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東德馬克匯率 東德馬克和西德馬克

東德馬克匯率 東德馬克和西德馬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德馬克,外文名德語叫做Mark der DD,指的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馬克,意思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官方貨幣,輔幣單位芬尼,1馬克=100芬尼。

歷史

引入

東德馬克匯率 東德馬克和西德馬克

  1948年萊比錫宣傳貨幣改革的海報

東德馬克匯率 東德馬克和西德馬克 第2張

  5 Reichsmark mit Wertmarke, 1948

東德馬克匯率 東德馬克和西德馬克 第3張

  2 Deutsche Mark aus der ersten regulären Serie von 1948

1948年7月20日起,帝國馬克在西方佔領區被廢止,並且由德意志聯邦銀行發行並引入了新的西德馬克。這樣大量在西方佔領區失去價值的帝國馬克被帶往仍然可以法定流通的蘇聯佔領區。這就在蘇佔區引發了一場突然的通貨膨脹,所有的私人手中的現金一夜之間就大筆貶值。而在1948年6月23日起,每人能兌換最多70帝國馬克,該等帝國馬克鈔票由蘇聯佔領區當局貼上補丁標記,但鈔票持有人仍可驗證其法定來源,因而衆所稱爲“膠粘馬克”(Klebemark)。

而在1948年7月24日起,開始發行全新的紙幣,官方名叫德國馬克或者德國馬克紙幣。

兌換和貨幣改革

1957年10月13日, 政府決定以“閃電行動(Aktion Blitz)”更換貨幣,發行了新的5、10、20、50和100馬克的鈔票,它們有新的配色和水印。超過300馬克的現金必須進行登記並且存入專用賬戶。從前一年起,新的鑄幣也已經進入流通。

隨着1968年和1974年東德憲法的修正,東德政府進一步背離原先統一的目標,並將許多事物由之前的“德意志……(Deutsch…)”改而命名爲“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der DDR)”。如此他們也將德國馬克的名稱改爲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馬克”,“德意志中央銀行”改爲“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銀行”。

由當時位於東柏林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銀行發行的所謂的東部馬克(Ost-Mark,主要是西德人的說法),直到1964年時仍被民主德國官方稱爲“德國馬克”。在貨幣兌換的背景下,出現了“德意志國家銀行馬克”(Mark der Deutschen Notenbank,MDN)的名稱。新的鈔票與硬幣又自1967年12月12日起替換掉流通中的德意志國家銀行馬克,成爲新的流通貨幣。“民主德國馬克”(Mark der DDR)一般被通俗的簡稱爲“馬克”,爲了區分於西部的德國馬克,它也被稱爲“東德馬克”(Ostmark)。然而許多硬幣上的標記直到20世紀80年代還是“德國馬克”。這些硬幣在之後逐漸被替換爲具有統一“馬克”標識的硬幣。

從長期發行的郵票面額上也可以觀察到東德貨幣名稱的改變:

東德馬克匯率 東德馬克和西德馬克 第4張

  1963 德國馬克(DM)

東德馬克匯率 東德馬克和西德馬克 第5張

  1965 德意志國家銀行馬克(MDN)

東德馬克匯率 東德馬克和西德馬克 第6張

  1969 民主德國馬克(M)

柏林牆自1989年年底起開放,在當時仍爲非法的外匯市場中,西德馬克與東德馬克匯率爲1:10,但很快上升至1:5的比例而逐漸接近。只有當它變得清晰了貨幣聯盟,這一比例再次穩定。官方匯率貨幣聯盟當時1:3以這樣的速度可以在東德國家銀行的分支機構,直到30 1990年6月,應在兩個方向無限更換。兩種貨幣的債券被允許從現在通上兩德邊境暢通。於:在1990年上半年可能在東德的商品,如在市場上香蕉容易爲東或西馬克(3:1固定利率)是西方。

匯率與民主德國引進的D-馬克爲1:2。對於個人一直是特殊的,某些款項進行了交流1:1。這是依賴於年齡: 2000 M 14歲(含)以下; 4000 M代表所有60歲; 6000 M代表所有老年公民。是迄今爲止,貨幣聯盟的日子。

工資和運行成本,如租金,電費等的轉換髮生了1:1。對於那些現在被淘汰了國家補貼的所有商品,導致了顯著漲價。

隨着1貨幣聯盟1990年7月是民主德國馬克的德國馬克( DM)的(M )替換爲在東德法定貨幣。東德硬幣多達50 %是在一個過渡時期,直到1 1991年7月[1]仍然有效,在東德的領土,並在新聯邦州,如德國央行最初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硬錢可以花。這導致在幾周貨幣聯盟之前的現金囤積。

硬幣

造幣廠標識

A –柏林(1948–1990) 東德的所有紀念幣均在此鑄造。當時並無其它生產廠,部分成品並無鑄有鑄幣標識(英語:Mint mark)凸字。

A –列寧格勒鑄幣標識(英語:Mint mark)(Leningradskij Monetnyj Dvor) (1968年起一芬尼硬幣亦在聖彼得堡造幣廠鑄造)

E –Muldenhütten(1948–1953)

Kursmünzen

紀念幣

共計有123枚紀念幣,它們的面值爲5、10或20馬克。他們發行於不同的場合與紀念日。它們大多使用銀、銅鎳鋅合金(即鋅白銅)或其他合金鑄造。完整的紀念幣介紹參見民主德國紀念幣列表。有一些硬幣有很高的發行量,尤其是上面所示的5馬克硬幣,所以有大量的硬幣進入流通領域,所以沒有特別的收藏價值。

硬幣銷燬

1990年11月,約4500噸的硬幣被熔化來做其他物質,但是還有少量仍屬私人擁有。東德國家銀行的發行的硬幣均在東德唯一的鋁加工廠拉克維茨被融化。

紙幣

而在1948年到1964年間發行了5,10,20,50和100馬克的鈔票,還有50芬尼, 1馬克和2馬克的鈔票.

而這些紙幣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之間流通.

相關書籍

Günter Graichen: Die Geldzeichen der DDR. 2. Auflage. transpress Verlag für Verkehrswesen, Berlin 1982.

Rainer Gries: Die Mark der DDR. Eine Kommunikationsgeschichte der sozialistischen deutschen Währung. Erfurt 2003 (Digitalisat)

Kahnt, Pontzen, Schöne, Walz: Di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Mark in Ost und West. ISBN 3-924861-68-4 (Chronik von den 1940er Jahren bis zur Euro-Bargeld-Einführung, volkswirtschaftliche und währungspolitische Aspekte, Details zur Produktion der Münzen und Banknoten).

Niklot Klüßendorf: „West“ und „Ost“. Zweierlei Währung als Element deutscher Zeitgeschichte (1948–1990). In: Mitteilungen der Österreichischen Numismatischen Gesellschaft 45, 2005, S. 123–154.

Holger Rosenberg: Die deutschen Banknoten ab 1871, ISBN 3-924861-73-0 (so genannter Rosenberg-Katalog, Standardwerk für Sammler deutscher Banknoten, alle Banknoten abgebildet, einschließlich Probedrucke und nicht ausgegebenem Militärgeld der DDR).

參見

Deutsche Währungsgeschichte

Forumsch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