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夷陵之戰東吳獲勝之後 東吳爲何不趁機消滅蜀漢

夷陵之戰東吳獲勝之後 東吳爲何不趁機消滅蜀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夷陵之戰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七月,劉備東征伐吳卻兵敗夷陵(今湖北宜都北),只得退守白帝城收攏殘兵敗將,以圖後進。此時的孫權不但未乘勢西攻巴蜀,反而在同年十月,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拜謁劉備,主動求和。究其因果,季漢雖小但小而彌堅,東吳雖大但大而不強,曹魏在側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不得不和。

夷陵之戰東吳獲勝之後 東吳爲何不趁機消滅蜀漢

一、季漢之強,東吳之弱

季漢之強,東吳之弱,最爲重要的一點就是陸戰攻堅能力。

公元221年7月,劉備領兵數萬開始對東吳進行大規模征伐。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興兵70萬以徵吳,東吳起兵20萬以拒之。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備初始兵力不過四萬,後又派遣馬良聯合武陵五溪蠻夷得兵一萬,合計不過五萬之衆,與之相抗的陸遜也領兵五萬,在一線作戰兵力上雙方旗鼓相當。但是在戰爭初始,劉備軍攻入吳境數百里,佔領秭歸,兵鋒強勁,無人可擋,陸遜也只能領兵退守夷道(今湖北宜都)、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以避鋒芒。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戰況,是因爲在山地戰方面,蜀漢軍遠勝於東吳軍。

夷陵之戰東吳獲勝之後 東吳爲何不趁機消滅蜀漢 第2張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定軍山之戰中,黃忠刀劈夏侯淵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勝局;而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戰中,張遼八百破十萬,東吳軍大潰,孫權在呂蒙、淩統、甘寧等人拼死保護下,才得以騎馬越過津橋逃出生天。因此,基於戰力考量陸遜不得不放棄山陵地帶,據險自守,在與劉備相持半年之後,才迎來了轉折之機。

章武二年(222年)七月,劉備在敗退白帝城後,迅速收攏潰兵,又得趙雲領後軍來援,此時永安(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駐軍已達兩萬,考慮到東吳軍孱弱的戰力,先機已失,陸遜也只能望城興嘆。

二、曹魏在側,內憂外患

夷陵之戰後,孫權主動遣使求和,最爲直接的原因就是,曹魏打過來了。

夷陵之戰東吳獲勝之後 東吳爲何不趁機消滅蜀漢 第3張

公元221年,孫權因襲殺關羽收荊襄之地,害怕劉備報復首尾難顧,乃假意與魏曹丕遣使修好奉章,並遣于禁等還。”曹丕遂遣“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爲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孫權由是稱臣於魏,夷陵之戰後雙方矛盾激化。

公元222年9月,曹丕南征伐吳,命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須塢,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率軍圍攻南郡,東吳居於劣勢。此時的孫吳對外要面對來自蜀漢和曹魏的軍事壓力,對內要時刻提防“山越”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反叛(漢末三國時期浙江境內山賊式武裝集團的統稱),可謂是內憂外患。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此戰過後,三國纔算是真正到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