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夷陵之戰結束之後,爲何曹魏對勝利者東吳發動了進攻?

夷陵之戰結束之後,爲何曹魏對勝利者東吳發動了進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夷陵之戰中,曹丕做出了他重大的誤判,錯失了他人生中難得的機會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發生在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一場決定性的大戰。這一場戰役後,三個國家的最終疆界基本上固定了下來。在這場戰役中,劉備率領的蜀軍先勝後敗,損失了大部分的主力。蜀國的形勢也因此一蹶不振,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夷陵之戰結束之後,爲何曹魏對勝利者東吳發動了進攻?

但是,在這場戰役中,表現最爲詭異的國家是旁觀的魏國。在整個戰役過程中,魏國都是在一旁坐山觀虎鬥,沒有插手任何戰事。而在戰役結束後,曹魏並沒有和戰勝方東吳聯手,一起對蜀漢發動攻勢。相反,曹魏反而對勝利者東吳發動了進攻。那麼,這一切是怎麼樣造成的呢?

一、夷陵之戰中,曹丕採取的戰略。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後,由於他率領的軍隊是準備用來北伐秦川的主力,作戰能力極強。在地理形勢上,蜀軍又位於長江上游,順利而下,勢不可擋。再加上劉備的軍事能力超越了東吳將領,所以在戰爭初期,蜀軍的進展比較順利,將東吳的軍隊打退了數百里。

孫權在外交上向曹魏稱臣,爭取曹魏的支持。在軍事上,他起用了名不見經傳的陸遜作爲東吳的軍隊主帥,抵禦劉備。陸遜根據當時的形勢,採取防禦的戰略。他讓出幾百裏的山險地帶給劉備,與劉備對峙於夷道、虢亭一線。在陸遜的嚴密防守下,蜀軍求戰不得,欲罷不可。在經過長達半年的相持後,陸遜用火攻打敗劉備,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

蜀吳的這一場夷陵之戰,自然給了曹魏統一天下的機會。這是因爲吳蜀兩國相爭,曹魏作爲旁觀者,有着選擇最佳行動的特權。吳蜀兩國如果任意消滅一個,那麼曹魏就只面對一個對手,這樣曹魏統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爲此,曹魏君臣對要採取的戰略方案,進行了一番激烈的討論。

在孫權向曹魏稱臣時,曹魏的大臣劉曄就主張趁勢攻擊東吳。他的主要理由是以戰略上來說,蜀漢和東吳都是力量弱小的國家。按照他們的利益來說,他們應該互相盟好,對抗曹魏纔有出路。可是現在這兩個國家發生戰爭,這是他們自取滅亡的舉動。

作爲曹魏,應該利用這個時機,馬上渡江進攻東吳。這樣一來,劉備得知曹魏夾擊東吳的消息,會加快進攻東吳的行動。在劉備和曹魏的夾擊下,東吳肯定會遭到滅亡。東吳滅亡之後,面對強大的曹魏,孤掌難鳴的蜀漢也必將滅亡。因爲,即使是蜀漢奪回荊州,佔有了半個東吳,它的實力根本不能和曹魏相提並論。因爲曹魏佔據的是東吳的根本腹地,蜀漢佔據的只是東吳的邊遠地區罷了。

夷陵之戰結束之後,爲何曹魏對勝利者東吳發動了進攻? 第2張

但是,曹丕沒有采取劉曄的建議。他以東吳前來投降,我卻去攻打東吳,會讓天下向我投降的人感到疑慮爲理由,決定接受孫權的投降,並決定攻打蜀漢的後方。

劉曄不同意曹丕的決策,再次勸說曹丕。他再次說明伐蜀的道路遠,伐吳的道路近。而且劉備和孫權的矛盾已經無可調和,曹魏攻打東吳的話,劉備是不可能與東吳聯合抗魏。這樣,曹魏伐吳一定會成功。

但是,曹丕最終還是沒有采納劉曄的意見。他同意了孫權的投降,但是也沒有采取進攻蜀漢後方的行動,在整個夷陵之戰中坐山觀虎鬥。曹丕雖然對部下表示,要等戰爭分出結果後,攻打失敗的一方。可是東吳在夷陵之戰勝利後,曹丕卻兵分三路,發動了對東吳的進攻。在東吳預先做好的準備下,雙方相持了半年時間,曹丕被迫撤軍。

二、曹操制訂的戰略,在現實中無法實現。

曹丕在和部下研討對夷陵之戰雙方的戰略時,有兩種方案。一種是在戰役期間,幫助東吳,攻打蜀漢的後方。另一種是在戰爭結束時,攻打失敗的一方。可是,事實上是曹丕哪種方案都沒有實施。這是因爲曹丕的這些方案,都根本和現實情況根本不吻合,脫離了現實的基礎,無法實施的緣故。

夷陵之戰結束之後,爲何曹魏對勝利者東吳發動了進攻? 第3張

曹丕說的第一種方案,說是要出兵攻打蜀漢的後方。在蜀漢和東吳對峙期間,曹魏出兵攻打蜀漢,自然對東吳是一種極大的支持。這樣,東吳可以減輕很大的壓力,也更容易取得戰爭的勝利。

可是這種行動對於曹魏來說,在戰略上是得不償失,在戰術上是難以實施。這是因爲,東吳和蜀漢交鋒,曹魏是漁翁得利的一方。吳蜀雙方打得越激烈,雙方的損失越大,對曹魏也就越有利。

