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黃皓爲什麼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蜀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黃皓爲什麼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蜀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皓,三國時期蜀漢宦官,深受劉禪寵信。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魏延還活着,劉禪的位子做得穩嗎?

一:這句話並無史實記載;

二:黃皓說不出這句話,哪怕說了,憑他的能力並不足以做此評論;

三:連諸葛亮都無力迴天,魏延何德何能,可以延續蜀漢?

四:如果魏延不死,蜀漢估計還等不到鄧艾來攻,早已因內亂而亡。

一:“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來源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召集羣臣商議對策,最終以譙周爲首的投降派佔據上風,於是劉禪開城投降,蜀漢滅亡。

網上有一種說法,就說這個時候,劉禪身邊的黃皓對劉禪說了這麼一句話:“魏延若在,實事不至此”。

黃皓爲什麼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蜀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咱們先不忙討論這句話對不對,先看看是否有這麼一句話。

首先,在我的記憶中是沒有這句話的,然後,我仔細翻了一下《三國志》,確實沒有找到該記載,連《三國演義》中都沒有,可見這句話來源存疑。

與之相類似的倒是有那麼一句話,叫做“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據說,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煤山上吊的前五天,大明大勢已去,太監曹化淳在崇禎皇帝身邊說了這句話,“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此時的崇禎皇帝也很感慨,好似終於領會到了皇兄臨終前的那句對魏忠賢的評語“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事實上,哪怕這句話也並不出自正史,最早的出處來自於馮夢龍的《燕都日記》,但是馮夢龍評論爲“此真謬舉矣。”

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嗚呼!此真謬舉矣。——馮夢龍《燕都日記》

雖然這句話本身是無中生有,並沒有多大的討論價值,但是魏延身爲蜀漢大將,最終卻死於內鬥,令人唏噓,因此現代很多人對他的死、對他的“子午谷奇謀”,爭議很多,我們不妨來假戲真做,認真討論一下。

二:黃皓其人

當每一個王朝落幕之時,文人都喜歡對其點評一番,或者說要有一個蓋棺定論,這就需要有一個人來承擔責任。

一般來說,王朝末年,君權逐漸被削弱,真正掌控朝堂、治理國家的是大臣,或者說士族們,所以這個王朝滅亡的責任一定不能是大臣,因爲他們掌控者“蓋棺定論”的權利。

因此,來承擔“禍國殃民”的主要有三類人:

金牌選手——宦官、銀牌選手——后妃、如果都沒有的話,那就只能是皇帝本人了!

黃皓爲什麼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蜀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這個具體原因與具體實例就不能詳述了。

黃皓就是這麼一個宦官,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對黃皓的描述極少,但一句“操弄權柄,終至覆國”,可見黃皓就是蜀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陳祗代允爲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裏,皓始預政事。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爲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三國志·陳袛傳》

事實上,黃皓不過一個宦官,而且是“十常侍”時代剛過去不久,宦官被打壓的年代,他在蜀國遠遠達不到“總攬朝政”的程度,哪怕有心,也根本沒有能力去主導一國興衰。

總的說來,黃皓不過是一佞臣,沒有左右大勢的能力,也缺乏指點江山的底蘊,說與沒有這句話其實無關緊要。

三:蜀漢因何滅亡

鄧艾通過偷渡陰平直奔成都,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臨危受命,領兵拒敵,本來一開始還擊潰了鄧艾的前鋒。

這時候下屬黃崇勸告他快速佔據險要之地,但是諸葛瞻猶豫不決,最終錯失良機,被鄧艾奪了險地,不得不退守綿竹,最終兵敗身亡。

劉禪不得不緊急着急羣臣商議對策,光祿大夫譙周力排衆議,極力主張投降,而劉禪的第五子北地王劉諶請求背水一戰,劉禪不允許,最後劉諶先殺妻子,而後自殺殉國。

除了劉諶之外,還有霍弋也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除此之外,滿朝都是被譙周“力排衆議”。

譙周是蜀地大儒,代表着益州本土士族的意願,劉禪自身也並不是一個強勢的皇帝,這才“君臣相得”,開門投降。

劉禪開門投降純粹是劉禪本人與滿朝文臣、蜀地士族們的共同決定導致的結果。

如果劉禪不開門投降,蜀國是否會就此滅亡,猶未可知,但是從整體大局上來看,蜀漢的巔峯時期是劉備入漢中,稱漢中王的時期。

黃皓爲什麼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蜀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從此之後,先是經歷夷陵之戰敗北,葬送了全國大部分兵力,使得國事衰落,後來諸葛亮勵精圖治,又數次北伐,而消耗了國力。

姜維做大將軍之後,本來準備整頓兵馬兩路出兵,沒想到另一路鎮西將軍胡濟沒有出兵導致兵敗,而百姓也因此埋怨姜維,整個隴西躁動不安,姜維也因此自貶爲後將軍。

十九年春,就遷維爲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爲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衆。衆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爲後將軍,行大將軍事。——《三國志·姜維傳》

可見,此時的蜀國經過常年征戰,早已經無力支撐大的戰役,在魏國日漸強盛的狀況下,滅亡是遲早的事。

大勢如此,哪怕是魏延復生,又如何扶大廈之將傾?

