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斯坦福橋戰役,英格蘭國王哈羅德二世指揮擊敗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指揮的維京軍隊的一次戰役。發生時間1066年9月25日,最終結果英格蘭取得決定性勝利。

在此次戰役中,維京人大部被殲滅,哈拉爾三世也在戰鬥中陣亡。此役標誌維京人入侵英格蘭的終結,維京時代也宣告結束。

雖然哈羅德二世擊退了挪威人的入侵,但英格蘭軍隊也元氣大傷。僅僅幾個星期後,哈羅德二世就戰死在黑斯廷斯戰役中,英格蘭隨後被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斯坦福橋戰役

背景

1066年1月5日,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在威斯敏斯特病逝。這位篤信宗教的國王沒有留下子嗣,於是他在臨終之際要求將王位交給位高權重的西撒克遜伯爵哈羅德。然而,哈羅德加冕後不久便天生異象。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

1066年復活節後,在全英國的天空中見到一種前所未見的跡象,有人說它是彗星。這種天象被人稱之爲帶毛髮的星,整整照耀了一個星期。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2張

  哈羅德在一片不看好中繼位

當時的英格蘭雖然仍能保持統一,但它在政治上已極爲虛弱,君主制也日趨衰敗。隨着王權衰弱,各地郡長和伯爵羣起割據。哈羅德的父親戈德溫伯爵生前就多次出兵反對愛德華的統治,迫使愛德華承認他在國內至高無上的威權。哈羅德之所以能成爲國王的接班人選,與他父親的政治影響不無關係。

而當時的另一位權臣——麥西亞伯爵利奧弗裏克也成爲國王的巨大威脅。1055年,愛德華爲了壓制利奧弗裏克的勢力,將後者的兒子埃爾夫加放逐。但利奧弗裏克父子很快就召集了一支由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組成的大軍殺回國內。他們在赫裏福德擊敗王軍。於是愛德華只得恢復了埃爾夫加的爵位和領地。英格蘭王權的衰弱狀況可見一斑。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3張

  表現軟弱的懺悔者愛德華

哈羅德在國內的地位也並不穩固。兩起重大變故極大地影響了他的威權:

其一是1064年哈羅德出訪諾曼底公國時被諾曼底公爵威廉挾持。爲重獲自由的哈羅德宣佈向威廉效忠,並承諾支持威廉在愛德華逝世後繼承英格蘭王位。這一公開誓言不僅賦予威廉干預英格蘭內政的合法性,同時也令哈羅德失去了國內貴族和民衆的支持。

哈羅德回國後不久便遭遇了第二起重大變故。他的弟弟託斯蒂格在與政敵鬥爭中失敗,被剝奪了諾森伯蘭伯爵的爵位,並在哈羅德調解未遂後率領部衆逃到佛蘭德斯避難。

此事也令哈羅德多面受敵。和託斯蒂格關係密切的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三世得知此事後,便宣佈與哈羅德爲敵,表態支持託斯蒂格。作爲託斯蒂格的庇護者,佛蘭德斯伯爵鮑德溫五世和他的女婿,諾曼底公爵威廉也無疑將成爲哈羅德的敵人。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4張

  諾曼底公爵威廉,後來的威廉一世。

另外,託斯蒂格還與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結盟,這使英格蘭人再度面臨着北歐人入侵的威脅。

總之,在哈羅德尚未登基之前,除了國內難以駕馭的大貴族之外,他還需要面對來自蘇格蘭、諾曼底、佛蘭德斯以及挪威的潛在威脅。

內憂外患之下,哈羅德於1066年1月6日加冕。他繼承王位的消息傳遍了西歐各地,那些對英格蘭王位覬覦已久的野心家們也開始迅速採取行動。率先對哈羅德發起挑戰的人,便是當時最強大的維京統帥——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5張

