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東德國旗 東德和西德的區別

東德國旗 東德和西德的區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德一般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是存在於歐洲中部的社會主義國家,存在時間是1949年10月7日到1990年10月3日期間。

簡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語:Die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簡稱“民主德國”(德文縮寫:DDR),俗稱“東德”,是1949年10月7日到1990年10月3日期間存在於歐洲中部的社會主義國家。首都爲柏林(東柏林),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是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員國。

民主德國的國土面積爲107,771(一說:108,333或108,178)平方公里,東部是波蘭人民共和國,東南部與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西部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相鄰,北部爲波羅的海。

民主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納粹德國的蘇聯佔領區基礎上建國。首都柏林(東柏林)是在納粹德國首都柏林的蘇聯佔領區範圍上成立。民主德國成立初期面臨着嚴重的人口外逃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有大約270萬居民由於政治或經濟因素非法越境到聯邦德國。1961年,民主德國政府沿着西柏林邊境修建了柏林牆以阻止居民外逃。

民主德國執政黨是德國統一社會黨,其他政黨組織通過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的“民主聯盟”和“全國陣線”參與政治活動。教育機構按照馬列主義的原則培養社會主義人才。

冷戰時期,民主德國在經濟、文化、體育等方面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先地位。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宣佈停止存在,其領土正式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兩德統一成爲當今德國。

歷史沿革

獨立之前

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帝國,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聯,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德意志帝國於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臺實行獨裁統治。納粹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失敗了。

東德國旗 東德和西德的區別

  “鐵血宰相”俾斯麥治下的德意志聯邦德意志帝國

東德國旗 東德和西德的區別 第2張

  1949年10月7日,東德總統威廉·皮克和部長會議主席奧托·格羅提渥在建國大會上

建國時期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戰敗投降。根據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的協議,決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爲四,分別由英、美、法、蘇四個戰勝國佔領,併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盟國管制委員會”(ACC)來治理德國事務。

1945年6月25日,德國蘇佔區5個州建立了州政府。8月,建立工業、交通、動力等總管理署,1946年4月21日,德國蘇佔區舉行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聯合代表大會,兩黨聯合組成德國統一社會黨。威廉·皮克和奧托·格羅提渥當選爲黨主席。

1946年10月,德國蘇佔區舉行州議會選舉,德國統一社會黨得票最多,成爲該區的執政黨。此時西佔區則按照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建設。德國西方佔領區和德國蘇佔區日益相互對立。

1948年2月12日,在美英法佔區成立聯合州議會和行政管理委員會後,蘇佔區把各管理署合併,成立了德國經濟委員會,管理德國蘇佔區的經濟,並且擴大了它的權限,賦予經濟委員會對全佔領區發佈具有約束力的命令的權力。3月份成立了經濟計劃總管理署,即後來的國家計劃委員會。1948年6月20日,西佔區實行貨幣改革,蘇聯也於6月23日在蘇佔區實行貨幣改革,把原貨幣改爲東德馬克,東西佔領區的經濟完全被分隔開來,同時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劇。

1947年12月7日,由德國統一社會黨發起召開第2屆德國人民代表大會,大會選出了以威廉·皮克爲主席的常務委員會。1948年10月22日,通過了由統一社會黨提出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草案》,1949年5月25日,召開第3屆德國人民代表大會。在聯邦德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生效一週之後,德國人民代表大會於5月30日批准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德國人民代表大會還選出了400名人民委員會委員。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宣告成立,柏林(東柏林)成爲民主德國的首都。1949年10月11日,威廉·皮克當選爲民主德國總統,奧托·格羅提渥爲臨時政府總理;11月11日,蘇聯佔領區總司令宣佈把行政職權移交給這個新成立的國家,蘇軍佔領當局改稱爲“蘇聯監督委員會”。這樣,德國便正式分裂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建設時期

二戰結束後,蘇佔區實行了基本生產資料的國有化,到1950年,民主德國的農業生產已達到了戰前的水平。1951年,民主德國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民主德國工業總產值(不包括建築業)就佔了全民經濟成分的78.9%。1960年民主德國又實現了農業生產公作化。

1963年,民主德國提出了“新經濟體制”的指導方針,1971年德國統一社會黨八大提出了“在高速度發展社會主義生產、提高效益、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方針。此後10年,民主德國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5%,國民收入平均增長4.6%。

