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德國佔領區分爲五大板塊,二戰德國是如何區分這些“佔領區”的?

德國佔領區分爲五大板塊,二戰德國是如何區分這些“佔領區”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1939年9月1日德國發起閃擊波蘭的戰役開始,其後數年德國領土開始了急劇膨脹,尤其是在1941年蘇德戰役開打之後,德國佔領區幾乎囊括了整個西歐。

而爲了能夠對如此龐大的佔領區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避免出現政令不通的混亂,德國政府按照親疏關係把“佔領區”分成了5個大板塊,即合併區、民政長官管轄區、附屬區、佔領區、作戰區。

德國佔領區分爲五大板塊,二戰德國是如何區分這些“佔領區”的?

 合併區

合併區顧名思義就是立即併入德國本土版圖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二戰開打前的德國和鄰國的領土爭議區,這些土地在歷史淵源上都曾有段日子是歸屬德國和其前生普魯士。

併入淵源大致分爲歷史爭議、語言歸屬2種。譬如歸屬於波蘭走廊的“但澤-西普魯士”併入德國版圖,將德國飛地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連通,以及德國拿回一戰戰敗後割讓給波蘭的波森地區是典型的歷史爭議,即那塊土地曾經歸屬德國。

比利時的聖維特市併入德國版圖的主要原因,則爲該地區本身就是德語區,雖然國籍是比利時,但是不管是語言還是習俗都跟德國人相差不多。

德國佔領區分爲五大板塊,二戰德國是如何區分這些“佔領區”的? 第2張

民政長官管轄區

民政長官管轄區是一種預備納入德國本土版圖的過渡模式,被納粹德國歸入此類的地區,一般在歷史上跟德國並沒有多大的關係,併入它的出發點是,爲以後的大納粹帝國提供安全可靠的地緣空間。

其中波蘭比亞威斯托克省是最典型的“需求運用”,1941年德國軍隊殺進蘇聯,不久蘇聯烏克蘭部分納入了德國佔領區,而爲了能夠在行政上儘快將其收爲己用。

德國決定把跟其臨近且接壤東普魯士的波蘭比亞威斯托克省,歸入民政長官管轄區,使其成爲德國通往烏克蘭的橋頭堡,蠶食蘇聯的“尖兵”,因而比亞威斯托克的民政長官,不但是東普魯士的行政長官還是德國駐烏克蘭的專員。

德國佔領區分爲五大板塊,二戰德國是如何區分這些“佔領區”的? 第3張

附屬區

附屬區通俗點講就是德國近期並不打算直接納入本土版圖的地區,此類地區納粹政府給予他們“自治權”,即可以有着自己的政府,並在部分民用經濟領域跟德國保持着相對平等的關係。

主要形式包括由忠心於納粹的地方權貴組建的“總督轄區”、德國專員遙控指揮的“自治區”,以及戰前跟德國政府達成某種共存協議的“保護國”。囊括的主要地區爲“自治區”的烏克蘭、白俄羅斯,“保護國”的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

德國佔領區分爲五大板塊,二戰德國是如何區分這些“佔領區”的? 第4張

佔領區

佔領區一般設置在對德國進行過頑強抵抗,地區反抗局勢嚴峻,迫使德國不得不用軍隊進行高壓處理的地區。行政上並未納入德國的行政系統,一般由軍事司令官進行協同管理。

這類地區主要包括比利時、丹麥、法國北部。爲了能夠降低佔領成本,對於這些地區,軍事官員往往會強調,只要原有的當地政府,完全協調德國政策,就不會破壞當地的領土完整以及干涉政治獨立。

德國佔領區分爲五大板塊,二戰德國是如何區分這些“佔領區”的? 第5張

 作戰區

作戰區是在1943年墨索尼裏下臺後,德國構建的有着“特殊地位”的地區分類,理論上是爲了方便德國在意大利作戰,保證自己地區安全,不得不佔領的原意大利版圖。

爲此希特勒還特意去跟墨索尼裏解釋,德國並沒有趁機吞併意大利的意思,只是爲了讓在意大利作戰的德國軍隊,能夠獲得最大限度補給支持的權宜之策。並暗示道只要打退了美國人,作戰區會立即就取消,把領土歸還給意大利當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