在蜀吳雙方交戰的同時,曹魏參與到其中,攻打蜀漢,等於是爲東吳承擔了壓力。這就是以曹魏的力量,去替東吳抵抗蜀軍。這樣的做法,當然對於曹魏是不利的。

而在當時的情況,曹魏要想攻擊蜀漢的後方,就只能從漢中方向上下手。可是在曹操從漢中撤退時,將漢中的百姓撤退一空。關中也經過長年的戰亂,荒無人煙。面對秦嶺的天險,面對劉備指派魏延的防禦,曹軍是很難突破的。因此,曹丕所說的,攻打蜀漢後方的戰略方案是根本難以做到的。

那麼,曹丕說的第二個方案,攻打夷陵之戰的失敗者呢?這也是難以實施的。我們知道,在夷陵之戰中,失敗者是蜀漢。在蜀漢被東吳追殺,退往西川的過程中,曹丕的軍隊無法攻打漢中,又無法越過吳軍攻打西川。歲月說,曹丕的第二個方案,也是一句空話。那麼,既然如此,曹丕又爲何要制訂這樣的戰略方案呢?

三、曹丕的戰略方案的實質與曹丕錯失的機會。

其實,我們對曹丕的戰略方案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曹丕戰略方案的實質,那就是曹丕方案的實施前提就是東吳的失敗。曹丕的方案是建立在一個東吳失敗的假定上的,正是因爲東吳奪取了夷陵之戰勝利的原因,才使得曹丕的戰略方案遭到了破產。

夷陵之戰結束之後,爲何曹魏對勝利者東吳發動了進攻? 第4張

曹丕接受孫權的投降,說要攻打蜀漢的後方。可是,我們知道,曹丕在荊州一帶與蜀漢並不接壤,要攻打蜀漢的後方就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魏軍從關中攻打漢中方向,一種情況是東吳打了敗仗,讓劉備的軍隊突入荊州,與曹魏有了接觸。第一種情況我們前面分析過,曹魏的軍隊主力都在關東,在關中的軍隊實力很弱。如果曹魏以弱小的軍隊去突破秦嶺天險,估計連鎮守漢中的魏延那一關都過不去,很可能會被消滅在秦嶺之中。

那麼,要實現曹丕攻打時候後方的情況就只有第二種了。當劉備打敗東吳的軍隊,主力突入荊州後,就會面臨面前有東吳的軍隊,北側有曹魏軍隊窺伺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曹丕纔可能實施他攻打蜀漢後方的方案。在這個時候,東吳的軍隊主力已經遭受了劉備的毀滅性打擊,而劉備的軍隊也必然遭受相當的損失。曹丕這樣出兵,會受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而曹丕所說的攻打夷陵之戰的失敗者,也是建立在東吳失敗的預判下。我們知道,只有東吳失敗,曹丕纔有可能攻打東吳這個失敗者。如果蜀漢失敗,魏軍連蜀軍的影子都看不到,還怎麼去攻打它?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曹丕的戰略方案,都是基於東吳失敗爲基礎的,這一點也無可厚非。在當時的天下,對東吳前景不看好的人大有人在。論將領,劉備的名聲要遠超陸遜,論軍隊,蜀軍的精銳程度也要遠超吳軍,論戰場環境,蜀軍位居長江上游,處在自己熟悉的山地。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蜀軍獲勝的機率都要大過吳軍。

因此,在劉備出兵的時候,他的手下並不懷疑戰爭會取得勝利,都是從戰略方面着眼來勸說劉備。曹丕也自然和大家的看法一樣,認爲東吳可能會失敗。這樣,曹丕才接受孫權的投降,想要坐山觀虎鬥。誰知道,讓大家大跌眼鏡的是,名不見經傳的陸遜打敗了劉備。劉備在戰後不服的說,自己敗給陸遜,完全是老天的安排。

也是因爲陸遜的勝利,打亂了曹丕的戰略部署。他只得將作戰的目標轉向了夷陵之戰的勝利者東吳。這是因爲曹丕的軍隊主力都在關東,無法迅速轉變部署,去攻打蜀漢。而且東吳與蜀漢剛進行完夷陵之戰,正是精疲力竭的時候,曹魏伐吳會獲得以逸待勞的有利條件。

但是,陸遜在進行夷陵之戰時,對曹丕的行動已經有了預判。他在追擊蜀軍的過程中,見無法追殺劉備,便果斷停止追擊,回師東吳。結果不久就遇上了曹丕的進攻。在東吳預有準備的防禦面前,曹丕的進攻沒有得逞,只得撤軍。

結語:

在夷陵之戰中,曹魏在曹丕的指揮下,沒有采取任何積極的行動,在旁邊袖手旁觀。在戰爭結束後,纔對戰役的勝利者東吳發動了進攻,最終也一無所得。曹丕的這種指揮,使得他錯失了可以儘快結束三方割據的機會,讓三國的局面又延續了下去。

曹丕之所以會無所事事,這是因爲他對戰爭走向發生誤判造成的。他認爲蜀漢取勝的可能性要大,所以把他的戰略方案建立在東吳戰敗的基礎上。他企圖在東吳戰敗後,或者攻擊蜀漢的後方,或者攻打東吳,這樣曹魏都可以取得不錯的戰果。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東吳的陸遜打敗了梟雄劉備,這讓曹丕的一切方案都落了空。這使得夷陵之戰成爲了一個結局奇特的戰役。蜀漢損失慘重,東吳付出上萬人馬的損失也沒有什麼收穫,而最應該獲利的曹魏卻一無所獲,這都是曹丕對戰局的誤判造成的結果。不過,即便如此,蜀漢和東吳兩敗俱傷,還是讓曹魏漁翁得利。從此雙方的國力差距進一步加大,曹魏最後統一三國的局面已經無可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