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簡稱洪堡大學、柏林大學,學校特色是德國精英大學,其性質是公立大學,地點在德國柏林,創辦時間1810年,校訓是哲學家應當改變世界而不只是思考世界。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前身是柏林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學術中心。創辦於1810年。是蜚聲中外的世界頂尖的百強學府,也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大學之一,德國精英大學成員。

  創校理念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是依據創校者洪堡“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所創立,於1810年所創立的新制大學,他也希望柏林洪堡大學能成爲“現代大學之母”(Mutter aller modernen Universitäten)。根據洪堡的理念,現代的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學與研究同時在大學內進行,而且學術自由,大學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爲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人才的培育。洪堡認爲大學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一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他說的科學指純科學,即哲學。而修養是人作爲社會人應具有的素質,是個性全面發展的結果,它與專門的能力和技藝無關。根據純科學的要求,大學的基本組織原則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爲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左右,與之保持距離,強調大學在管理和學術上的民主性。在洪堡看來,自由與寂寞是相互關聯、依存的,沒有寂寞(獨立)就沒有自由。大學全部的外在組織即以這兩點爲依據。

  在此之前,不論歐洲或美國的大學,都還是沿襲修道院教育的傳統,以培養教師、公職人員或貴族爲主,較不重視研究。此後洪堡的理念傳遞至歐、美各地,也成爲許多大學仿效的對象。

  歷史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2張

  腓特烈·威廉三世

  洪堡大學起初名爲腓特烈·威廉大學( Friedrich-Wilhelm-Universität,1828年),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支持下設立。成立初期分別有法律、醫學、哲學與神學等4個學院,學校共有52名教師及256位學生,而哲學院的黑格爾、法學院的薩維尼、古典語言學家奧古斯特·柏克( 德語 :August Boeckh )(August Boeckh)、醫學院的胡費蘭(德語:Christoph Wilhelm Hufeland )(Christoph Wilhelm Hufeland)及農學家特爾(德語:Albrecht Daniel Thaer)(Albrecht Daniel Thaer ),則象徵了當時洪堡大學各學院的精神。在過去的兩個世紀,洪堡大學是德國最著名的思想家的誕生地,其中包括唯心主義哲學家費希特。神學家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哲學家黑格爾、叔本華、弗雷德里希·謝林、文化批評家瓦爾特·本雅明以及著名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馬克斯·普朗克。 馬克思主義奠基人卡爾·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求學於洪堡大學。詩人海涅、德國統一首相俾斯麥、德國共產黨創建人卡爾·李卜克內西、歐洲議會主席舒曼都是該校畢業生。在過去的200年中,洪堡大學誕生了4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洪堡大學的辦學模式爲世界上的許多大學,如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效仿。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3張

  1850年的洪堡大學

  除了傳統的學科,如科學、法律、哲學、歷史、神學和醫學,洪堡大學大力發展了許多其它新興學科。在19世紀下半葉,洪堡大學的自然學科誕生了許多偉大的學者,如化學家霍夫曼;物理學家亥姆霍茲;數學家庫默爾(Ernst Eduard Kummer)、利奧波德·克羅內克、維爾斯特拉斯;內科醫生繆勒、馮葛雷(德語:Albrecht von Graefe)(Albrecht von Graefe)、魯道夫·菲爾紹、羅伯特·科赫等。在這段迅速發展的時期,洪堡大學逐漸合併了柏林其它一些獨立的學院,比如夏麗特(Charité)醫學院等。在20世紀20年代,洪堡大學成爲歐洲乃至世界的學術中心,這一時期也被稱爲“黃金柏林1920年代”。洪堡大學從建校時起就開始進行自然博物館的建設和藏品的蒐集,至今,大學博物館尤爲著名。

  女性參與

  與歐美大部分大學一樣,大學最早並沒有女性的空間,一直到1908年,洪堡大學纔開始收女學生,但不久之後就開始有女的助理與兼任女教授,著名的核分裂學者莉澤·邁特納就曾於1926年以特聘教授的身份任教於洪堡大學,不過大學真正頒發教授教席給女性,則是1945年之後的事情。

  兩個“柏林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4張

  1900年的柏林大學

  1810年柏林大學創校,校區原址位於菩提樹下大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爲止,柏林原本只有一個“柏林大學”,而大學師生也很驕傲地以拉丁文校名“ Alma mater berolinensis ”自稱。冷戰期間,柏林大學被劃入東柏林境內,部分師生從原校出走,並在美英等西方陣營的支持下,1948年於西柏林成立了“自由的柏林大學”(即今柏林自由大學),成爲西德學術重鎮。“真理、公平、自由”(Veritas - Iustitia - Libertas. Wahrheit - Gerechtigkeit - Freiheit)是柏林自由大學建校以來的校訓。柏林大學分裂之後,位於東柏林的原址校區則於1949年改名爲現今的柏林洪堡大學,以紀念大學創辦人、德國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兄弟。

