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亡國太子朱三太子必死的原因:成反清復明的旗幟

亡國太子朱三太子必死的原因:成反清復明的旗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亡國太子必須死:反清復明的旗幟朱三太子

1644年3月,大明王朝在紫禁城的熊熊烈火中覆滅了。

崇禎皇帝自殺前安排三個兒子逃亡。這三個皇子,分別是:皇長子、太子朱慈烺;三子、永王朱慈炯;四子、定王朱慈炤。三個皇子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子朱慈烺,因爲他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崇禎皇帝死了,明朝在法律意義上也滅亡了,這僥倖逃出紫禁城的三個孩子從此也沒有再踏進紫禁城半步,但是隻要朱由檢的兒子還在,明朝就還有復興的可能,在理論上就可以延續王朝的血脈。

李自成農民軍進北京後,三個皇子作爲前朝餘孽,是重點提防對象,很快就被搜出逮捕了起來。李自成率領大軍東征吳三桂,朱慈烺兄弟三人也被帶着,作爲招撫、壓制吳三桂的砝碼。可吳三桂一點都不給朱慈烺三兄弟面子,對李自成的農民軍照打不誤,還引進清軍,大敗農民軍。李自成在吳三桂和清兵的雙重打擊下,節節敗退,放棄了北京城。西撤時,農民軍還裹挾着太子朱慈烺及兩個皇子。途中,農民軍在追兵和各地明朝殘餘的打擊下,分崩瓦解,自顧不暇,對朱慈烺等三人自然也管不了了。此後,朱慈烺三人下落不明,從一切正史中消失了。

朱慈烺三人雖然不知去向了,但他們身上蘊含的巨大政治價值不會因此減弱。尤其是繼續坐了江山的清王朝裝模作樣地埋葬崇禎帝和皇后,宣稱入關是“爲明覆仇”,依然奉明朝爲正統王朝,不以明朝爲敵,表示清朝是從農民軍手中奪取的天下神器。在這樣的邏輯下,定王依然是定王,永王依然是永王,朱慈烺依然是明朝太子,如果他向清朝要回明朝的江山,清朝在理論上是不能拒絕的。清朝早期出現的衆多“朱三太子案”都是圍繞這個政治優勢展開的。

亡國太子朱三太子必死的原因:成反清復明的旗幟

當年年底的一個深夜,北京城裏崇禎的國丈周奎家門口,下人連夜將一個“不知道哪裏來的野孩子”趕出門去。那個孩子站在周府大門口破口大罵,周家的人則隔着大門和他對罵。結果,雙方把巡夜的滿清官兵給招來了。孩子自稱是明朝太子朱慈烺,官兵一聽,趕緊押送刑部。負責審訊的刑部主事錢鳳覽認定抓到的就是真太子,如實上報。周奎向滿清攝政王多爾袞上書,信誓旦旦地說被捕的不是真太子。多爾袞找來一批前明朝37 的太監,去刑部辨認。所有太監都回報說是真太子;多爾袞又把朱慈烺接入宮中辨認宮中事物,結果確認無誤;多爾袞還讓十個侍衛太子的前明朝錦衣衛辨認來人,結果十個人都一齊對朱慈烺跪下,擔保這是真太子。這太子出現得真不是時候啊。清朝剛剛進入北京,屁股還沒有坐熱,原來主人家的繼承人就回來了。讓這清王朝怎麼辦?如果讓天下的明朝殘餘、地方文武官吏和百姓們知道崇禎的太子就在北京城裏,他們要求擁立太子登基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清朝在關內立足未穩,崇禎太子的出現說不定能讓清朝重新退回關外去。對於清朝來說,這個孩子必須是個假太子才行。但是多爾袞又不能自己說抓到的朱慈烺是假冒的,需要通過其他人的嘴說出來。因此,他導演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太子真僞辨認”的鬧劇來。首先讓親屬、宮人來辨認。皇家的長輩周奎一口咬定朱慈烺是假的;長平公主先說是真的,捱了周奎的一記耳光後不敢吱聲了;明朝宗室晉王在辨認太子的時候,說自己沒見過太子,不能確定真假;第一批辨認太子、說朱慈烺是真太子的太監全部被處死,第二批派來辨認太子的太監異口同聲地“認定”朱慈烺是假太子。第二年(1645年)四月,獄中的“太子”已被處死。轟動一時的太子案就此結束了。