消亡時期

1979到1980年爆發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引發了民主德國經濟加速衰退。彩電、冰箱和洗衣機和西方相比不僅相對昂貴,並且等待時間漫長。

1989年8月,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的政府改革打破了籠罩歐洲44年之久的“鐵幕”,受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宣佈開放邊境和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思想的影響,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通過匈牙利外逃至聯邦德國。10月初,萊比錫等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政府放寬出國旅行和對新聞媒體的限制等。

兩德統一

儘管爲了鞏固統治,德國統一社會黨在1989年10月7日的東柏林進行了建國40週年大閱兵,但民主德國首都柏林仍然爆發一連三次要求政治改革的大規模羣衆示威遊行。此後爲了平息遊行,德國統一社會黨罷免了埃裏希·昂納克的黨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柏林牆”開放。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12月1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廢除了憲法賦予德國統一社會黨的領導地位。兩天後,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民主德國人民議會都宣佈辭職。民主德國相繼宣佈退出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

儘管許多民主德國居民想在民主德國領土上建立一個非社會主義的國家,但這種想法很快被兩德統一的聲浪所淹沒。示威的口號也從向國家權力挑戰的“我們就是人民!”轉變成以德國統一爲目標的“我們是一個民族!”。在與美國、蘇聯、法國和英國簡短的協商後,兩德重新統一的決定被認可。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漢斯·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院實行自由選舉,洛塔爾·德梅齊埃任民主德國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

1990年5月18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民德馬克退出流通,西德馬克成爲兩德共同的貨幣。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沙條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東德)以聯邦德國(西德)的一部分的身份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和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爲適應聯邦德國行政建制改爲5個州,併入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德國重新統一。

東德國旗 東德和西德的區別 第3張

2003年發行的德國郵票:1953年6月17日,抗議者向萊比錫廣場上的蘇聯坦克投擲石塊。

地理特徵

 區域位置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面積約爲10.8333萬平方公里。東鄰波蘭人民共和國,東南與捷克斯洛伐克接壤,西與聯邦德國爲鄰。邊界線長約1338公里。北面隔海與瑞典和丹麥相望。海岸線長420公里。

地形地貌

東德國旗 東德和西德的區別 第4張

  地形地貌

民主德國北部爲北德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50米。北德平原是中歐平原的一部分,從波羅的海往南延伸300公里以上,約佔國土面積的3/4,平均海拔50米。波羅的海沿岸是出露的狹窄低地。東部沿岸多沙丘、島嶼,間以淺水海灣,重要港口羅斯托克位於西部沿岸。最大的島嶼是呂根島,面積926平方公里。海岸帶以南爲廣大的冰磧平原,北部屬新冰磧區,南部爲老冰磧區。新冰磧區偏北部分,在冰磧丘陵之間分佈着衆多湖泊,以梅克倫堡湖泊高原最爲典型;偏南部分被古河谷和古融水流分隔爲分散的冰磧平原。平原最南端的老冰磧區,地面平坦,有不少沼澤低地。在冰磧平原和南部山地之間,分佈着黃土帶,土層厚度2~10米,從薩克森地區向圖林根內地和馬格德堡伯爾德地區伸展,其南部地勢高達400~500米。黃土帶爲最重要的農業區。

南部高原和山地屬海西褶皺帶。山脈、盆地和河谷交錯分佈。哈茨山、圖林根林山、厄爾士山等中等高度山地由前寒武紀和古生代結晶岩、變質岩組成,經長期侵蝕,呈斷塊狀地壘山地,一般海拔1000米以下。其中較高的厄爾士山延伸在東南邊境,西南—東北走向,主要由結晶岩、砂岩、礫岩組成,其間菲希特爾山,海拔1214米,爲全國最高峯。哈茨山位於西南部,爲西北—東南走向的波狀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600米,個別花崗岩山峯突起,有全國第二高峯布羅肯峯,海拔1142米。圖林根林山在西南邊境,西北—東南走向,是主要由片麻岩和花崗岩構成的地壘山地,一般海拔400~500米。