  在華文世界中,“柏林大學”一詞在1948年之前專指今天的柏林洪堡大學(例如小說圍城中所稱的柏林大學)。冷戰結束前,“柏林大學”則普遍又指的是柏林自由大學。這兩所“柏林大學”如今是各自獨立的大學,但由於政府預算吃緊,兩所“柏林大學”逐漸開始在較多領域合作、合併。例如兩校的醫學院就於2003年合併成柏林大學夏麗特醫學院(Charité - 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

  教學研究

  柏林洪堡大學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下大街,所在地爲原先的海因裏希王子宮(Palais des Prinzen Heinrich),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爲其弟弟Henry王子修建的宮殿。兩德統一後,洪堡大學在柏林市東南部的 Adlershof 科技園區興建了新校區,並在1998年以後將該校的自然科學系陸續遷往本區。

  目前共有11個學院、11個交叉研究中心、18個研究生院、2百多個專業或科系,學生3萬多人。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5張

  洪堡大學自然博物館

  法學系

  農學與園藝系

  數學與自然科學I系(物理,生物,化學)

  數學與自然科學II系(地理,數學,計算機,心理)

  Charité - 柏林醫學院

  哲學I系(哲學,歷史,歐洲民族,圖書館學和信息學)

  哲學II系(文學,語言學,斯堪的那維亞研究,拉丁語文學,英語和美語研究,斯拉夫語,古典文獻學)

  哲學III系(社會學,文化學/藝術,亞洲/非洲研究(包括考古學),性別研究)

  哲學IV系(體育,教育等)

  神學系

  經濟和企業管理系

  其它兩個獨立的研究機構:

  英國研究中心(Großbritannien-Zentrum( 德語:Großbritannien-Zentrum ))

  自然博物館(Museum für Naturkunde)

  聯合研究中心:

  跨文化教育與交流研究中心(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建立,是洪堡大學與其他國外高校第一次共同合作成立的研究中心。)

  新制學位

  洪堡大學從2000年開始,爲了配合旨在銜接歐洲諸國高等教育的“博洛尼亞進程”,開始設立擁有學士學位(Bachelor)及碩士(Master)學位的英美製的學系,例如統計學學士、統計學碩士、跨大西洋區域研究碩士、高分子(Polymer)碩士等科系。

  著名校友

  柏林洪堡大學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可以說是世界學術的中心。許多知名學者、政治家都在這邊留下了他們的身影,柏林洪堡大學也產生過29位諾貝爾獎得主,成就驚人。

  教師

  柏林洪堡大學的教師陣容十分強大,包括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馬克斯·普朗克、亥姆霍茲、薛定諤、赫茲、韋恩等,生物化學之父費歇爾,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馮·諾伊曼,化學家拜耳,哲學家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李特爾,神學家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法學家薩維尼、法蘭茲·封·李斯特、歷史學家蘭克都曾在此任教。

  學生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6張

  柏林洪堡大學法學院

  共產黨理論的創始者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讀過柏林洪堡大學,其他曾在此就讀的還包括歐洲議會主席舒曼、哲學家費爾巴哈、著名詩人海涅、鐵血宰相俾斯麥、火箭專家馮·布勞恩及作家庫爾特·圖霍爾斯基(Kurt Tucholsky)等。

  柏林洪堡大學也吸引了不少中國留學生,中央大學老校長羅家倫、美學家宗白華、書畫家溥心畬、哲學家陳康、物理學家王淦昌、氣象學家呂炯、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獸醫學家盛彤笙、歷史學家陳寅恪、傅斯年、韓儒林以及馬君武、顧孟餘、朱家驊、谷正綱、關吉玉、章伯鈞、張君勱、俞大維和包爾漢等人曾在此就讀。

  諾貝爾獎得主及知名人士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7張

  馬克斯·普朗克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8張

  愛因斯坦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9張

  卡爾馬克思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10張

  李希霍芬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11張

  俾斯麥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12張

  亥姆霍茲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13張

  赫茲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 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第14張

  費爾巴哈

  米歇爾·巴切萊特(1951- ),兒科及流行病學家,智利總統

  阿茲米·比沙拉(1956- ),政治家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1809-1882),神學,聖經評論家和哲學家