有意思的是,滿清朝廷爲此專門傳諭天下:“如果有人報告真太子的行跡,朝廷必加恩養。報告之人必給重賞。”可當滿清鎮壓了各地的明朝殘餘,坐穩江山後,將原先“恩養”在北京的十幾個明朝藩王全部殘殺。清朝對明朝皇室進行了“大清洗”,也就沒有人相信朝廷所謂“恩養太子”的承諾了。

就是北京冒出一個太子的同時,南方明朝殘餘勢力擁戴福王朱由淞建立的南明王朝也出了一個“太子案”。有一個年輕人在東南一帶自稱是南逃的太子朱慈烺。接到消息後,南明政權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也是“辨認真僞”。朱由淞接到報告,派曾在紫禁城當過差的太監李繼周去迎接朱慈烺。李繼周覺得朱慈烺很眼熟,氣度不凡,就跪下叩頭:“奴才給小爺叩頭。”朱慈烺問他:“我雖認得你,但忘了姓名。”李繼周忙報上姓名和來意,要迎接朱慈烺去南京。朱慈烺再問:“迎我進京,讓皇帝與我做否?”李繼周實話實說:“此事哪是我等奴才所能知曉的!”1645年3月2日,朱由淞面諭羣臣說:“有一稚子自稱是先帝太子。如果真的是先帝之子,那麼也是朕之子,定當撫養優恤,不能讓他受委屈了。”注意,朱由淞一開始就給整個“太子案”定了基調。首先,這個朱慈烺“自稱”是太子,真假莫辨;其次,即使這個朱慈烺是真太子,那也不能當皇帝。南明朝廷會好好養着他。朱由淞接着派了南下的兩個太監先去辨別真僞。兩個太監一見朱慈烺,立即上去抱住痛哭。他們看到朱慈烺衣服單薄,還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披上。朱由淞知道後,下令將這兩個太監打死,同時賜李繼周“自盡”。可南京老百姓普遍認爲這是真太子,紛紛要求太子登基稱帝。

朱由淞當然不願意讓出皇位了,採取了“拖延”戰術,開始了冗長的真僞辨認過程。南明官員們紛紛前往探視朱慈烺,或遞送名帖。但對於太子的真僞,大家莫衷一是。朱由淞怕夜長夢多,下令將朱慈烺移到宮中嚴加看管。他再召集元勳顯貴和大學士馬士英等人商量如何了結此事。馬士英迎合朱由淞的意思,當即認爲朱慈烺是假太子,還提出了三個疑點:一,太子逃離北京後爲什麼不來陪都南京,反而在杭州蘇州一帶遊蕩;二,聽聞太子嚴肅凝重,不善言語,但此人善於機辯;三,北京的滿清朝廷也正在審理“太子案”,還不知道真僞。馬士英極力主張南京的朱慈烺是假的,進一步建議弘光帝詢問朱慈烺永、定二王的生辰及宮中制度,同時找出曾教過太子的方拱乾、李景濂、劉正宗等人前去“會審”。最後的審問開始後,這個朱慈烺對着紫禁城地圖,一一指出了各宮由何人居住。一個官員突然問:“公主現在在哪裏?”朱慈烺回答:“不知道,想必死了吧。”方拱乾、李景濂、劉正宗出現後,朱慈烺只認識方拱乾。方拱乾就問他當年講課的場所,授課的內容。結果朱慈烺都答錯了。又有官員問朱慈烺嘉定伯(周奎)的姓名,朱慈烺拒絕回答。最後,大學士王鐸認爲眼前的朱慈烺是假冒的,得到了衆人的附和。在場的通政司楊維垣出面指認眼前的朱慈烺是已故駙馬都尉王昺的侄孫王之明。於是衆人以奸人假冒太子結案。朝廷隨即佈告天下,“以正視聽”。

