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貢賜貿易之下,爲何明朝出現使臣間的走私貿易?

在貢賜貿易之下,爲何明朝出現使臣間的走私貿易?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爲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國封建王朝與朝鮮半島政權之間一直保持宗藩關係,相互之間是朝貢的形式進行交流和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此中原王朝與朝鮮半島的政權到明朝建立之前已經保持上千年的交流和發展。

因而在明朝建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希望自己的王朝與唐宋元一樣可以與朝鮮半島的政權保持朝貢關係,於是通過一番努力繼續保持對朝鮮半島的貢賜貿易。

而今天主要討論的主要內容是貢賜貿易之下,在明朝中前期中朝使臣的走私貿易!

兩個政權爲何會出現使臣間的走私貿易

1,朝貢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於同年的年底安排使臣昭告四方相鄰的政權,其實就是告訴鄰居們,元朝已經滅亡,現在是明朝,之前你們與元朝來往的方式,我明朝和我朱元璋依然承認,只要你們繼續保持朝貢關係即可。

其中朱元璋派往朝鮮的符寶郎(官職稱謂)圓滿完成任務,至此標誌着明朝與朝鮮王朝的朝貢體系正式啓動。從洪武二年至洪武九年,朝鮮王朝的恭愍王一直非常尊敬明朝,朱元璋和朱標的生日都會主動前來恭賀。

在貢賜貿易之下,爲何明朝出現使臣間的走私貿易?

但是恭愍王去世之後,新上任的高麗大王想着與元朝殘餘勢力交往,被朱元璋切斷朝貢貿易,直到洪武十六年朝鮮王朝主動向明朝認錯並上貢,於是再一次恢復兩國的朝貢體系。

其實所謂朝貢體系,其實就是一件不賺錢的買賣,政治意義遠遠大於經濟效益,因爲大部分時候都是明朝回賜大量的金銀財寶和綾羅綢緞,而朝鮮王朝只需要意思一下即可。

但是兩國之間的關係是確立了,爲此讓兩國使臣發生貿易創造了政治條件。

2,朝貢體系之外允許民間貿易活動

明朝對高麗王朝的態度要格外友好,所以在朝貢貿易之外,還有着使臣的民間貿易活動,例如朝鮮王朝的使臣會在朝貢時特意攜帶諸多特產來到明朝進行貿易。

從公元1371年開始,朝鮮王朝使臣私下進行的貿易活動非常頻繁,據歷史記載,如果朝鮮使臣準備嚮明朝進貢一車貨物,那麼就會帶着十車私人物品到明朝進行貿易;

這個現象讓明朝大臣看不過眼,於是上奏朱元璋應該收取他們的商業稅,但是遭到朱元璋的拒絕,理由是朝鮮王朝偏遠小國,長途跋涉來到我天朝上國不容易,不用過於計較。

但是此後明朝大臣依然多次上奏,都被朱元璋拒絕,最後在公元1387年,朱元璋更是開放明朝大部分地區讓朝鮮使臣進行貿易活動,之後的朱棣同樣延續這個政策。如此一來,爲使臣之間的私人貿易提供更加便利的空間和條件。

在貢賜貿易之下,爲何明朝出現使臣間的走私貿易? 第2張

3,朝鮮半島政權對“唐物”的需求

所謂唐物,主要是指來自中原王朝的物品,因爲唐朝當年對世界各地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東亞地區,所以在中國古代,東亞地區對中原王朝的物品一直稱之爲“唐物”。

朝鮮王朝的王公貴族都特別喜歡使用唐物,如果沒有唐物,認爲自己很難受,而且在朝鮮半島沒有替代物,例如綾羅綢緞、例如陶瓷玉器、例如字帖書畫等都是中國中原王朝的獨有產物。

因此朝鮮使臣會攜帶當地特產與明朝使臣或其他民間商人交換“唐物”。

兩國之間使臣的走私貿易表現

1,朝鮮半島政權使臣的走私貿易

第一,是使臣自己的個人走私行爲;例如根據朝鮮史書記載,在明太祖朱元在位期間,朝鮮是李氏太宗皇帝時期。

當時他們安排都總制李都芬和大司憲李潑作爲正副賀使來到明朝的首都南京李都芬和李潑二人在朝貢的同時,安排下面人以朝鮮使臣的名義去進行走私交易,甚至李潑本人都親自上陣,既是爲了銷售,又是爲了購買需要的東西。

是朝鮮王朝的皇帝的暗中交代;朝鮮使臣走私貿易並不僅僅是自己的私人行爲,很多時候還是朝鮮王朝皇帝的暗中命令,例如朝鮮成宗時期的需要大量的弓角,但是明朝規定使臣之間的貿易活動有定量的。

所以成宗特地命令下臣要通過走私把朝鮮需要的弓角給購買回來;例如還有朝鮮好向明朝人購買大量的中藥材,還是通過走私貿易才能滿足朝鮮王朝所需。

是朝鮮使臣與朝鮮富商合作進行走私貿易,朝鮮使臣在出使明朝時,朝鮮很多富商大賈通過賄賂都方式,把自己安插進使團當中,與使團官員一起去往明朝然後打着朝鮮使臣的名義和明朝民間商人進行走私貿易,這樣朝鮮使臣可以從中獲取私利,而朝鮮商人可以通過走私貿易大賺一筆。

