,建國號爲元,是爲元世祖。賈似道把和議隱瞞掉,詐稱大捷。元使來的,都被他拘執起來。由是和議遂絕。此時元人因北方藩王叛亂,還未能專力對宋,所以宋朝又得偷安了幾年。公元一二六八年,忽必烈遣阿術,力攻襄陽。襄陽堅守五年,到底於一二七三年陷落。明年,元兵遂大舉人建康,繼進陷臨安,恭帝北狩。宋臣如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又立其弟益王於福州,益王死後,又立其常衛轉遷健到崖山(在廣東新會具南海中),一二七九年,爲元人所滅,宋亡。

論宋之滅亡宋朝的滅亡,可以說是我國民族的文化,一時未能急劇轉變,以適應於競爭之故。原來遊牧民族,以掠奪爲生產,而其生活又極適宜於戰鬥,所以其勢甚強,文明民族,往往爲其所乘,羅馬的見軛於蠻族,和中國的見軛於五胡和遼、金、元、清,正是一個道理。兩國國力的強弱,不是以其所有的人力物力的多少而定,而是看其能利用於競爭的共有多少而定。舊時的政治組織,是不適宜於動員全民衆的。其所恃以和異族抵抗的一部分,或者正是腐化分子的一個集團。試看宋朝南渡以後,軍政的腐敗,人民的困苦,而一部分士大夫反溺於晏安酖毒、歌舞湖山可知。雖其一部分分子的腐化,招致了異族的壓迫,卻又因異族的壓迫,而引起了全民族的覺醒,替民族主義,建立了一個深厚的根源,這也是禍福倚伏的道理。建立大帝國元朝在世祖時,其疆域跨有亞洲大部分,和歐洲東北部。世祖更遣將南征安南、緬甸。攻爪畦,虜其王。唯東征日本,因遇颶風以致失利。

這時,元帝直接統轄金、宋兩朝和高麗、吐蕃、大理諸國的地方。此外有四大汗國:一曰欽察汗國,爲太祖長子朮赤封地,其子拔都繼之,統轄俄羅斯和裏海、鹹海以北之地。二曰窩闊臺汗國,乃太宗之後,統轄金山(阿爾泰山)以北乃蠻故地。三曰察合臺汗國,太祖子察合臺封地,統轄蔥嶺東西,西遼花刺子模故地。四曰伊兒汗國,乃憲宗子旭烈兀封地,統轄裏海、鹹海以南大食故地。於是蒙古建立空前的大帝國。侵人民族對漢人之態度各有不同侵入中國之民族,對待漢人之態度,各有不同。以大體言之,仰慕漢人之文化,視漢族爲高貴而欲攀附之者,五胡(獻文帝以前之拓跋氏除外)及沙陀也。明知漢族文化之優,與之接觸,則必爲所同化,因而欲竭力保存本族之文化,與漢族立於對峙之地位者,金與清也。介乎二者之間者,遼也。不瞭解漢人文化,唯恃其征服之勢,肆力壓制與暴虐者,元也。此蓋由其

(一)侵入之先,或居塞內及附塞之地,或則距中國較遠,故其漸染漢族之文化,本有深淺。

(二)其侵入中國後,其本據地或已不存(如五胡與沙陀),或雖存而斷不能再行退回(如金清),或仍勉足自立(如遼及未遷洛前之拓跋氏),或則領土甚廣,視中國不過其一部分(如元)。元人不瞭解中國之文化,不通中國之語文,實爲其根本之點。蒙古的分裂從太祖稱汗以來,到世祖滅宋,不過七十餘年,遂建立大帝國,然太祖身死未幾,內部分裂之機已肇。原來蒙古的大汗,是要由宗王大臣等公推的。太宗之立,由於太祖的遺命,所以不曾有異議。太宗死後,他的後人,就和拖雷的後人爭位,定宗得立,旋短命而死。憲宗被推,太宗後人謀叛,被憲宗誅戮,宗室中遂勢成水火。憲宗死後,世祖不待推戴,徑行自立。阿里不哥舉兵反抗,被世祖打敗。而海都自立於西方,欽察、察合臺兩汗國,都附和他。蒙古大帝國,就從此分裂了。

