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夷陵之戰結束時,魏國不發兵覆滅兩國的原因是什麼

夷陵之戰結束時,魏國不發兵覆滅兩國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吳蜀夷陵之戰結束時,魏國爲何不發兵覆滅兩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公元221年七月,也即劉備稱帝后三個月,蜀國舉五萬大軍,氣勢恢宏地揮師東進,攻伐吳國,既是爲了給關羽報仇,也是爲了奪回荊州!

夷陵之戰結束時,魏國不發兵覆滅兩國的原因是什麼

然而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蜀國就被吳國大都督陸遜以火攻之法燒掉連營四十餘座,五萬蜀兵幾乎全軍覆沒,蜀將更是死的死,逃的逃!

夷陵之戰的慘敗,讓蜀漢國力一落千丈,就連國主劉備也在不久後去世。吳國的情況稍微好點,但軍隊主力幾乎全部集中在吳蜀邊境,吳魏邊境防禦脆如薄紙。

假如此時魏國揮軍南下,豈不是能勢如破竹地覆滅兩國?

事實上,關於夷陵之戰時到底要不要趁機發兵一統天下,曹魏內部也是爭吵不休!

在劉備伐吳之戰的前期,蜀國總體佔優,蜀將吳班一度擊破陸遜,佔領秭歸一帶,還派人聯合五溪蠻夷共同出兵討吳!

孫權情急之下,只好派遣使者向魏國稱臣,好平復吳魏邊境戰事,以抽出更多的兵力抗蜀。

夷陵之戰結束時,魏國不發兵覆滅兩國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當時曹丕剛剛繼位不久,內心渴望完成父親一統天下大業的他,在朝堂上聽說了孫權遣使稱臣的消息自然是喜不勝收!

然而魏國大臣劉曄卻認爲孫權並沒有稱臣之心,此番向魏國稱臣不過是緩兵之計,等擊退了劉備大軍孫權馬上又會復爲逆臣!見曹丕下不定決心,劉曄又提議魏軍不妨全面南下,直取吳國心腹地帶,這樣蜀國最多拿到吳國邊境地帶,而魏國卻可以將吳國的核心領土盡收囊中!

然而對於劉曄的苦勸,曹丕沒有聽從,反而下令封孫權爲吳王,加九錫!

有了魏國的一紙詔書,孫權這才安心地從北邊調來大量兵力,在夷陵之戰中大破劉備!沒了後顧之憂,同年10月,孫權果如劉曄所說,再度叛變!

對此,曹丕自然是大怒,發兵征討吳國!不過很快吳國就和蜀國再度達成了同盟,魏國軍隊只好無功而返。

照這樣看來,曹丕沒有聽從劉曄的話,沒有把握好伐吳的時機,錯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理應來說就是個昏君!

可是事實真就如此嗎?我看未必!

劉曄其實只是從軍事角度分析了伐吳的優劣,而曹丕卻要站在國家的立場統籌全局!

夷陵之戰結束時,魏國不發兵覆滅兩國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當時曹丕剛剛繼位不久,繼位後又行禪讓,魏國政治局勢可謂是動盪不安!

《三國志文帝紀》中記載:"五月,鄭甘復叛,遣曹仁討斬之。"又裴松之註釋:"十一月辛未,鎮西將軍曹真命衆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盧水、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

短短一年內,魏國就出來了大大小小的各種叛亂!

爲了平定這些叛亂,曹丕就派出了不少軍隊!如果再要分心攻打吳蜀,那就是兩頭不討好,此非明君所爲!

因此收孫權爲臣一策其實是曹丕深思熟慮的結果——所謂坐山觀虎鬥,靜待兩國鬥個你死我活,待我平定國內之亂後,再出兵覆滅兩國。此策本身是好的,但曹丕萬萬沒想到夷陵之戰後,劉備病逝,吳蜀兩國的不可調解的恩怨居然就這麼輕鬆化解,再度結成了同盟,讓曹丕心生無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