礦產資源

民主德國礦產資源不甚豐富,但種類較多。重要的有褐煤、鉀鹽、岩鹽、石膏、高嶺土等,還有儲量不多的石油、天然氣、煉焦煤、鐵等。優質的燃料資源和冶金原料都很有限。本國的礦產不能滿足需要。

褐煤爲最豐富的礦藏,儲量約200億噸,居世界前列。煤層厚、埋藏淺、易露採。最重要的中德和勞齊茨褐煤田分佈在中部和東南部。前者位於易北河左岸的哈雷區和萊比錫區境內,佔全國儲量的2/5;後者煤層深,發熱量較差。

鉀鹽儲量亦富,約130億噸,最重要的開採區在西南端威拉河流域、馬格德堡以北和哈茨山以南的圖林根盆地。平原地區還有銅和天然氣,銅礦分佈在哈勒區西部,埋藏深度700~800米。與銅一起分佈的尚有釩、鉬、鎳、鈷等。

天然氣儲量1000億立方米,集中分佈在圖林根盆地和馬格德堡區北部。南部中等高度山地、高原及其山前地帶分佈有岩漿礦牀,如厄爾士山東部的錫礦、格勞豪的鎳鐵礦及格拉附近的鈾礦。其他礦藏如石油、鐵、硬煤等,儲量少,分佈星散。

氣候

氣候類型屬溼潤海洋性向溫和大陸性過渡類型,全國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平原和山地氣候差別很大;平原地區,沿海和內陸也有差異,沿海平原1月平均氣溫0℃左右,7月16~17℃,無霜期190~200天;內陸平原相應爲-0.5~-2℃,18~19℃和170~180天;山區相應爲-3~-5℃,13~15℃和130~140天。

年降水量主要取決於西北氣旋的活動,由西、西北向東、東南遞減,沿海平原620毫米,內陸平原580毫米;山區較多,達900~1100毫米,迎風坡更多,如哈茨山的布羅肯區多達1485毫米;雨影地區相對較少,如處於哈茨山的圖林根盆地和馬格德堡伯爾德地區爲720毫米;與山地毗連的平原和河谷地區,年降水量500~650毫米;哈茨山和圖林根林山大部分雨水降於冬季,而在厄爾士山和平原地區集中降於夏季。

全國大體上是冬季溫和、夏季溫暖,生長期較長(180~200天),活動積溫較高(3000℃以上),有利於溫帶農作物的廣泛播種。

水文環境

民主德國境內有較發達的水系。最大和最重要的河流是易北河,源出捷克斯洛伐克,全長1165公里,境內流程566公里,由東南向西北流貫國境,經聯邦德國注入北海。該河(境內段)及其支流薩勒河、哈韋爾河、施普雷河、穆爾德河等流域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2/3。

東德國旗 東德和西德的區別 第5張

  易北河流域水系圖

奧得河及其支流尼斯河由南往北流經東部邊境後入波蘭,在什切青附近注入波羅的海,境內流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1/5。西南部有不大的威悉河上游和美因河的支流流經。大部分河流依雨水補給,部分靠雪水,最大流量在春季,冬季有不長的結冰期。易北河和奧得河是兩條最大的水上動脈,多流經寬廣的谷地,水流緩慢,境內流程都可通航;易北河支流薩勒河、哈韋爾河和施普雷河的下游也都可通航。經奧得-施普雷運河(84公里)、奧得-哈韋爾運河(83公里)、易北-哈韋爾運河(56公里)等,溝通易北河、奧得河、威悉河和萊茵河,組成水上運輸網,並經聯邦德國等國通波羅的海和北海。

大部分湖泊是冰川湖,多分佈在北德低地,以梅克倫堡湖泊高原區最爲集中,其中米里茨湖(116.8平方公里)最大,還有什未林湖、普勞厄湖等。南部山地及其山前地帶的許多河流,春季都有洪水,建有40個大水壩和水庫蓄積洪水,最大的水庫是薩勒河上游的勃萊洛赫水庫(21500萬立方米)。上述地帶的許多河上建有不大的水電站和水力蓄能發電站。在柏林東南、奧得河左岸沿河地區有許多沼澤地,其中大部分可排幹成爲沃地。