  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

爲了向哈羅德復仇,託斯蒂格開始四處尋找幫手。他首先與馬爾科姆三世取得聯繫,希望能夠獲得後者支持。馬爾科姆雖然盛情款待了託斯蒂格,但他並未給予任何承諾。

失望的託斯蒂格又試圖請求佛蘭德斯伯爵支持。佛蘭德斯伯爵雖然對他的計劃毫無興趣,但他希望利用哈羅德兄弟的不和坐收漁利。於是便默許託斯蒂格以佛蘭德斯爲基地尋求支援。

1066年初,託斯蒂格分別向丹麥國王斯文二世和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派出使臣,許諾支持他們獲得英格蘭王位,希望其中一人能夠答應他的請求出兵相助。與蘇格蘭國王和佛蘭德斯伯爵一樣,斯文二世對託斯蒂格的呼籲也毫無興趣。然而哈拉爾三世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託斯蒂格的請求、決定出兵爭奪英格蘭王位。

作爲當時最偉大的維京統帥,身形魁梧的哈拉爾三世身高達6英尺6英寸(1米98),比同屬維京人後代的諾曼底公爵威廉還要高了8英寸。早在哈拉爾15歲時,他便與自己的兄長奧拉夫二世一同出陣,同北海帝國統治者克努特大王交戰。然而在1030年的斯蒂克萊斯塔戰役中,挪威軍隊大敗,奧拉夫二世也戰死沙場。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6張

  克努特大帝的北海帝國

無奈之下,年輕的哈拉爾只得逃往基輔羅斯,在羅斯大公雅羅斯拉夫一世麾下擔任軍官,從此開始他的戎馬生涯。不久後,年方20的哈拉爾便帶着500部衆南下來到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庭皇帝米海爾四世手下效力,併成爲了瓦蘭吉衛隊的統帥。

在拜占庭停留的十年間,哈拉爾征戰不斷,並因在1041年保加利亞戰爭中的傑出表現獲得了保加利亞人焚燬者(Bulgar-burner)的稱號。

1045年,哈拉爾返回挪威,與他的表弟斯文結成同盟,以武力奪取了挪威的統治權。1047年他成功繼承了挪威王位,稱哈拉爾三世。斯文則繼承丹麥王位,稱斯文二世。隨後,哈拉爾三世爲了恢復北海帝國的疆域多次進攻丹麥。雖然他屢次贏得勝利,但他試圖以軍事勝利擴展領土的行動卻收效甚微。正當哈拉爾三世苦惱之際,託斯蒂格的到來讓他看到了另一個良機。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7張

  哈拉爾三世麾下的維京武士

雖然後世史家大多認爲,哈拉爾三世選擇干預英格蘭王位繼承的舉動過於冒失,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哈拉爾三世的這場軍事冒險倒也有據可循。

早在1038年,前任挪威國王馬格努斯(馬格努斯一世·奧拉夫森)曾與繼承英格蘭王位的哈撒克努特(哈代克努特)簽訂了一份同盟條約。條約規定:若一方死後無嗣,另一方則可以繼承死者的王位。

因此,當沒有後代的哈撒克努特於1042年逝世時,馬格努斯有權根據這一條約排除懺悔者愛德華的繼承權。雖然馬格努斯並未採取行動,但他從未取消這份同盟條約。所以,哈拉爾認爲,作爲馬格努斯的繼承人的他,理應享有先王對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8張

  從海上入侵的維京人曾經是困擾英格蘭幾百年的噩夢

除了血統依據之外,哈拉爾三世手下善戰的維京軍隊也是他自信的來源:2個世紀前,維京人就曾佔據英格蘭的半壁江山。

50年前,他們更是在傑出領袖克努特的領導下,成功征服英格蘭,建立了丹麥王朝。

維京軍隊由以重步兵爲主的職業軍人構成,他們使用木製圓盾、長矛和長劍作戰。部分孔武有力的精銳戰士,還使用一種強力的破甲兵器——雙手戰斧。這種柄長1.5-1.8米的戰斧只要一擊便可砍透對手的盾牌和頭盔,也是剋制騎兵的利器。

此外,維京軍隊在遠程武器和護甲裝備方面也有優勢。他們無論在海戰還是陸戰中都擅長使用弓箭,部隊中有一定數量的弓箭手,全軍在護甲的裝備率上也高於英格蘭人。

維京人於870年征服東盎格利亞後開始配備馬匹,這極大地改善了他們的陸上機動作戰能力。他們通常在行軍時騎乘馬匹以提高進軍速度,但在戰鬥時仍然下馬作戰,以此保持重步兵在防禦能力上的優越性。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9張

