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入關真的是撿漏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朝入關真的是撿漏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代入關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清代可以入關奪取天下真的是撿漏嗎?

清代是繼明代以後的封建大統一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統一王朝。

關於清代的歷史,很多人認爲清代之所以從關外的割據政權成爲大統一政權,是運氣好撿漏了,因爲李自成消滅了明代,所以才使清軍可以順利入關,某種程度上來說清代是摘了李自成的桃子。

那麼清代入關得了天下,到底是不是撿漏行爲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清代入關的確有撿漏成分,但得天下並沒有撿漏

客觀來說,清代可以順利入關的確有着撿漏因素,因爲1644年明代是亡於李自成之手,明代一亡,清代歷經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兩代人都沒有入得關,就此入關成功了。

當然還有人認爲清代當時已經具備入關的實力,有沒有李自成,清代也可以入關的。

客觀來說,明代當時可謂是腐朽至極,大軍也沒有多少戰鬥力,朝廷上也是烏煙瘴氣的,財政空虛不說,上至崇禎帝是空有振興之心,卻能力平庸至極,下至是下面大臣黨爭不斷,真正幹實事的卻沒有幾個,而清代經過皇太極的17年經營,實力已是突飛猛進,入關的確沒什麼問題。

清朝入關真的是撿漏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但很多人都忽略一個原因,那便是古代的“華夷之分”。

清代在入關之前,就曾多次繞道入關,甚至直逼北京城下,諸如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但並沒有拿下北京,進而逐鹿中原。

再對比李自成率領的大順大軍,只是進軍北京一次,便是一路是勢如破竹,基本上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大多是望風而降,甚至到了北京城下,京城三大營都是直接降之。

雙方差別爲何如此之大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便是興起於關外的大清政權,因爲服飾、語言、生活習俗等與關內大爲不同,還有其暴虐行爲,所以當時世人皆是認爲其屬於“夷”的範圍,所以即使內部矛盾重重,也是支持明廷的,因此清軍即使多次繞道入關,明代內部也是抵抗甚多,也是紛紛支援北京。

而李自成是起於明代內部,世人認同感自然高,因此很多人認爲他建立的大順政權就是下一個大統一王朝,所以紛紛是望風而降,都想當新朝皇帝的從龍之臣。而明廷方面,即使崇禎帝號召天下兵馬勤王,也只是來了唐通的八千兵馬而已,所以李自成只是進軍北京一次,便是消滅了明代,並且順勢佔據了北方半壁江山。

清朝入關真的是撿漏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所以以此來看的話,因爲“華夷之分”的原因,面對大清政權,腐朽至極的明廷相當於當時世人的主心骨。即使清軍具備入關的實力,那麼屆時必定是各路大軍紛紛支援北京的情況,即使清軍攻破北京,那麼接下來攻克北方,再平南方,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而李自成消滅明代,無疑是打破了明廷這個主心骨,造成了羣龍無首一盤散沙的情況,所以清代自然是可以順利入關,並且是各個擊破,先後消滅李自成之大順政權、張獻忠之大西政權、南明小朝廷。

如果沒有李自成的話,最直接來說,清廷是不可能打着替明代報仇的旗號入關的,也不能以這個旗號籠絡人心,更不用說對關內羣龍無首的勢力各個擊破了,因此無形之中難度自然是大大增加,所以說清代入關,真的有些許撿漏的成分。

二、清代得天下並非撿漏,而是靠自己的實力

單純以入關來說,清代的確有撿漏的成分,但奪取天下來說,清代可是靠着自己的實力,並非是撿漏。

明代滅亡以後,天下可謂是有着四大勢力逐鹿中原,分別是李自成之大順政權、張獻忠之大西政權、南明小朝廷、關外大清政權。

清朝入關真的是撿漏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3張

就世人認同感來說,大清政權是不如另外三大政權。就以實力來說,清代入關時的八旗總兵力也就是十萬左右,無論是實力還是聲望,都遠遠不如當時如日中天的李自成之大順政權,畢竟當時世人眼裏,大順政權就是下一個大統一王朝。亦是不如明代滅亡以後,忠於明代的勢力,支持明代宗室建立的南明小朝廷,因爲南明小朝廷某種程度上就相當於當時正統的延續。

當時的局面,清代壓根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但是清代是一步步扭轉局面,首先是打着替明代報仇的旗號入關以後,然後命令當時官民爲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帝禮葬崇禎帝,可謂是大大拉攏了人心。

並且停止了李自成大順政權的“追繳助餉”政策,還讓明代內閣和六部等朝廷機構官員,以原職同滿員一起辦事。隨後又宣佈不論是前明亦或大順官員,只要歸順清廷,都以原職任用,甚至還可以加官進爵,而被大順大軍奪取的田產也是一律“歸還本主”,並且停止明末三餉。

通過這一系列寬仁政策,清代自然大大的拉攏人心,獲得了當時官紳階級的認可和支持。

在軍事上,清代在入關以後,可謂是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先是打着替明代復仇的旗號,並且意思是自身無意奪取天下,穩住了南明小朝廷。然後全力對付李自成之大順政權,等到大順政權已成敗局以後,再南下攻破了南明最強大的弘光政權,之後又將重心轉移到張獻忠之大西政權,消滅了大西政權。

清朝入關真的是撿漏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4張

清代這一系列行動,是將大順、大西兩個政權攻至覆滅,殘餘勢力只能聯合南明對抗清軍。還將南明小朝廷打的是一蹶不起,等於是初步奠定了大統一中國的格局。

在奪取天下過程中,清廷在武力方面主要遇到兩個問題,①、開國諸王的相繼凋零,諸如豫親王多鐸病死於順治六年,攝政王多爾袞病死於順治七年。②、八旗大軍本身就不多,兵員補充還困難,並且入關以後,享受了勝利者的待遇,可謂是“溫柔鄉英雄冢”,戰鬥力大爲下降。

對此清廷是重點開始“以漢制漢”策略,開國諸王既然相繼凋零,有着後繼無人的跡象,於是就重點起用漢人征戰南明,諸如以洪壽疇出任五省經略,還有讓吳三桂率領大軍南下鎮壓永曆政權等等。

八旗大軍既然戰鬥力下降,並且不好補充兵員,那麼就以大量投降的前明官兵爲主力部隊衝鋒陷陣,而八旗大軍則處於二線,作爲壓軸存在,既可以監視這些大軍,還可以在關鍵時刻出動,更是能在最後勝利關頭出來奪取功勞。

可以說清代在入關以後,其統治階層的統治水平是相當的爐火純青,大方向上每一步都走的很對,雖有投充、圈地、緝捕逃人法等惡政,但大局上並無明顯錯誤,是靠着自己的實力,並沒有撿漏行爲,從不起眼的存在,最終笑到最後統一中國。

所以最後總結來說,清代的入關的確是有着一定的撿漏或者運氣成分,但奪取天下,是真的靠自身的實力,還有高超的統治水平,並沒有撿漏行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