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勘合貿易”是什麼?足利義滿首創“勘合貿易”詳解

“勘合貿易”是什麼?足利義滿首創“勘合貿易”詳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想了解“勘合貿易”是什麼?今天給大家帶來了足利義滿首創的“勘合貿易”詳解,和大家一起分享。

足利義滿統一日本後,爲滿足日商恢復對明貿易要求和日本上層階級對明代商品嗜愛,同時爲利用對明貿易充實幕府財政,政治上藉助明帝國的聲勢鞏固將軍地位,決心恢復對明邦交。於是下令九州探題取締倭寇,並於應永8年(公元1401年)5月以博多商人肥宮及僧人祖阿爲使臣赴南京,致書惠帝,表明恢復邦交意願。應永11華(明永樂2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允許日本以朝貢形式同明貿易,併爲防止倭寇溫水摸魚,規定“勘合之制”,也就是所謂《永樂勘合貿易條約》。

“勘合貿易”是什麼?足利義滿首創“勘合貿易”詳解

以朝貢形式進行的勘合貿易對日方非常有利。明政府對此種貿易不只減免關稅,且承擔“日本國王”使節及其衆多隨員(實際是商人)在明期間全部食宿費用,發給衣服,免費供應他們歸途一個月的海上旅程用糧。部分貿易品是以足利將軍嚮明帝貢獻方物、明帝回贈“頒賜物”的方式進行交易的,一般說來,回贈品的價值大大超過貢獻方物的價值。絕大部分貿易品交易採取明政府給價和自由交易方式。

足利義滿對自己一手創立起來的日明貿易很覺滿意,凡明使到日,他總是去兵庫迎接。應永15年(公元1408年)義滿死,其子義持繼任將軍後,立即改變對明的外交貿易政策,中斷日明關係。此後倭寇劫掠明沿海的活動又繼猖獗。一直到義教恢復日明關係的19年問,倭寇侵擾達17次之多。正長元年(公元1428年)義持死,新任將軍義教決心恢復日明邦交,永享4年(公元1432年)任命入日明僧龍室道淵爲正使,攜帶國書赴明。次年(公元1433年)5月龍室到北京,向宣宗獻方物和國書,在北京簽訂《宣德貿易條約》,以代替《永樂條約》條約規定10年一貢,貢船不超過3艘,人員不超過300,刀劍不超過3000。同時以宣德勘合代替永樂勘合。此後日明貿易正常進行,至天文16年(公元1547年),日本派出貿易團11次,時間持續百年以上。

日本的輸出品爲刀劍、硫黃、銅、扇、蘇方木、屏風、漆器工藝品、硯。輸入品爲生絲、布、藥材、砂糖、瓷器、書籍、字畫、銅器、漆器、金縷、府香、銅錢等。日本對明的貿易利益很大,如刀每把在日本值800至1000文,明政府給價乎均2000文,獲利1倍以上。

公元1404年至公元1547年問,日本派出勘合船隊共17次,僅在公元1432年至公元1547年問的11次勘合貿易中,輸出刀20萬把,換回銅錢40萬貫。輸入品中僅生絲一種可獲4。5倍至20倍之利。

日明貿易最初由幕府經營,後來轉歸守護大名,15世紀60年 代後,爲大內氏及與之結合的博多商人、細川氏及與之結合的訝市 商人所掌握。至16世紀30年代又完全爲大內氏所壟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