  重步兵盾牌方陣是維京人的標準戰術

另外,維京人的長船也極大地增強了他們作戰的機動性。若英格蘭人的數量較少,維京弓箭手便利用長船爲掩體射擊缺少護甲的英格蘭民兵,掩護己方重步兵登陸作戰。若發現英格蘭人數量較多,維京人則可以迅速登船撤離。轉而駛往防備較爲薄弱的地區繼續侵擾。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10張

  維京人一直依靠海船來去自如

可以說,當時的維京軍隊已經具備了輕騎兵偵察、突襲和掩護作戰的職能。配合原有的重步兵和輕步兵兩類武器系統,使其獲得了進行襲擾作戰的一切優勢條件。英格蘭人則處處受制,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反攻。

在哈拉爾三世調集兵員期間,託斯蒂格先行回國充當內應。他在1066年夏天,召集了60艘船滿載士兵殺入亨伯河口。但他卻被當地守軍擊潰、最後只得帶着12艘船倉皇逃走。

當託斯蒂格發起第一波攻勢時,哈拉爾三世也已整裝待發。1066年9月,哈拉爾率領300艘船與託斯蒂格的殘部在蘇格蘭會合後,沿烏斯河南下,兵鋒直指約克。哈羅德聞訊,也開始動員各地領主出兵勤王。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11張

  南北兩面的危機迫使哈羅德徵召各地部隊

11世紀時的英格蘭軍隊主要由臨時徵召的自由民組成,他們在作戰時依然保留了撒克遜先祖從丹麥帶來的戰術風格。大部分士兵使用長矛作爲主要武器,少數精銳武士以長劍和短柄戰斧爲次要武器。他們的常見裝備還包括一面椴木圓盾和一把短刀。除了少部分貴族可以裝備鎖子甲和鐵製頭盔之外,大多數人僅身着皮製或亞麻質地的衣物。

撒克遜軍隊的核心力量則是國王和大貴族所率領的親衛隊(Housecarl)。這些全副武裝的職業軍人在各自領主的率領下,組成一個小型戰鬥單位。爲了進一步提升機動性,這些精銳步兵還有可替換的多匹戰馬作爲運輸工具。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12張

  正在進行集訓的英格蘭民兵

另外,哈羅德的麾下還有一些精銳的維京傭兵,他們也使用維京特有的長柄戰斧。祖籍丹麥的撒克遜人也有一些使用北歐長弓的弓箭手,作爲掩護力量。甚至還有一些北方邊境的地方騎兵,繼續沿用羅馬帝國時代的東方騎兵戰術,爲步兵同行提供幫助。總體來看,雙方的實力差距並不很大。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13張

  精銳的撒克遜親衛隊

9月20日,哈拉爾三世率領大軍登陸,在福爾福德擊敗了麥西亞伯爵埃德溫和他的兄弟諾森比亞伯爵摩卡率領的北部英國軍隊,併成功佔領約克。挪威人雖然初戰告捷,但也有一定損失,於是哈拉爾在短暫地佔領該城並掠走人質和給養後,決定讓全軍回到在Riccall船上暫作休整。入侵者與諾森伯蘭伯爵媾和以換取其支持哈拉爾德登上王位,同時也要求從整個約克郡給予更多的人質。

此時哈羅德二世正在南英格蘭防禦從法國而來的由征服者威廉帶領的入侵者。當得知了挪威的入侵後,他帶着他的侍衛以及盡其所能召集來的領主日夜不停的一起快速向北。在4天內,他的隊伍從倫敦到約克郡,一共行進了185英里,這絕對可以讓挪威人大吃一驚。

哈拉爾得知英軍主力抵達的消息後,也做好了決戰的準備,但哈羅德的急行軍,仍然讓維京人不得不倉促應敵。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14張