由此可見,朝鮮使臣來到明朝可以獲得的利益特別多,所以才能助長走私貿易現象的不斷髮展。

在貢賜貿易之下,爲何明朝出現使臣間的走私貿易? 第3張

2,明朝使臣同樣在朝鮮進行走私貿易

明朝派往朝鮮的使臣在中前期主要是以太監作爲代表,這個也是源於明成祖朱棣開始寵信太監,安排太監做很多重要事情,例如鄭和作爲太監卻受到朱棣的信任,可以七次下西洋;

因此從明朝永樂年間開始,太監作爲使臣前往朝鮮,他們同樣在進行走私貿易,明成祖時期最活躍的一個太監使臣就是黃儼。

根據史書記載,這個黃儼曾多次出使朝鮮,每次去都是大量的走私,從而影響着身邊人也開始跟着他做走私貿易,主要走私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人蔘、貂皮、麻布、席子等明朝少見的東西。

後來到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這個皇帝對宦官的寵信不亞於他爺爺朱棣,所以還是安排太監出使朝鮮,因爲太監都是伺候皇帝和后妃,相互之間信息互通有無,朱瞻基時期的太監知道前輩的走私貿易做得特別好,所以他們做得更猛,帶的物品比黃儼要多幾十倍!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促使朝鮮的太監們慾望越來越大,而且帶過去的物品也變得更以次充好,強行要求朝鮮王朝花大花錢購買,而朝鮮李氏皇族沒有辦法,只能照辦,搞得朝鮮王朝敢怒不敢言。

曾多次使出手段阻礙宦官進行走私貿易,但是明朝太監擺出天朝上國的態勢,朝鮮又再一次屈服;一直到明朝嘉靖年間才大幅度減少太監使者,換成文官,而文官講究天朝上國的禮儀,所以一般不會做有損明朝威嚴之事!

明代中前期中朝使臣走私貿易的盛行原因

1,熙熙攘攘皆爲利往

不管是朝鮮還是明朝,兩國使臣之所以進行大量的走私貿易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爲了謀取自己的私利。

對朝鮮使臣來說,自己國家本就地盤小、國家又窮,在本國境內撈不到太多好處,所以看着地大物博又富饒的大明王朝,他們心中肯定有着非分之想,哪怕不能實現所謂的野望,但是因爲自己撈錢肯定是可以的!

在貢賜貿易之下,爲何明朝出現使臣間的走私貿易? 第4張

例如朝鮮商人爲何要賄賂官員,爲何不自己去明朝進行貿易活動?就是因爲跟隨官員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還不用擔心被卡脖子,同時與自己國家官員打好交道,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利益!

至於明朝太監出使朝鮮,也是貪慾和心理問題所致,對他們太監來講,既然無法傳宗接代,那便好好享受生活;

而他們在朝廷被皇帝和后妃的各種不平等待遇,長時間在心中積累着一股怨氣,所以能出使朝鮮,既能發泄自己,還能獲得大量的財富,這樣何樂而不爲!

2,朝鮮王朝對一些緊缺產品的需要

第一,前面提到朝鮮王公貴族特別喜歡“唐物”,但是朝鮮王朝的實際發展需要,還有很多東西是朝鮮緊缺的,不僅是綾羅綢緞和文玩字畫;

例如朝鮮王朝統治者親自下令要使臣到明朝進行走私貿易購買中藥材,因爲古代醫療水平有限,而朝鮮自己生產的中藥材更是無法滿足所需,相較明朝發展多年的醫藥水平和藥材種植技術都是朝鮮無法比擬的,但是明朝卻對藥材也是有着限定的,不是想買多少就買多少,所以朝鮮決定走私!

例如購買弓角,弓角是武器裝備,明朝是不對外銷售的,但是朝鮮再經過多次朝貢之後,不斷地嚮明朝皇帝求取,最後明朝皇帝看在朝鮮半島與中原王朝來往上千年,而且朝鮮使臣的朝貢次數特別頻繁。

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因而明朝皇帝答應給朝鮮銷售弓角,但是依然杯水車薪,所以朝鮮王朝爲了自己的需要,還是選擇通過走私貿來滿足對弓角的需要!

在貢賜貿易之下,爲何明朝出現使臣間的走私貿易? 第5張

3,兩國國力所致

首先,根據史書記載,從1369年到1398年,即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朝鮮使臣朝貢次數達到99次,算起來每年至少3次;

另外在1392年到1450年期間,朝鮮使臣團隊多達近400個來到明朝朝貢,這個至少每年7次;這麼頻繁除了利益之外,就是因爲明朝國力強盛,尤其是中前期明朝還未衰落,所以朝鮮爲了自身的存亡,必須要進行走私貿易!

其次,明朝太監使臣憑什麼前往朝鮮作威作福?就是明朝實力雄厚,不怕朝鮮翻臉,朝鮮也不敢翻臉只能妥協,所以助長了太監們的氣焰!

總而言之,明代中前期中朝使臣的走私貿易雖然是走私貿易,而且存在很多現實性的殘酷問題。

但是從總體來看,明朝獲得了自己在政治上的需求,而朝鮮通過朝貢也獲得自己想要的價值,雙方都是各取所需,都實現了自己的目標,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兩國經濟的發展,因此整體來說是一件有益兩國自身發展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