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伯夷叔齊墓遭盜挖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稱頌

伯夷叔齊墓遭盜挖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稱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是《史記·伯夷列傳》篇章中,開篇引用孔子對伯夷叔齊的看法,表明孔子對伯夷叔齊“賢人”姿態的評價。

伯夷叔齊墓遭盜挖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稱頌

文中寫道: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伯夷叔齊的評價是相對較高的,但司馬遷在此引用孔子的話,並非表示贊同,實爲對此提出了疑惑,伯夷叔齊秉持着思想高度極爲聖賢的精神,卻不能善終,原本是商朝貴族,最終卻落得采薇而食,餓死山中的結局。

其實在孔子的七十二賢才弟子中,受到孔子頗多讚揚的只有顏回一人,但顏回的結局我們都知道,窮困潦倒的生活,連糟糠都不足飽腹,青年時期便去世了,留得一世遺憾。這不得讓人深思,儒學中所尊崇的思想爲何總與這世道格格不入,賢人聖人都難以自保,竟都以決絕的方式與這個社會斷絕,這是思想的禁錮亦或是世道的落後。

因此得出結論,“伯夷叔齊不念舊惡”並非是正確的處世之道,這其中的孰是孰非只得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伯夷叔齊的典故或許放置如今的社會,又會被諸多人所詬病,但若放置商周時期,民智尚未開化,禮制嚴謹的時代,着實是令人敬佩的。

伯夷叔齊之死

伯夷叔齊的故事發生於商朝末年,自古以來備受古代先賢盛讚、被譽爲是品格高尚的隱士高人,在經典的著作中也多處提及伯夷叔齊的典故,例如《論語》、《孟子》、《莊子》等。

伯夷叔齊墓遭盜挖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稱頌 第2張

關於伯夷叔齊之死,《史記》中記載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采薇餓死”,足見伯夷叔齊驚人的意志與堅守,世人因此將此二人作爲“抱節守志”的典範。

那麼“恥食周粟,采薇餓死”的故事具體是什麼呢?商朝末年,商紂無道,民不聊生,但在以天爲大的初始社會,民智尚未開化,世人皆尊奉君王爲天,無人敢推翻商朝政權,但周武王以救世主的姿態橫空出現,衝破了封建社會固守陳規的限制,舉兵討伐商紂王。

周武王率軍,殺進殷都朝歌,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齊聽說現在是周朝的天下,他們都變成了周的子民,兄弟倆無法接受這種歷史的必然更替。他們認爲做弒君奪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恥的,對商紂王是不忠不義的,因此逃到首陽山上采薇菜爲生,堅決不食周粟。伯夷、叔齊餓得面黃飢瘦,奄奄一息,他們就做《采薇歌》以明心志:“登上西山去采薇,以暴易暴不知悔,神農虞夏時代遠,命運多舛勿怨誰。”伯夷、叔齊終於餓死在首陽山上。

伯夷叔齊墓遭盜挖

2015年12月3日,河南鄭州發生了一起文物保護單位伯夷叔齊墓遭盜挖事件,被盜的古墓主人正是商周時期的伯夷叔齊,位於新鄭市孟莊鎮寺西村。

伯夷叔齊墓遭盜挖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稱頌 第3張

當日有市民向有關文物保護單位反映,伯夷叔齊墓遭盜挖地發現兩個盜洞,擔心墓內的文物遭到破壞,文物保護單位隨即派出工作人員前往墓地勘察。穿過京廣鐵路,在一片荒草地中來到伯夷叔齊墓的所在地。據瞭解,現存伯夷叔齊墓爲二塚,兩塚南北相距約三十米,兩塚皆高約五米,周長皆三五十米。“這次被盜的是位於北側的叔齊墓,墓塚上面有兩個盜洞,有十多米深。”文物保護志願者彭保紅告訴記者。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叔齊墓的前面,豎着新鄭市人民政府今年剛立的石碑,上面寫着“新鄭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1月12日由新鄭市人民政府公佈。

順着一條小路,走上叔齊墓的頂端,可以清晰看到兩個沒有填土的坑洞,洞口有一些木板,坑洞內的四周從上往下放置着腳手架,深不見底。

“從現場盜挖的痕跡看,盜賊在此盤踞的時間應該比較長。”彭保紅告訴記者,墓塚所在的地方比較偏僻,一般人是很不好找到這個地方的。希望相關部門儘快介入調查,看看有沒有文物被盜走。中午13點左右,孟莊鎮派出所的民警來到現場,在瞭解了情況後,表示將向上級彙報伯夷叔齊遭盜挖一事,以做進一步調查。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司馬遷稱頌

太史公司馬遷把伯夷叔齊放在列傳之首,足見司馬遷對伯夷叔齊的褒獎之意之高。衆所周知,《史記》被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被載入《史記》的人都是代表着當世時代特徵的領袖人物,具有其獨有的精神高度與特點,而伯夷叔齊的身份僅爲商朝的貴族,便享有如此殊榮,細細想來,伯夷叔齊爲什麼被司馬遷稱頌足以思考一番。

伯夷叔齊墓遭盜挖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稱頌 第4張

《史記》記述:伯夷、叔齊是殷末周初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國王生前指定小兒子叔齊繼位。他死後,叔齊卻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認爲君命不可違,要尊重父親的決定,因此拒絕就位,並出逃外國。叔齊則認爲伯夷賢德,治理國家最合適,又符合長幼尊卑秩序,便執意離開孤竹國,追隨兄長伯夷而去。

之後又發生了武王攻伐商紂王一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齊聽說現在是周朝的天下,他們都變成了周的子民,兄弟倆無法接受這種歷史的必然更替。他們認爲做弒君奪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恥的,對商紂王是不忠不義的,因此逃到首陽山上采薇菜爲生,堅決不食周粟。

以上兩件事蹟表明了伯夷叔齊是維護封建社會規章制度的守門人,從他們身上所散發的正是維護封建大廈最爲有用的思想禁錮,有利於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嚴格遵守社會統治秩序,保證統治者牢牢把握政權。如果都像伯夷、叔齊那樣謙虛讓位,與世無爭,逃離塵世,爭霸權而發生的子弒父、臣弒君的流血事件也會大量減少了,如此一來,伯夷叔齊爲什麼被司馬遷稱頌這一疑問,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