  登陸英格蘭的維京人

位置

有爭議的是,在戰役發生時那裏是否有一個村莊和一座橋。一種推測認爲,在1066年時還沒有斯坦福橋,甚至直到1086年,末日審判書編成時也不沒有。這個暗示和描述穿過德文特河地點的名字應當是由單詞石頭(stone)、涉水(ford)、橋(bridge)衍生出來的,即被水漫過的石頭(stoneford)與橋樑(bridge)。在村莊的位置,在河牀上有一個露出河牀的岩石,曾經有水流過形成一個迷你瀑布。在枯水季節人們可以很容易的從這一處步行或騎馬涉水過河。

戰鬥過程

9月25日,雙方在斯坦福橋準備決戰。挪威一邊大約9000人,英軍的人數則與之相當或略多。

戰前,熟悉英軍戰法的託斯蒂格建議哈拉爾率軍回到船隻附近,利用船隻掩護以防禦英軍乘馬突襲。但哈拉爾拒絕了這一建議。他舉起戰旗“大地摧毀者”(Land-Waster),下令全軍在高地上擺出狹長的盾牆陣型,並在弓箭手外圍佈置一圈士兵進行護衛。此外,哈拉爾三世還要求前排士兵將手中的長矛朝向斜上方、以防敵軍乘馬突襲。

同時,英軍也在哈羅德指揮下以盾牆陣型向前推進。雙方佈陣完畢後,有20名身着鎖子甲的英軍騎兵來到挪威聯軍陣前,其中一人向託斯蒂格喊道:你的兄弟哈羅德國王在此向你問好。你若答應他的條件與他保持和平的話,將能獲得王國的三分之一。

託斯蒂格表示拒絕:那麼我的盟友挪威國王將能得到什麼?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15張

  1066年,斯坦福橋戰役的戰略與戰術佈陣

騎馬者略帶嘲諷地回答道:既然他的個頭比一般人都要高,那就給他一片七英尺見方的土地,不夠的話再多一點也沒問題。

說完這番話後,騎馬者回到了英軍陣中。事實上,出陣者就是英王哈羅德本人。當哈拉爾得知此事後,也嘲諷地對託斯蒂格說道:這矮子看着就像個小男孩,不過他在馬鐙上站得還挺安穩。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16張

  撒克遜人和挪威人在激戰

隨後,戰鬥正式打響。哈羅德先派出一隊人乘馬向挪威軍隊發起衝擊。但第一波攻擊被盾牆所阻,挪威人的弓箭手也給英軍先鋒造成了不小的傷害。哈羅德見狀,決定採取佯攻之法誘使挪威軍隊出擊,以破壞其防線。

哈拉爾三世不知是計,在未攜帶盾牌,也未着鎖子甲的情況下就揮舞長劍衝出,率軍發起衝鋒。雙方在短促的弓箭與標槍射擊後,使用嚴密的盾牌陣撞向對手。一場殘酷而血腥的重步兵對戰,在兩支風格異常接近的軍隊之間展開。

關鍵時刻,哈拉爾三世被一支流矢射中咽喉,當場斃命。託斯蒂格見狀立刻命令全軍後撤,重新組織起盾牆防禦。此時,哈羅德再次要求託斯蒂格罷兵休戰,許諾饒恕後者的所有軍隊。但倔強的挪威人死戰不退,與哈羅德的精銳近衛軍再次血戰。託斯蒂格很快也戰死沙場,挪威人敗象已顯。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17張

  英格蘭的西部與北部保留了部分源自古羅馬的騎兵傳統

這時,留在船上的挪威後備軍急忙趕來增援。但這支後備軍抵達戰場時已精疲力盡,爲了減少負擔,他們便扔掉盔甲繼續戰鬥。但整場戰鬥已失去懸念,人數處於劣勢的挪威人不斷後撤。

發起追擊的英格蘭軍隊卻被一位據守橋樑的挪威武士擋住去路。這位一夫當關的勇士,使用重型戰斧,先後砍殺了40餘名英軍。最後一個英格蘭人靠着半塊木板漂到橋下,用長矛刺透橋板擊中了挪威巨人,這才殺死了他。但他的努力也已無力迴天,英軍的屠戮一直持續到深夜。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18張

