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柏林危機時間 柏林危機影響

柏林危機時間 柏林危機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柏林危機,政治危機。歷史上一共發生過三次,分別是1948年,1958年,1961年,第一次柏林危機又叫做柏林封鎖,是冷戰開始後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

簡介

柏林危機(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發生於1948年,又稱“柏林封鎖(Berlin Blockade)”,是冷戰開始後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其導火線爲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蘇聯宣佈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後,危機緩和。

第二次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來以蘇聯讓步完結。

第三次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築起柏林牆作結,美蘇關係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柏林危機時間 柏林危機影響

  柏林危機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四國因對西柏林法律地位的爭執而引起的三次國際危機。根據1945年《蘇英美三國雅爾塔會議公報》《蘇美英三國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及其他有關文件規定,在德國投降後,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德國和柏林。上述文件還規定了處置戰後德國政治、經濟的基本原則,以防止其再發動戰爭,危害世界和平。

過程

第一次危機

隨着德國重建的開始,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蘇聯遲遲不願讓德國各佔領區合併,並拒絕西方的經濟政策。爲此,美國計劃將德國西部佔領區三合爲一。爲了使法國在合併佔領區問題上與英美方向一致,美國用戰後馬歇爾計劃的鉅額援助安撫法國,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過《薩爾憲法》,從法律上給予法國甜頭,保證薩爾併入法國,促使法國同意法佔德區與美英佔德區合併。

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盧六國召開倫敦外長會議提出的“倫敦建議”,內容爲法佔區與英美雙佔區協調經濟政策,共同管制對外貿易,並共同制憲,成立聯邦德國,將聯邦德國納入歐洲復興計劃。

1948年5月18日,蘇聯政府通過了《關於在德國蘇佔區實行貨幣改革的決定》。決定責成蘇聯駐德軍事當局在西佔區單獨進行貨幣改革時立即在蘇佔區實行貨幣改革。要求“蘇聯軍事當局爭取在整個大柏林地區發行蘇佔區新貨幣”。6月18日,美英法三國宣佈由6月21日起西佔區實行單方的新貨幣改革,即發行有B記號之馬克。

蘇聯得知該計劃後,於1948年6月19日提出抗議,佔領軍長官索洛科夫斯基發佈“告德國民衆書”,書中稱英美法三國欲分解德國。6月22日,蘇佔區也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的D記號馬克,並於6月24日,全面切斷西佔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及貨運,只保留從西德往柏林三條空中走廊通道,史稱第一次柏林危機,形成第一次美蘇冷戰高潮。

1948年6月29日,美國實行空運,派出大批飛機向柏林250萬居民大規模空運糧食及各種日用品,在一年間飛行次數277,728次,空運貨物211萬噸,同時對蘇佔區所缺的鋼、焦煤及電力等實行反封鎖。

1948年9月,西佔區以阿登納爲首的65名州代表開始擬定新憲。1949年5月8日,德國議委會通過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批准新法,同時公佈佔領法,標誌着西德政府結構基本確立。

蘇聯於封鎖中蒙受道義損失,它深知此時封鎖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國家的進程,於1949年5月12日宣佈撤銷封鎖,延續324日的柏林危機結束。5月23日,英美法三國代表參加下,西德通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9月20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納總理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9月21日,佔領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權,英美法三國保留管制聯邦德國之外交、外貿、國防特權力。

同一時間下,蘇聯亦在德國東部籌措成立共產黨控制的德意志國家,蘇佔區在1949年5月30日通過憲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生效,東德建立,定都東柏林,皮克爲總統,格羅提渥爲總理,取代蘇聯管制委員會對民主德國的外交及外貿監督,德國徹底分裂爲東西德。

第二次危機

柏林於1949年分裂後,西柏林由於重建順利,經濟逐漸繁榮,令蘇聯決意解除問題。

1958年11月27日,蘇聯單方面向英美法三國發出照會,要求它們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的駐軍,使西柏林成爲自由市,否則,蘇聯會把西柏林的過境檢查改由東德負責。蘇聯自知統一無望,故迫使西方承認東德。

英美法三國拒絕了蘇聯的要求,並且宣稱如果蘇聯封鎖進入西柏林的通道,它們將不惜訴諸武力,蘇聯對迴應作出強烈抗議,史稱第二次柏林危機。

蘇聯對西方國家的強硬態度放低了調子,表明六個月的期限非最後通牒,並希望透過國家領導人會晤改善東西方關係。美國表明如果蘇聯能先收回六個月的最後通牒及由蘇聯先舉行外長會議,美國將同意召開新一輪四國首腦會議,討論柏林問題,蘇聯接受,第二次柏林危機稍稍緩和。

第三次危機

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國總統肯尼迪與蘇共領導赫魯曉夫於維也納舉行兩天會談,討論焦點集中於柏林問題,赫魯曉夫舊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則西方國家進入西柏林都需先得東德同意,肯尼迪斷然拒絕。

1961年7月初,蘇聯宣佈暫停復員,並將軍費增加三分之一,肯尼迪作出強硬反應,因他認爲西柏林是抗蘇焦點,絕不容重演綏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國會增加32.5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徵召部分後備役人員及國民警衛隊入伍,擴大民防及修築防空措施,頓時美蘇關係再次緊張,史稱第三次柏林危機。

1961年8月13日,蘇聯及東德封鎖了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從15日起沿東西柏林分界線在東柏林境內築起柏林牆,西柏林人進入東柏林都需經過邊境站的檢查,還需辦理入境手續。這一舉動令西方國家措手不及。但除發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柏林牆的事實加以接受。柏林牆既已築起,赫魯曉夫便在同年10月10日蘇共22大正式取消英美法於12月底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後來,蘇聯凍結了德國和西柏林的問題,美蘇關係再度緩和。

柏林牆築起兩個星期後,赫魯曉夫單方面撕毀美蘇兩國爲期三年的禁止核試驗協議,恢復一系列試驗。肯尼迪雖看出蘇聯虛張聲勢,但也不甘示弱,在九月恢復地下核試驗,美蘇軍備競賽又進入新高潮。

結果

70年代初蘇聯推行緩和政策,爭取西方國家承認歐洲現狀,在與聯邦德國改善關係的同時建議就柏林問題舉行談判,爲西方國家所接受。1970年3月6日,蘇、美、英、法四國開始談判。1971年9月3日簽署了《西柏林協定》,並於1972年6月3日生效。

主要內容有:①重申美、英、法在西柏林的“權利和責任”。②西方國家的平民和貨物沿西柏林通道的過境交通,將“暢通無阻”。③“維持和發展”西柏林與聯邦德國之間的“聯繫”,但西柏林仍然不是聯邦德國的組成部分,今後也不屬於它管轄。④西柏林人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和商業等理由或以旅行者身份到民主德國進行訪問。⑤聯邦德國可在國際組織中和國際會議上代表西柏林利益,等等。

《西柏林協定》簽訂後,柏林局勢趨於穩定,兩個德國之間的關係有很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