南明太子案的審理同樣疑點重重,結案後引起各地官員和百姓一片譁然。南明王朝本來根基就不穩,地方藩鎮將領手握重兵,對朝廷虎視眈眈。現在太子被判定爲假太子,早對馬士英不滿的武漢藩鎮左良玉稱奉太子密詔率部救難,進攻南京,要殺馬士英。南明朝廷亂成了一團。清軍大舉南下,五月十日弘光帝出逃。十一日,南京百姓數百人砸開監獄,救出朱慈烺,給他披上演戲用的龍袍,擁他做皇帝。這個朱慈烺還真的進入皇宮做起了皇帝,接受臣民的朝賀,還向南京內外發號施令,很有那麼回事。可惜他只在亂哄哄中做了五天皇帝,就被攻入南京的清軍抓住了。不久,逃亡的朱由淞也被抓住,押回南京與朱慈烺“團聚”,兩人一起在北京被處死。

亡國太子朱三太子必死的原因:成反清復明的旗幟 第2張

這一南一北、最初的兩個“太子案”都以認定當事人爲“假太子”結案。但是兩個案子都沒有嚴密的審理過程和讓局外人信得過的證據,留下了許多疑問。民間紛紛傳說朱慈烺藏在民間,衍生出了在粵東嘉應州(今廣東梅縣)陰那山出家爲僧、歸隱四川的傳說。隨着時間的推移,清朝的統治越來越鞏固。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炯、定王朱慈炤三人的年紀越來越大,對清朝的威脅也在減弱。儘管如此,在反清勢力心目中,明朝皇子始終具有強大的政治號召力。“朱三太子”名號就在此時出現。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有人冒稱是崇禎第三子造反;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北京人楊起隆自稱是朱三太子在皇城根下造反;三藩叛亂時,福建人蔡寅自稱朱三太子,勾結臺灣鄭經造反;康熙四十年以後,江蘇太倉﹑浙江大嵐山等處的反清力量都以擁立朱三太子爲旗號造反。在所有以“朱三太子”名義發動的起義中,對清朝造成最大威脅的是楊起隆起義。楊起隆長在皇城根下,深諳政治,明白“朱三太子”四個字的政治價值。於是他自稱是崇禎第三子,在北京的衚衕裏做起了皇帝,封官許願,還勾結紫禁城的太監定在1673年12月23日晚上放火殺進皇宮,復辟明朝。可惜叛徒告密,楊起隆在混戰中衝出重圍,不知所終。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清朝曾在漢中抓到一名自稱“朱三太子”的楊起隆。經審問,此楊起隆非彼楊起隆。

可見,只要有反清情緒的存在,明朝皇子的存在就對清朝具有殺傷力。“朱三太子”就會出現。

有趣的是,這些自稱“朱三太子”的造反者都說自己名叫朱慈煥。而崇禎皇帝真正的第三個兒子是永王朱慈炯。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朱慈煥確有其人。他是崇禎帝的第五個兒子,五歲的時候病死了。朱慈煥臨死前,突然對前來探望的崇禎說:“九蓮菩薩說:‘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要讓他的兒子們都死掉。’”所謂的“九蓮菩薩”是萬曆的生母李太后,是崇禎的太奶奶。崇禎帝聽後很害怕,認爲朱慈煥不是凡人,就封他爲“玄機慈應真君”。清朝的造反者們頻以朱慈煥相號召,而不是以真的第三子朱慈炯自稱,顯然是看中了“玄機慈應真君”在民間的蠱惑力。歷代農民起義者多多少少都要借重民間宗教的力量,這些“朱三太子”也不例外。至於這些“朱三太子”是否真的是崇禎的皇子,想必不用多說也很明白了。

康熙皇帝親政後,很在意隱匿在民間的前朝皇子們。爲了撫慰人心,康熙皇帝對有關官員說要派人察訪明朝皇室後裔,授以職銜,讓他們世代守衛南京孝陵,四時祭祀。幾個月後,有關部門奏報說,明朝“亡故已久”,子孫埋沒無聞,雖然經過多方查訪,也沒有找到確實可考的嫡裔,建議委派一名地方官吏專門負責孝陵的祀典,以表清廷關懷明朝之心。在公開的表演之下,康熙皇帝一直沒有放鬆對前明皇室,尤其是對朱三太子朱慈炯的搜捕。清朝在各地暗暗佈下天羅地網,展開大海撈針的搜捕,就是沒有找到朱慈炯的影子。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16年)臘月,山東省汶上縣解任在家的前饒陽41 縣令李方遠家裏來了一位張先生。