  兩支風格幾乎一樣的軍隊

還有另一種關於作戰過程的說法,哈羅德的突襲使得維京人措手不及。戰局對於挪威人來說極爲不利,他們的軍隊被分割爲兩股,一些人留在德文特河西岸,而主力部隊停留在東岸;由於事前沒有想到撒克遜人會突然進攻,再加上這天天氣出奇地熱,挪威人把盔甲都留在了船裏。

撒克遜軍隊很快擊潰了西岸的挪威軍隊,等到撒克遜部隊的主力到達時,留在西岸的挪威人不是被殺就是逃過了河。挪威人在東岸組成了一道盾牆來抵禦英國人的進攻。哈羅德的軍隊一擁過河,排成了一道比挪威軍隊稍窄的陣線,隨後發動了衝鋒。儘管沒有披戴鎧甲對於挪威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劣勢,雙方仍然激戰了數小時之久。最終挪威軍隊開始顯露出敗象,撒克遜人趁勢突破了對方的盾牆防禦,並對敵人的側翼進行了合圍。哈拉爾德被一支流矢射中氣管,當場斃命。託斯提格也戰死陣中。挪威軍隊開始瓦解,並且基本上喪失了戰鬥力。

在戰役的最後階段,在雷考看守船隻的挪威軍隊在哈拉爾德的女兒的未婚夫埃斯泰因·奧瑞(Eystein Orri)的率領下趕來增援。因爲長途跋涉,這支援軍中的一些人在到達戰場之前就因爲勞累而跌倒甚至死去。這些戰士全副武裝加入戰鬥,他們的反擊被挪威人稱爲“奧瑞之風暴”(Orri’s Storm)。他們的確短暫的阻擋了撒克遜人的兇猛勢頭,但是很快因爲寡不敵衆而戰敗,奧瑞本人也被擊殺。至此,挪威軍隊徹底潰敗,撒克遜人一路追擊,有的挪威人在逃跑時溺斃在河裏。

難以想象在如此狹小的戰場竟戰死了如此之多的士兵,據說在此役七十年之後這裏的土地仍然因爲白骨堆積而顯成白色。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19張

  哈拉爾三世中箭

後果

戰後哈羅德和殘存的挪威人(包括哈拉爾德的兒子奧拉夫(Olaf)和奧科尼伯爵保羅·索芬森(Paul Thorfinnsson, Earl of Okney))達成了和平協議。挪威人被允許離開英格蘭,前提是他們必須發誓永不踏上英格蘭海岸。挪威人來的時候乘坐300艘船,回去的時候只能坐滿24艘船了,這足可見他們的人員損失之大。他們先是退回奧克尼羣島,並在那裏過冬。來年春天,奧拉夫返回了挪威。挪威王國隨後分裂,奧拉夫和他的兄弟瑪格努斯(Magnus)分別治理一部分國家。

斯坦福橋戰役結束後的第三天,也就是9月28日,諾曼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率領下在英格蘭南海岸登陸。哈羅德只好帶着自己這支剛剛經歷過一次戰鬥而疲憊不堪的軍隊火速南下迎敵。10月14日,哈羅德在黑斯廷斯戰役中兵敗被殺,宣告了諾曼征服的開始與盎格魯-撒克遜統治時代的結束。由於衆多的塞恩貴族戰死在斯坦福橋和黑斯廷斯,撒克遜人很難再組織起有效的抵抗來面對諾曼大軍。

紀念碑

在當代的斯坦福橋鎮,有一塊爲此戰役而豎立的紀念碑。紀念碑上寫着:

THE BATTLE OF STAMFORF BRIDGE

WAS FOUGHT IN THIS NEIBOURHOOD

ON SEPTEMBER 25 1066

斯坦福橋之戰 發生在此地不遠 1066年9月25日

紀念碑旁邊的牌子上寫着:

THE BATTLE OF STAMFORD BRIDGE

KING HAROLD OF ENGLAND DEFEATED

HIS BROTHER TOSTIG AND KING HADRAADA OF NORWAY

HERE ON

25 SEPTEMBER 1066

斯坦福橋之戰 英格蘭國王哈羅德擊敗了 他的弟弟託斯提格和挪威國王哈拉爾德 1066年9月25日

斯坦福橋戰役挪威巨人 斯坦福橋戰役意義 第20張

  斯坦福橋戰役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