土壤植被

佔優勢的地帶性土壤是生草灰化土,絕大部分爲砂壤土和沙土,佔國土面積的1/3以上,主要分佈在北部平原的中部和南部,發育在冰水沉積和冰磧物上,自然肥力不高,砂土大部分爲森林所覆蓋。棕色森林土絕大部分爲壤土,佔國土面積的1/4。其中弱酸性和較肥沃的棕色森林土分佈在梅克倫堡冰磧區和黃土平原東部,以及哈茨山、圖林根林山、厄爾士山西部的山前地帶。厄爾士山的薩克區在貧鈣的成土母質(片麻岩和花崗岩)上發育的土壤較酸性,肥力較低。棕色森林土分佈區多已闢爲耕地。

黃土狀壤土上最肥沃的黑鈣土和黑土狀土壤,面積不廣,約佔國土面積的7~8%,主要分佈在馬格德堡伯爾德、圖林根盆地、萊比錫盆地的北端,幾乎已全部開墾,種植小麥、大麥、甜菜等作物。隱域土佔國土面積的1/3,是在過度溼潤或深受成土母質影響的條件下形成的土壤,例如深受成土母質影響的山地粗骨土,廣泛分佈在中等高度的山區,由於空洞多,滲透快,水分積聚很少,自然肥力差,多用以發展林業。

森林面積290萬餘公頃,佔國土面積的27.3%。雖然國土處於溫帶闊葉林帶,但針葉林卻佔森林面積的80%,其中以鬆和落葉松爲主,次爲雲杉。這些針葉林絕大多數是人工林。闊葉林主要有山毛櫸、槭、梣、櫟、樺和榿木佔5%。

鬆和落葉松對土壤不苛求,在北德低地的砂土地分佈甚廣;喜溼的雲杉在南部山地佔優勢,沿海地帶也有分佈。闊葉林主要分佈於北部,在土壤較肥沃的梅克倫堡地區尤多。在哈茨山和圖林根林山的山前地帶分佈有面積不大的山毛櫸和山毛櫸-櫟樹林。在薩勒河以西的乾暖地區和易北河谷地有小櫟樹林。因人類經濟等活動的影響,動物種類貧乏,現代森林帶尚棲息着鹿、麅、扁角鹿、野豬、狐狸、獾及許多鳥類。

自然資源

民主德國礦產資源不甚豐富,但種類較多。重要的有褐煤、鉀鹽、岩鹽、石膏、高嶺土等,還有儲量不多的石油、天然氣、煉焦煤、鐵等。優質的燃料資源和冶金原料都很有限。本國的礦產不能滿足需要。

褐煤爲最豐富的礦藏,儲量約200億噸,居世界前列。煤層厚、埋藏淺、易露採。最重要的中德和勞齊茨褐煤田分佈在中部和東南部。前者位於易北河左岸的哈雷區和萊比錫區境內,佔全國儲量的2/5;後者煤層深,發熱量較差。

鉀鹽儲量亦富,約130億噸,最重要的開採區在西南端威拉河流域、馬格德堡以北和哈茨山以南的圖林根盆地。平原地區還有銅和天然氣,銅礦分佈在哈勒區西部,埋藏深度700~800米。與銅一起分佈的尚有釩、鉬、鎳、鈷等。

天然氣儲量1000億立方米,集中分佈在圖林根盆地和馬格德堡區北部。南部中等高度山地、高原及其山前地帶分佈有岩漿礦牀,如厄爾士山東部的錫礦、格勞豪的鎳鐵礦及格拉附近的鈾礦。其他礦藏如石油、鐵、硬煤等,儲量少,分佈星散。

國家象徵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爲5∶3。自上而下由黑、紅、黃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國徽圖案。

國徽

呈圓形。中間圖案爲錘子和圓規,外面由麥穗環繞成圓,下方由國旗的三色綬帶環繞。錘子象徵工人階級,圓規象徵知識分子,麥穗象徵農民。

國歌

《從廢墟中崛起》由詩人約翰尼斯·貝歇爾作詞,漢斯·艾斯勒作曲。

1949年寫的歌詞反映德國早期分裂階段,被認爲繼續推動統一是適當和自然的。結果,貝歇爾的歌詞數次提到聯合並與“祖國”(einig Vaterland)綜合,也就是意指統一的德國;而且歌詞也可以和着《德意志之歌》的曲調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