宋朝之後的元朝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第2張

元朝的衰亡元帝把國內分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蒙古人是元朝同族,色目人是西域各地人,漢人是契丹、女真和中國北方人,南人是中國南方人),一切權利,都不平等(如各官署都要用蒙古人做長官,漢人、南人,只可做副貳)。在路、府、州、縣之上設立行省,以圖控制。邊陲和緊要的地方都封了藩王。黃河流域,都用蒙古兵和諸部族兵駐守。行省制度中國古代之省,爲中央行政機關,設宮禁中,省,察也,言出入此中,必檢察也。唐官制有六省,而其最尊者爲尚書省、中書省。行者,言不在本處而在別地,故省之政治機關,外設者稱行省,歷代亦有之,唯爲臨時者。如金伐宋,設行臺尚書省等,然事畢即撤。至元即於路、府、州、縣之上,別設行省(即行中書省),分中國本部及蒙古之地爲十三區,置行中書省十一,行御史臺二(江南、陝西),以省統路府,以路府統州縣,而府亦有隸於路下者;州有在路府下而統縣者;又有與路、府並列者,皆置達魯花赤,以爲正官。其目的則在控制便利起見。蓋中國舊以進屬那,後改爲州,其取請稱府,唐以道、宋以路以統州,退、路約當今日小省二之一,大省三分之一,控制地方之權既小,而中央統此多教之道、路亦不易,既立行省制,則行省長官控制地方之權大,而中央政府亦僅需統此十三行政長官而已,一舉二得。

他們的用人,是功臣、親戚的後裔,諸王、公主的私人,雜然並進。設官專詳於戶、工兩部。他們優待喇嘛僧和西域商人,聽其馳驛,要漢人供應。元世祖時,曾兩次用兵於日本,又屢次發兵徵安南、占城和緬甸,喪師甚多。從世祖以後,繼承之際,沒一代不是爭奪。這如何好治理中國呢?所以到一三三三年順帝即位後,四方反抗的,就風起雲涌了。蒙人入中國者之腐化自古民族,不接觸則已,苟有接觸,則必至互相同化而後已。蒙古人入中國,不久即受中國同化。由積極方面觀之,《元史》詔禁蒙古人與漢人交關通婚,或強移其居地。消極方面,則元亡時蒙古兵毫無能爲。皆爲被中國同化之證也。蓋受同化之原則,一爲人數寡於他民族,一爲文明程度低於他民族。前者因以少數人入居他民族中,勢必改其語言、生活以適應多數人之新環境,而爲其同化。後者則悅文明較高民族之紛華靡麗,上下靡然從風,率一國之人,悉改其故有生活、風俗,而習文明民族之生活,而爲其同化。夫蒙古之人民既寡於漢人,而其入主中國,又唯以武力,經濟爲剝削,以求獲得物質增高其生活程度,莫不樂華風而習之,即上者禁之亦不可也,故卒爲中國所同化。兵制廢壞,尚武之風淪亡,而敗亡遂之矣。

明太祖的恢復元末革命軍中,首先出兵北伐的,是潁州白蓮教徒劉福通,可見白蓮教傳到後來,雖然漸失其意義,其初起,確是含有民族主義的。惜乎這時候,有個察罕帖木兒,起兵幫助元朝。察罕貼木兒死,其子庫庫帖木兒繼之。劉福通北伐的兵,給他打敗。然而順帝荒淫,太子干涉,朝臣和軍人,又分黨相爭,終於不能支持。明太祖朱元璋,是初從郭子興起兵鳳陽,後來別爲一軍,渡江據今南京以爲根據地的。他先把湖北的陳友諒、蘇州張士誠滅掉。其餘諸雄,亦均懾服。一三六七年,乘元朝內亂,遣兵從河南、山東,分道北伐,兩路兵會於德縣,北扼直沽。明年,順帝遂棄北平而去,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