張先生自稱是李方遠的“故人”。李方遠花費了很長時間,纔想起這位張先生的來龍去脈來。早在康熙二十二年,李方遠在一家路姓大戶家中見到一位丰標秀整、侃侃能言的先生,就和他攀談起來。先生自稱姓張,號潛齋,在浙中大戶張家爲家庭教師。李方遠和張先生相談甚歡,交往密切,通過詩詞唱和很快就成爲密友。後來,張先生漂泊他鄉,李方遠則宦海沉浮,雙方拜別後已經二十多年沒有聯繫了。現在,李方遠和張先生都已經是白髮老人,故人相逢,分外親熱。兩人立刻歡飲暢談起來。這麼多年來,張先生的生活並不如意。他這次是來投靠李方遠,乞求李方遠能夠幫他謀求一教職,養家餬口。李方遠見張先生已經年逾古稀,心中老大不忍,最後熬不過對方苦苦相求,就安頓張先生在自己家和鄰近幾戶官宦人家裏教子弟讀書。

亡國太子朱三太子必死的原因:成反清復明的旗幟 第3張

兩年後(康熙四十七年)陰曆四月初三,李方遠正與家中與張先生下棋。突然,本地官吏調發大軍,如臨大敵,將李方遠團團圍住。兵丁破門而入,將李方遠和張先生二人捆綁起來。

李方遠勃然大怒,呵斥說:“我是致仕家居的官宦,你們怎麼能這麼無禮?”

地方官理都不理李方遠,逼問張先生:“說,你是何人?”

張先生淡淡地說:“我乃前朝皇子、定王朱慈炯。”

朱慈炯一生的經歷滿紙辛酸,充滿傳奇色彩。

根據朱慈炯當日的口供,當年李自成農民軍戰敗西撤的時候,朱慈炯被一個姓毛的農民軍將領帶往河南。這個毛將軍把戰馬賣掉,買了耕牛,種田過活,帶着朱慈炯隱居起來。清朝建立後,對李自成的部下將領追查得很緊。毛將軍最後拋棄朱慈炯,不知道逃到什麼地方去了。當時朱慈炯只有十三歲,盲目地往南流浪。冥冥之間,朱慈炯逃到了祖先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在鳳陽,朱慈炯遇見一個王姓老鄉紳。王先生知道朱慈炯是明朝皇子後,冒險收留他在家。朱慈炯因此改姓王,躲過了清朝最初的搜捕。幾年後,王先生病死了,朱慈炯就找了一座寺廟出家。長大後,和尚朱慈炯四處雲遊。一次雲遊到浙江,在古剎中遇見一位姓胡的餘姚人。胡先生很讚賞朱慈炯的才學,就把朱慈炯邀請回家,讓他還俗,還把女兒嫁給了朱慈炯。於是朱慈炯就改姓張,入贅胡家,長期隱居下來。

朱慈炯經過了這麼多的坎坷,早已經把父皇崇禎皇帝分別時報仇復國的囑託拋到爪哇島去了。他只想做個普通人,安安靜靜地過完一生。朱慈炯在餘姚安家後,生下了六個兒子。時間長了,家裏人知道了朱慈炯的真實身份。一家人都生活在陰雲之下,不敢聲張。朱慈炯也不敢在家裏常住了,化名王士元、何言鹹等,經常往返于山東、兩江、浙江一帶,以教書餬口。李方遠就是朱慈炯在一次遊蕩途中認識的。

朱慈炯是無慾無求了,可各地的造反者和野心家還是經常盜用他的名號。浙東的寧波、紹興二府交界處的四明山一帶有一股反清力量,首領是張廿、張廿二。他們就以擁戴朱三太子爲號召,又亮出大明天德的年號,在四明山一帶和清軍展開游擊戰爭。江蘇太倉的一念和尚也擁戴朱三太子發動起義,與四明山的友軍遙相呼應。造反者在長江三角洲一帶的影響很大。朱慈炯怕引火燒身,在康熙四十五年七月舉家遷到了湖州府長興縣。當年十一月,江浙一帶官府加緊緝查朱三太子,已經成了驚弓之鳥的朱慈炯選擇了拋棄家眷,隻身出逃。

