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張遼和馬邑之戰 漢武帝馬邑之戰是誰的錯

張遼和馬邑之戰 漢武帝馬邑之戰是誰的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遼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首,他鞍馬一生爲曹魏大業立下不世之功,而馬邑之戰是漢武帝時期一次針對匈奴的失敗的軍事行動。那麼,張遼和馬邑之戰有着怎樣的關係呢?  

張遼和馬邑之戰 漢武帝馬邑之戰是誰的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張遼先祖其實並不姓張,而是姓聶名壹,是漢武帝時期的邊境富商。在張遼先祖生活的時期,漢武帝發動了一場規模十分浩大的馬邑伏擊戰。當時的聶壹在邊境經常與匈奴通商,單于對他十分信任。出於一片報國熱情,他通過好友王恢向漢武帝獻計,自己假裝賣國,引誘單于帶領大軍來到長城邊境,然後設伏兵攻打單于,可以一勞永逸。匈奴單于果然上當,他率領十多萬匈奴鐵騎進入朔州城。

可是這位單于十分奸詐,他發現牛羊遍野卻無人放牧的怪異現象,就拒絕前行。之後抓了一個附近的亭長,從他口中得知聶壹與漢朝廷之間的全盤計劃。最終單于順利脫險,逃出生天,大漢王朝功虧一簣,功敗垂成。聶壹兩面不得好,只得隱姓埋名,從此消失在公衆的視野之中,爲避禍改姓爲張。張遼就是聶壹的後人,因此張遼和馬邑之戰的關係十分緊密,是這場馬邑之戰間接地引出了後世的張遼,而張遼的發跡使得人們追根溯源,瞭解那場驚天動地的馬邑伏擊。張遼和馬邑之戰的關係使人們瞭解到歷史的曲折和巧合。張遼隨曹操北征匈奴,他奮勇殺敵,一雪前世之恥,使得先祖的夙願得以在他的身上實現。雖然他的先祖沒能實現馬邑之戰的計劃,張遼卻在三百五十年之後以另一種形式取得了成功。

 

 漢武帝馬邑之戰是誰的錯

不同的人對馬邑之戰是誰的錯這一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說馬邑之戰的始作俑者是漢朝當時的大行令王恢,是他最先建議漢武帝發兵伏擊匈奴,於是漢武帝調派了三十多萬重兵埋伏在邊境線上。匈奴單于發現情形不對之後逃脫,王恢卻按兵不動,這才導致了後來馬邑之戰的功虧一簣。 

張遼和馬邑之戰 漢武帝馬邑之戰是誰的錯 第2張

  王恢畫像

但是王恢的確是想爲朝廷一勞永逸的解除邊患,事發突然也真的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且他當時可以直接調動的兵馬不足三萬,匈奴單于卻有十多萬騎兵,一旦交戰後果不堪設想,他是爲了國家,爲了朝廷,寧可自己負罪下獄也要保全這三萬精兵的性命,以便他們在日後可以尋找戰機再與匈奴開戰。因此馬邑之戰是誰的錯這一問題應客觀分析,王恢雖有錯,卻不應該是此戰失敗的負責人。

蔡東藩先生在他的書中曾就馬邑之戰是誰的錯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爲馬邑之戰最大的錯在於當時被俘的漢朝亭長。當時匈奴單于看見牛羊遍地,卻沒有放牧的人,心生疑惑,就抓住了漢朝邊境的一個亭長。那個亭長泄露了漢朝的一切計劃,這才導致了這次馬邑伏擊的功敗垂成。那個亭長爲了自己的性命充當了一個大大的漢奸,使得數十萬人勞而無功,空耗錢糧,嚴重打擊了漢朝軍民的士氣。單于逃脫之後,開始集合部隊對漢朝的北方邊境不斷地侵擾,製造了很多麻煩,這都是那個亭長爲了一己之私所造成的結果。

 

 馬邑之戰的結果是什麼

馬邑之戰又稱馬邑之圍,是公元前113年漢武帝策劃的一場針對匈奴的戰爭。雖然計劃的天衣無縫,但馬邑之戰的結果還是不盡人意。匈奴首領冒頓單于殺父後自立爲王,爲了使匈奴的軍事能力強大起來,冒頓單于長期帶領自己的部隊四處征戰,統一邊境地區的其他部落,但這些滿足不了冒頓單于,他開始帶領士兵侵犯漢王朝的邊界,搞得邊境雞犬不寧。  

張遼和馬邑之戰 漢武帝馬邑之戰是誰的錯 第3張

  漢武帝畫像

由於漢王朝剛剛建立,不得不委曲求全同意匈奴提出來的“和親”等不平等要求。這爲後來馬邑之戰的結果埋下了伏筆。後來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後,漢王朝在經濟和政治上有了顯著變化,這對匈奴有了很強大的威脅。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登基,他決定徹底廢除“和親”這種屈辱的政策。並且對匈奴進行軍事和政治上的打擊,漢武帝派使者去四周部落進行有好交往,壟斷了匈奴和其他部落的聯繫。

大將軍王恢的一個商人朋友看到匈奴時常侵犯邊境地帶,於是就跟王恢提出了一個能夠消滅匈奴的計劃,王恢馬上跟漢武帝說了這個計劃,漢武帝同意並且派兵去討伐匈奴,本來萬無一失的計劃卻在要作戰的時候被一個怕死的漢人把計劃全部跟冒頓單于說了,冒頓單于立即帶領部隊撤退。因此馬邑之戰的結果對大漢來說是失敗的,漢武帝以王恢提出此次戰爭卻臨陣脫逃的罪名打入地牢,王恢買通太后求情卻沒有用,最後王恢只好以死謝罪,自殺在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