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真的是爲了陳圓圓嗎?真相是什麼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真的是爲了陳圓圓嗎?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真的是爲了陳圓圓嗎?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在《圓圓曲》中有這樣一句詩:“衝冠一怒爲紅顏”,把吳三柱投降清廷和進攻李自成的起義軍說成是因爲起義軍將領劉宗敏把他的愛姬陳圓圓掠爲己有。吳偉業把吳李結冤歸結於陳圓圓被掠,一是根據史書的記載,二是爲了加強此曲的悲愴之意。但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全詩的字裏行間中,吳三桂和李自成存在着某種合作的傾向是隱約可見的。

李自成有沒有對吳三桂招降過?

據《明史》記載: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真的是爲了陳圓圓嗎?真相是什麼

“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即陳圓圓)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 ……。

由於李自成和吳三桂談判聯合抗清的可靠資料沒有發現,所以現在出版的歷史書籍對於雙方是否談判過聯合抗清都持保留態度,但對於李自成曾對是三桂進行過招降這一點,則予以肯定。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克北京,立即置身於抗清鬥爭第一線。李自成爲對抗試圖入主中原的清軍,以民族利益爲重,立即改變策略,對明朝最後一支較爲強大的邊防軍吳三桂進行招降。在進北京七天後,李自成便派人攜帶吳三桂父親吳襄的家書、封侯的敕書以及大量金銀錦緞,去山海關招降吳三桂,要吳三桂“審時度勢,棄昏就明”,告訴他“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賞”。吳三桂自知他的軍隊並不足以單獨對抗農民軍,故在明政權被推翻後,引兵還保山海關,帶有觀望下形勢發展的性質。《庭聞錄》記載後得知

“吳襄既降賊,三桂亦以所部之衆西行赴降”,

企圖進行政治投機,希望在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下,仍能保住他的政治利益。但是李自成在北京對原明朝三品以上的大官依除個別以外,《小腆紀年》記載:

“悉拘執,不授官”,

吳三桂在途中又得知李自成農民軍在北京城中普遍拷掠降臣中的勳貴高官,吳襄也在其列,家資已被籍沒,農民軍的階級路線並未改變。吳三桂認爲他不可能在大順政權中獲得高官厚祿,因此拒絕歸順大順政權,轉而乞降清軍。他以亡國孤臣的身份致書多爾袞,王先謙《東華錄·順治二》記載吳三桂請求清兵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真的是爲了陳圓圓嗎?真相是什麼 第2張

“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

《清世祖實錄·卷四》記載多爾袞立即復書,表示是三桂如“率衆來歸”,願

“封以故土,晉爲藩王”。

這樣,吳三桂和多爾袞沆瀣一氣,在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向李自成的起義軍發起突然進攻。李自成在吳三桂和清兵的合力攻擊下,敗退北京。

以上說法對於李自成曾向吳三桂發出招降一事是肯定的,但吳三桂對於這些招降如何反應則語焉不詳。近來史學界有人認爲不僅李自成曾向吳三桂招降,而且雙方曾進行過接觸,最後還達成了聯合抗清的協議。

李自成與吳三桂談判達成,吳三桂背約。

據史載,李自成到北京後第一次進宮時,特別帶來了十六名受保護的婦女其中就有一位叫“吳陳氏”,即爲陳圓圓。吳三桂在給其父吳襄的一封家書中稱:“兒已退兵至關,預備來降。”但吳三桂聽信訛傳,以爲陳圓圓被劉宗敏掠去,故向駐守山海關的農民軍發起進攻,同時派人與清軍聯繫,邁出了投敵的第一步。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真的是爲了陳圓圓嗎?真相是什麼 第3張

李自成得知此事後,仍堅持以招降爲主的政策,給吳三桂送去犒師銀和吳襄致吳三桂的書信。吳三桂接受招降,由山海關進京“朝見新主”,但在半路上再次變卦。此時李自成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派五萬士兵到山海關,以加強防守力量。當李自成接到吳三桂第二次攻陷山海關的報告時,終於被這個反覆無常的無恥之徒的卑鄙行徑所激怒,把吳襄投入監獄,準備用武力打垮吳三桂。但後來一個新的敵情使盛怒的李自成平靜下來,即

“清兵二十萬,定於初八起程”,

這使他迅速地改變對吳三桂的策略。他立刻下令“釋吳襄於獄”,同時把陳圓圓和吳三桂的兩個女兒帶在身邊,隨出征部隊起到山海關去,目的是爲了拆散清、吳之間的勾結。

李自成到了山海關後,立即切斷吳、清之間聯繫,逼迫吳三桂就範。駐山海關的吳三桂部隊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正在此時,李自成和吳三桂的談判已告成。據《明季北略》記載:

“自成駐兵永平,三桂使人議和,並請太子。自成命張若麒奉太子赴三桂軍中,請各止戰。三桂允之,約自成回軍,速離京城,吾將奉太子即位。自成請如約。”

另載李、吳還約定: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真的是爲了陳圓圓嗎?真相是什麼 第4張

“如北兵侵奪擾掠,合力攻擊,休成相共。”

就是說雙方已達成共同抗清的協定。根據協約,李自成把農民軍迅速撤離戰場,但吳三桂在農民軍撤離後,故伎重演,立刻背信棄義地撕毀了協約,面打開山海關大門,迎接清軍“分三路進關”,把山海關城移交於清軍,另一面與清軍聯合,向尚未撤走的農民軍和民伕發起突然攻擊。

李自成從山海關抵北京,還不知吳三桂已背約,故繼續履約,“釋吳襄家口十五人還家”。後來當他得知吳三桂不僅背盟,還充當賣國賊,才把吳襄及其家屬殺掉。無疑,這一獨特的說法,爲解開這一歷史之謎,提供了把新的鑰匙。只是這種說法目前還是一家之言,能否成立,有待於史學界的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