四明山和太倉的造反者很快就被清朝官府鎮壓下去。朱慈炯的真實身份也被告發,官府趕往湖州長興縣逮捕朱慈炯的兒子和孫子,朱慈炯的妻女六人在家上吊自殺。拋家棄子的朱慈炯成爲官府的通緝犯。而朱慈炯自出逃後,用“張用觀”的名字在山東汶上李方遠家隱匿躲藏起來,直到兩年後被抓。

朱慈炯被捕後,押回浙江審訊。康熙皇帝非常重視“朱三太子案”,派侍郎穆丹作爲欽差大臣前往杭州負責審訊。欽差穆丹和兩江總督等高官親自出面審訊朱慈炯。

問:“現在江南有兩處叛逆謀反案,都說要扶立你爲帝,恢復明朝。你知罪嗎?”

朱慈炯答:“我今年已經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鬚髮皆白,哪還有力氣造反啊?再說,我不在三藩作亂時造反,卻在如今太平盛世造反,於情理不通。我平日對佔據城池、積蓄屯糧、招買軍馬、打造盔甲等事情一無所知,從無參與。還有,我曾在山東教書度日,那裏距京師很近,如果我有反心,怎敢待在那裏?”

清朝官員又押解生俘的大嵐山造反首領,讓他來“拜見”朱三太子。這位造反首領看了半天朱慈炯,說:“我不認得此人,他是誰啊?”

亡國太子朱三太子必死的原因:成反清復明的旗幟 第4張

官員大怒:“他不就是你擁戴的明朝三太子、定王朱慈炯!”

造反首領說:“嗨,我們只是假借朱氏皇子名義鼓動百姓而已,並不知三太子真假。”

最後穆旦等人也不能確定這個朱慈炯是否就是真的朱慈炯,只好將朱慈炯押解到北京,由康熙皇帝定奪。康熙親自翻閱卷宗,欽定這次抓住的就是朱慈炯。康熙皇帝御批說:“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歲。伊父子游行教書,寄食人家。”可見康熙皇帝相信了朱慈炯的供狀,但是康熙皇帝置朱慈炯年逾古稀、苦苦求饒的現實情況於不顧,判定朱慈炯有罪。刑部因此做出結論:“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朱慈炯雖然沒有參加造反,也有想造反的心思。)最後清朝以“通賊罪”仍將朱慈炯父子全家處死。朱慈炯三代同堂,共赴黃泉。

包括康熙皇帝在內的多數人認爲這個“朱三太子”是真的朱慈炯。他生於崇禎四年,死於康熙四十七年,終年七十八歲。但也有人認爲此次抓住的朱慈炯也是假冒的。康熙皇帝爲了早日將“朱三太子案”結案,匆匆找了個情況接近,稍微可信的人當替罪羊。在民間,百姓們依然相信朱三太子還活着,躲在某個鄉間角落。康熙末年,臺灣朱一貴發動大起義,一度控制全島。朱一貴起義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號。康熙皇帝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雍正二年,清朝找出一個名叫朱文元的鑲白旗漢人,宣稱朱文元就是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簡王的後裔。出於“政治團結”的需要,清朝封這個朱文元繼承明朝皇室血脈,享受優厚的待遇,四時祭祀明朝皇陵。朱文元這一系,世代成了清朝的“政治花瓶”。雍正搬出一個朱文正後,仍然沒有杜絕“朱三太子”的出現。雍正七年,有個叫李梅的人聲稱朱三太子沒有死,而是流落到了海外。清朝廣東總督親自帶兵抓捕李梅,李梅不知所終。此後國內的浙江、廣西,國外的越南、呂宋等地都出現了朱三太子的蹤跡,讓清朝頭痛不已。一直到乾隆年間,清朝入關超過百年,百姓對明朝的記憶已經淡忘,“反清復明”的號召起不了什麼作用了,“朱三太子”才慢慢銷聲匿跡。

清朝早期有關“朱三太子”的風風雨雨,反覆告訴後人:亡國太子必須死。不論是投奔哪一方,不論身處何時何地,沒有人願意他們出來分享政治權力,也沒有人願意他們隱居在民間成爲政治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