  Jurek Becker ( 英語:Jurek Becker )(1937-1997),作家

  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首任德國總理

  迪特里希·潘霍華(1906-1945),神學家

  馬克斯·玻恩(1882-1970),物理學家,1954諾貝爾獎得主

  Michael C. Burda ( 英語: Michael C. Burda ) ,宏觀經濟學家

  恩斯特·卡西爾(1874-1945),哲學家

  Adelbert von Chamisso ( 英語:Adelbert von Chamisso )(1781-1838),自然科學家及作家

  威廉·狄爾泰(1833-1911),哲學家

  W·E·B·杜波依斯(1868-1963),美國非裔活動家

  保羅·埃爾利希(1854-1915),物理學家,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學家,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記者和哲學家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1804-1872),哲學家

  費希特(1762-1814),哲學家

  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1852-1919),現代生物化學創始人,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沃納·福斯曼(1904-1979),內科醫生,1956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詹姆斯·弗蘭克(1882-1964),物理學家,1925年諾貝爾獎得主

  Ernst Gehrcke ( 英語:Ernst Gehrcke )(1878-1960),實驗物理學家

  雅各布·格林(1785-1863),語言學家和文學評論家

  威廉·格林(1786-1859),語言學家和文學評論家

  弗裏茨·哈伯(1868-1934),化學家,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奧托·哈恩(1879-1968),化學家,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Sir William Reginald Halliday( 英語: William Reginald Halliday )(1886-1966),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校長(1928-1952)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1770-1831),哲學家

  海因裏希·海涅(1797-1856),作家和詩人

  維爾納·海森堡(1901-1976),物理學家,1932年諾貝爾獎得主

  赫爾曼·馮·亥姆霍茲(1821-1894),醫生和物理學家

  古斯塔夫·赫茲(1887-1975),物理學家,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海因裏希·赫茲(1857-1894),物理學家

  Abraham Joshua Heschel(英語:Abraham Joshua Heschel )(1907-1972)哲學家和神學家

  雅各布斯·亨裏克斯·範托夫(1852-1911),化學家,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Max Huber (英語:Max Huber )(1874-1960),國際律師和外交家

  Christoph Wilhelm Hufeland(英語 :Christoph Wilhelm Hufeland )(1762-1836),微生物學創始人

  威廉·馮·洪堡(1767-1835),政治家、語言學家和大學創始人

  亞歷山大·馮·洪堡(1769-1859),地理學家

  羅伯·柯霍(1843-1910),內科醫生,19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1853-1927),內科醫生,191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Arnold von Lasaulx ( 英語 : Arnold von Lasaulx )(1839-1886),礦物學家

  馬克斯·馮·勞厄(1879-1960),物理學家,191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華西里·列昂惕夫(1905-1999),經濟學家,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33-1905),地理學家

  卡爾·李卜克內西(1871-1919),社會主義政治家和革命家

  赫伯特·馬爾庫塞(1898-1979),哲學家

  卡爾·馬克思(1818-1883),哲學家、社會學家

  恩斯特·麥爾(1904-2005),生物學家

  莉澤·邁特納(1878-1968),物理學家,1966年費米獎得主

  費利克斯·門德爾鬆·巴托爾迪(1809-1847),作曲家

  特奧多爾·蒙森(1817-1903),歷史學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馬克斯·普朗克(1858-1947),物理學家,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利奧波德·馮·蘭克(1795-1886),歷史學家

  羅伯特·雷馬克(1815-1865),細胞生物學家

  李特爾(1779-1859),地理學家

  弗里德里希·謝林(1775-1854),哲學家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1768-1834),哲學家

  本哈德·施林克(1944- ),作家, Der Vorleser (朗讀者)

  Menachem Mendel Schneerson( 英語:Menachem Mendel Schneerson )(1902-1994),哲學家和神學家

  亞瑟·叔本華(1788-1860),哲學家

  埃爾溫·薛定諤(1887-1961),物理學家,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格奧爾格·齊美爾(1858-1918),哲學家、社會學家

  Joseph B. Soloveitchik( 英語 :Joseph B. Soloveitchik )(1903-1993),哲學家和神學家

  Werner Sombart ( 英語:Werner Sombart )(1863-1941),哲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

  漢斯·斯佩曼(1869-1941),生物學家,1935年諾貝爾生物學獎

  麥克斯·施蒂納(1806-1856),哲學家

  庫爾特·圖霍夫斯基(1890-1935),作家和記者

  魯道夫·菲爾紹(1821-1902),醫生和政治學家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1880–1930),地質學家和氣象學家,發現大陸漂移

  卡爾·魏爾斯特拉斯(1815-1897),數學家

  Wilhelm Heinrich Westphal(英語 :Wilhelm Heinrich Westphal )(1882-1978),物理學家

  威廉·維恩(1864-1928),物理學家,1911年物理學獎得主

  烏爾裏希·馮·維拉莫維茨-默倫多夫(1848-1931),語言學家

  裏夏德·維爾施泰特(1872-1942),化學家,1915年諾貝爾獎得主

  馬克斯·韋伯(1864-1920),社會學家、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