四:魏延腦後有反骨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之前,說魏延腦後有反骨,令馬岱伺機殺死他,顯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但是仔細想想,其實這句話也並無大錯。

衆所周知,魏延的死,其實就是一場內鬥,內部的爭權奪利而已,因此很多人覺得魏延死的很冤枉。

其實不然,魏延死得一點也不冤枉!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魏延之死:

1.234年秋天,諸葛亮北伐途中病重,自覺大限已至,祕密與丞相府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商議後事,此時的魏延作爲前鋒,離中軍很遠,所以商議的時候並沒有魏延。

最後,諸葛亮交代了兩點:一是讓主力撤退,命魏延前軍變後軍,負責斷後;二是如果魏延不同意的話,那就隨他的便!

第二點說明諸葛亮不愧是智多近妖的人,他明白魏延的性格,是有可能違逆自己的遺命的,自己死後,無人能讓魏延信服。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魏延傳》

黃皓爲什麼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蜀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2.諸葛亮死後,祕不發喪,楊儀以丞相府長史的身份統領大局(諸葛亮以丞相身份領兵,他死之後,長史就是名義上最高官職),楊儀令費禕前去傳令讓魏延斷後,並揣摩他的意圖。

果然如諸葛亮臨終前所料,魏延拒不聽命,他說:“丞相雖然死了,但是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而做斷後的將領?”

亮適卒,祕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爲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三國志·魏延傳》

3.如果魏延僅僅如此的話,還只能說他是不顧大局,然而,他做的不僅如此。

楊儀在後邊緩緩指揮主力撤退的時候,魏延惱怒不已,帶領部隊日夜兼程趕到了楊儀大軍撤退之路的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希望以此擋住楊儀大軍的退路。

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三國志·魏延傳》

4.楊儀與魏延各自上表給後主劉禪,都說對方叛變了。劉禪被嚇到了,招來侍中董允, 還有丞相府的留守長史蔣琬,問他們到底誰說的是真的。

董允和蔣琬自然是相信楊儀所言,無論是關係親疏有別,還是他們在前線的作爲,魏延都值得懷疑。

黃皓爲什麼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蜀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第5張

5.劉禪這邊的處理方法還沒發過去,那邊又有了變化,魏延急行軍,跑得快,已經佔據了南谷口,將大軍擋住,並率兵攻打楊儀。

楊儀命令王平抵禦魏延,王平只是站在軍前罵了一句,魏延的部隊就紛紛散去,他罵到:“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安敢如此!”

此時大軍都知道,撤退是諸葛亮的命令,而魏延不僅不遵令,還私自攔住己方部隊,士兵都不跟着他幹了,魏延只好帶着自己兒子孤身逃跑。

6.楊儀派馬岱追上魏延,並斬了他。楊儀踐踏着他的頭顱,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楊儀夷了魏延三族。

楊儀爲什麼與魏延不和?

219年,劉備佔領漢中,自稱漢中王,但是成都纔是治所,加上成都新定,以防後方不穩,劉備自然搬回成都,而漢中與曹操交界,是前線,需要一個大將來鎮守。

這時候本來大家都以爲這個位置非張飛莫屬,畢竟劉備身邊有能力、有威望、夠忠心的本來屈指可數,除了鎮守荊州的關羽,張飛絕對是名列前茅。

可是,後來劉備選擇了誰也沒想到的魏延,而魏延也不負劉備的期望,這些年,漢中固若金湯。

先主爲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衆論以爲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爲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三國志·魏延傳》

劉備死後,諸葛亮率兵北伐,親臨漢中,那麼問題就來了,從此漢中以丞相爲首。

黃皓爲什麼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蜀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第6張

魏延在漢中做了近10年的封疆大吏,一下子要屈居人下,雖然不敢對丞相不滿,但是對丞相府的屬官們就沒有好臉色了。

魏延勇猛過人,手下兵強馬壯,從成都來的官員們都避讓着他,但是楊儀卻並不買賬,魏延非常憤怒,好幾次差點拿刀當場殺了楊儀,在諸葛亮的安撫下,兩人才暫時忍了下來。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爲至忿,有如水火。——《三國志·魏延傳》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是一樣,被諸葛亮否決之後,魏延經常在外面長吁短嘆,說諸葛亮膽小,自己這麼好的計策不用!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爲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魏延傳》

這個計策的可行性我們不討論,但說魏延的態度,已經可以用“擾亂軍心”來形容了。

從“子午谷奇謀”、魏延楊儀之矛盾兩個例子可以知道,魏延縱然有才能,可是這等居功自傲,仗勢凌人的態度,如何能不自取滅亡?

回到問題,如果魏延沒有死的話,諸葛亮一死,還有誰能治得了他?

如果靠手裏的刀,豈不是成了董卓、李傕、郭汜之流?

沒有掌控朝堂的能力,卻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心態,最終這個蜀國會是怎麼樣?需要等到鄧艾來兵臨成都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